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吧 关注:203,449贴子:1,885,426
  • 2回复贴,共1

“智商”是不可改变的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多生物学家都会同意,人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类人猿和海豚也有一定的智能,不过与人类的智能相比,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找不到有其他的生物像人类一样,智力在生活中占了主宰地位。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斗智而非斗勇。白痴恐怕是最严重的残疾。既然智力对人类生活是如此重要,研究其高低强弱就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区分白痴和正常人。但是要区分正常人的智力高低,却不是容易的事。聪明和愚蠢只是定性的判断,而且并非固定不变。有没有可能定量地测定一个人天生的智力?在大脑被确定为思维器官之后,许多研究者就试图通过测量人脑的大小、形状判定智力的高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没有道理。人和类人猿的智力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脑容量的悬殊。人类的进化史,也经常被描述为脑容量不断增加的历史。但是脑容量的大小,是否也能够适用于现代人的内部?直至19世纪末,仍有一些科学家对此坚信不疑。
  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法国解剖学家、人类学家保罗·白洛嘉(Paul Broca)。他对人脑研究有重要贡献,发现了人脑的语言运动中枢,被称为“白洛嘉中枢”。他认为人的智力越高,大脑越大。另一位法国人、法国心理学家、智力测试发明人比纳。心理学家阿弗雷德·比纳(Alfred Binet)起初也接受这种见解,并决定通过测量证明之。从1898年到1900年,比纳对几所小学做了调查。他先让教师选出一个班级中最聪明的和最笨的学生,然后用白洛嘉建议的方法测量这些学生的脑袋大小。在这项研究结束的时候,比纳不得不改变了看法。聪明学生的平均脑袋大小仅仅比笨学生的大了大约一毫米,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可能是由于聪明学生的平均身高比笨学生略高的结果。另外,脑袋大小在学生中差异很大,脑袋最大的和脑袋最小的,都属于笨学生。比纳还发现了脑袋测量的结果很容易受测量者的偏向的影响,即在认定被测量者是聪明的时测量结果会下意识地偏大,反之则偏小,这种误差能达到三毫米,超过了聪明学生和笨学生的平均差异。这三个结果都说明了测量脑袋大小不是一种测定智力的可靠办法。
  在1904年,比纳被法国教育部要求研究一种办法鉴定那些学习能力有问题、需要特别辅导的小学生。或者说,要找出一种鉴定学生智力高低的办法。这时候,比纳已放弃了从大脑形态鉴定智力的努力,而改用测试办法。他发明了一套与功课的内容没有关系,只测试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试卷。到1911年比纳去世时,他共发表了三种智力测试的版本。1905年发表的第一版只是把测试问题按从易到难排列。在1908年发表的第二版中,比纳把这些问题按“心理年龄”排列。他设想,对每一个问题,智力正常的小孩要能够回答的话,最少要有多少岁,这个年龄被当做“心理年龄”。受测试者从为最小的心理年龄设计的问题开始测试,难度逐渐增加,与受测试者所能回答的最后问题相关的心理年龄就是这个受测试者的心理年龄。受测试者的心理年龄减去其实际年龄,即是其智力水平。如果心理年龄低于实际年龄,说明未达到同龄人的学习能力水平,那就需要特别辅导。在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William Stern)认为,将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更能准确地反映智力水平,“智商”(IQ)由此诞生。
  但是比纳本人很清楚,他发明的这套测试,并不是真正在测量智力,“因为智力的好坏是不能叠加的,因此不能像测量线性表面那样地测量。”换言之,智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样化的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一个数字来表示。而且,比纳也很清楚,这套测试所设定的所谓“心理年龄”,只是许多测试者的平均结果,并不代表一个真正的实在。在去世的那一年,他警告说:如果根据测试结果说一个八岁小孩有七岁或九岁的智力,那只是一种简单化的、主观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导致其智力测试是真正在测量智力的幻觉。总之,比纳测试只是一种实用性的测试,目的是为了发现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儿童,并不是真正在测量智力,也不用于对正常儿童划分智力等级。那些被发现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儿童,也不一定是天生如此、不可改变,通过特殊的训练有可能提高其能力。


