献血吧 关注:31,375贴子:1,289,800
  • 5回复贴,共1

中国式无偿献血之困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式无偿献血之困境
中国《献血法》颁布至今已有十三年,纵观其发展过程,有喜悦,有唏嘘!
中国的无偿献血宣传与推广还属于初步的诱导阶段,即提倡‘献爱心’的形式来宣传无偿献血,其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依然有颇多欠缺。不甚合理的‘用血互助金’(用血互助金是正常临床用血价格的1-3倍)却以‘惩罚性’的形式大行其道,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在陆续地取消‘用血互助金’,但仍存在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演变为‘被迫献血’,并大受非议(互助献血比例很少,有的地方报道是百分之二点多)。其违反了《献血法》中‘自愿,无偿’的原则之一,以经济杠杆的形式反面地推动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其‘惩罚’的性质,严重淡化了受血者或其家属以‘感恩’形式参与无偿献血(包括宣传方式)回报社会的基本初衷。
与其说‘用血互助金’的存在,是对保障临床用血的一个辅助行为、对献血者的一种鼓励(基本每个地方都有对献血者用血的优惠政策,其来源就是用血互助金的一部分),倒不如说是无偿献血事业的一个负面推手。
迄今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无法从因特网上搜索到我国每年的临床用血人数之数据,国外有些血液中心却以客观的数据告诉其公民—临床用血离每位公民都不遥远,甚至可能很近,(每三位澳大利亚中,有一位将需要用血--澳洲红会血液服务)(1)。无偿献血是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则我国则无需单独出台《献血法》。但对普通公民来说,很少人能知道相关部门对无偿献血对社会的重要性的数据式阐述。更多的普通公民对无偿献血的感受只是停留在‘献爱心’的概念上,则会产生‘既是献爱心,那么可做可不做!’的想法。没有让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都知晓--虽然这并不是一种义务,但却是健康适龄公民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
无偿献血对社会是重要的,但到底有多重要?相关部门没有做出较透彻的告知,其实,这就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社会教育,应该让其成为每位公民的一种常识!
随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近几年的住院人数激增,伴随着临床用血需求的激增,或者,这几年的临床用血需求正处在一个井喷期,全国各地频频出现血液告急,甚至不少因缺血而死于非命的新闻报道。我粗略地做个比较,大家可对无偿献血的需参与度有个大概的了解,比如我国以后会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5%的国民献血率,首先,除去约三分之一的年龄不符合人数(年幼或年长),再除去约三分之一的健康不符合人数,剩下的约三分之一就必须为目前的社会临床用血需求提供保障,这将要求在六至七位健康适龄人中,每年必须有一人参与献血,才能满足社会的此类需要。
试问,仅凭‘献爱心’的形式能满足如此要求吗?
1