1楼2011-11-07 17:09回复

    但是智商学派却认定他们测定的是受遗传因素另一种常见的智商测试题:受测试者被要求从右边的图形中选一个填入左边的问号处。决定的、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普遍智力。在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史密特(Bernadine Schmidt)决定验证这个说法。他在芝加哥选定了254名来自社会底层的12到14岁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少年都被认为低能,平均智商只有52。史密特对这些少年进行了三年的强化训练,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作风、学术基本技能等。三年后重新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增加到72,整整长了20分。五年后,史密特对他们再次做了测试,发现其平均智商继续增加,达到了89,进入了正常人范围,而且有四分之一的人的智商增长在50分以上。这个实验已说明了智商的高低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也就不可能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而与后天的教育有关。那么智商在多大程度上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呢?在遗传学上,用遗传率来表示某项性状受遗传影响的程度。这是一个在0和1之间的数字。如果不同个体的性状差异完全是由于基因差异引起的,遗传率为1;如果完全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则遗传率为0。研究孪生子的性状异同,是确定遗传率的一个好办法。一对同卵孪生子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他们从小被分开、在不同的家庭长大,那么他们某个性状的相似程度,就被认为代表着该性状受基因影响的程度。30多项孪生子研究(合计包括一万多对孪生子)的结果表明,智商的遗传率大约是05。但是这样得到的遗传率事实上指的是先天因素,而先天因素并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出生前母亲体内环境也会对一个人的先天状况有重要影响。由于孪生子是同时在同一个子宫发育的,他们共同的先天因素并不仅仅包括相同的基因的影响,还包括相同的母体环境。在考虑了孕期母体环境因素后,智商的遗传率只有大约034。
      可见环境和随机因素对智商高低的影响其实是更加重要的。即使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那部分,也只是个统计结果,究竟有多少基因、什么样的基因参与其中,作用机理如何,我们都一无所知。近来英国和美国联合开展了一项研究,试图寻找影响智商的基因。研究者将数百名实验对象按其智商高、中、低分成几组,并提取其DNA加以分析。研究者选定了大约90种与神经功能有关的基因加以比较,看其中是否有与智商差异有关的。至今他们还没有找到任何与智商高低相关的基因。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某个基因的差异与智商的高低相关,我们是否可以说这就是智商基因甚至是智力基因呢?不能。打一个比方,如果蓄电池坏了,就能影响汽车发动机的起动,但是我们并不能说蓄电池是发动机的“基因”,它甚至算不上是发动机的一部分。同样,任何能影响神经元的构造、功能、代谢和营养的基因,都有可能影响人的智力活动,并成为影响智商的基因。有的这类基因与智力活动并无直接的关系。例如,有极少数人,大约在三四十岁就会得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他们如果做智商测验,无疑得分会很低。他们得病的原因,是某个基因(例如app基因)发生突变,生产异常的淀粉状蛋白。这些淀粉状蛋白在大脑中沉积下来,就会抑制周围的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导致痴呆症。显然,任何能够引起整个神经元功能失常或死亡的基因都能导致智力缺陷,但是这些基因本身的正常功能不太可能与智力活动有任何的关系。
      要而言之,智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样的现象,不可能做定量的线性测量。并不存在一种可以比较正常人的智力高低的“普遍智力”。所谓智商测试,测量的不过是数学、推理、语汇方面的学习能力。智商测试在学校教育中有其应用价值,但不宜夸大其作用,更不能产生它是在测量智力的误解。智商的高低并非真正反映智力的高低。智商并不是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影响智力的遗传因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遗传性的智力迟滞往往是由于与智力活动没有关联的基因突变导致的。任何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的基因都有可能影响智力活动。找到某个特定的“智力基因”的可能性,可以说为零。
    摘自《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


    4楼2011-11-07 17:12
    回复
      有道理


      来自掌上百度5楼2011-11-07 18: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