IP属地:广东1楼2011-08-18 21:30回复
    最近一两年来,临床用血的频频告急不断见于报端,社会不少公众对无偿献血的安全度及采集机构的收支状况不断发出新的质疑,令已进入窘境的无偿献血事业愈发不乐观,毫无疑问,肯定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或者说目前我国的无偿献血遭遇瓶颈--信任危机。
    一:献血安全度
    随着国家无偿献血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献血可能回带来的不良影响的议论有愈发愈烈之势。
    1.献血能否感染疾病?
    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已能较清楚地知道答案--不会。
    2.短暂不适
    对于献血中有可能产生的淤肿、头昏等概率很低的现象,大部分献血者或想参与献血救人的潜在献血者都能接受此类可能性,其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意外概率而已。
    3.定期献血者是否有长期对身体不利的影响?
    国外对献血者健康是比较深入而透彻(2),相关统计数据的调查亦有不少的局限性。
    铁缺乏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普遍地说,我国因为传统膳食结构的与欧美国家的不同,也造就了我国是铁缺乏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之一(3) 。国外普遍可参与献血的血红蛋白水平(g/L)标准是男性125-135克、女性120-125克;我国是男性120克、女性110克。国外献血频率普遍是四次/年(有的专门规定女性三次/年),我国是两次/年,我国定期献血者的铁缺乏状况与国外相比虽不一定具对等性,但却也是相若的。是但对定期献血者的铁缺乏现象的关注,发达国家采集机构普遍有公开的膳食建议甚至是口服铁剂等帮助,在我国,好像基本是空白。
    在发达国家,定期献血者占当年献血者的比例约5-10%,只有非常健康的人才可能做长期并定期的献血者,对血红蛋白中的铁质和相关蛋白组成有比较深厚的研究,虽然我们常呼吁献血者做个定期献血者,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有时不是献血者不想做定期献血者,而是他或她没这个能力。献血后铁缺乏的主要表现:比平时较易疲乏,血检是表现为小红细胞(发育不良,有人称之为隐形贫血)。也有些献血者仅献过几次之后就感觉到较易疲乏迹象。虽然说定期献血不会直接导致献血者贫血,但在身体摄入的铁质少于失血流失的铁质时,有的人就会出现初级铁缺乏的表现症状,采集机构应该为献血者建立各种血细胞档案,发现定期献血者的血细胞参数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该电话联络咨询并在需要时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帮助。
    采集机构不能只打渔,而不养鱼!每年都不断需要新献血者加入,以替换和更新以前的献血者(当然流失的献血者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铁缺乏而引起的只是部分)和满足不断增长的临床用血需要。但因铁缺乏症状而流失的献血者却会以事实存在在不经意间削弱着无偿献血宣传的效果。因为他们曾经参与无偿献血,他们不该成为被忽视的的献血者,他或她对有知道如何恢复的权利。相反的说,曾经的献血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他们的再加入是一种欣喜重来的力量。
    如果相关部门和机构能解决好献血者铁缺乏及相关组成蛋白的恢复问题,修改现行<<献血法>>中的献血间隔,从两次/年提升到三、四次/年,或是有了一定现实的基础!
    采集机构和相关部分应该加大力度对献血不良反应和事件的数据统计和深入研究,让更多的公民科学地了解和参与无偿献血。国外无偿献血发展经过等历程,我国借鉴得并不好,远逊于借鉴经济发展方面的。
    中国式的无偿献血模式并没能取得‘中国特色’般的成功,此时,回避或就是在逃避.....
    相互的信任是无偿献血在我国得以长远良性发展的基础,这是需要最多数的人参与的“公益”。
    2
    


    IP属地:广东2楼2011-08-18 21:32
    回复
      2025-08-03 21:51: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采集机构是否存在‘用血钱’现象?
      1,血液成本
      血液成本的争议目前在社会上众说纷纭,对无偿献血的推广设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障碍,而相关机构出来解释的并不多,没有给社会公众质疑的一个具说服力的说法,应该说采集机构的运营模式的多样化令此类问题解释起来有时会是自相矛盾,或者说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尴尬。此类问题或许在体制上找答案,何时全部采集机构的运营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或者此类问题能得到较根本的解决。
      但不论此等问题需到何时能得到解决,采集机构都应公开其血液成本组成,不论亏盈,不论以往对错。重要的是能否从现在开始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信息公开是重新建立信任的良好开端,社会上的某种质疑只是需要一种知情权!其实这种要求合情合理,社会上最多数人参与的‘公益’行为就是无偿献血。
      2,用血互助金
      用血互助金是一种奇怪的产物、令人心情郁闷的一种罚款。暂不论其存在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反正是患者或其家属被迫支付的一种救命钱,然后光明正大地用于无偿献血的发展。其数额不是一个小数目,更由于其来源的特殊性,希望相关监管机构能善用此笔款项,莫再令人质疑。各地监管机构应该每年公开此笔款项的收支明细。
      我国的无偿献血正在慢步蹒跚地行进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毫无疑问,造成目前的窘境,肯定在某些环节出了大问题。更是脆弱地,经不起外行人郎的轻轻一戳!
      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无偿献血,何时能拨开阴霾,重新阳光?
      alan
      Aug18,2011
      参考文摘:
      (1)美国明尼苏达州纪念血液中心:你知道吗?http://bbs.cnhan.com/thread-16682854-1-1.html(译稿)
      http://www.mbc.org/About-Blood/Blood-Fast-Facts
      澳大利亚红十字会血液服务 http://www.donateblood.com.au/
      (2)选择标准,以保护北美和欧洲的献血者http://www.zhbsd.ch/Media/File/selectionskriterien.pdf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解答铁强化酱油之惑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wsb/pxwfb/201011/49722.htm
      3


      IP属地:广东3楼2011-08-18 21:33
      回复
        缺少公开透明是当前无偿献血的软肋。无偿献血不像搞慈善


        4楼2011-08-21 16:34
        回复
          缺少公开透明几乎是所有公益事业的障碍,不仅只是献血。
          但献血又是那么的特别:无可替代。


          IP属地:湖北5楼2011-08-24 03:44
          回复


            6楼2015-09-09 1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