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砍柴姑娘》 由创作集体根据民间传说编导,摄影陈增福、郑培良,造型设计詹同渲,1959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讲述一个山坳里,住着砍柴姑娘青儿和爷爷。一天,爷爷病了,青儿独自上山砍柴,在回家路上,正好遇上背着妖法葫芦、骑着小牛的老狼精,她慌忙躲避,不料恰好躲进老狼精的家里。小牛一看不好,故意挣断绳子跑出去引开老狼精。过后,老狼精喝醉酒睡在锅里,小牛和青儿合作,把老狼精烧死在锅里。小牛吃了妖葫芦里的珠子,速还原成了一个小男儿,他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影片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人物造型生动。该片1960年7月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8.《一只鞋》 编剧靳夕,摄影钟立人,造型设计窦宗淦,背景设计王昌诚,影片根据同名川剧改编,两者都取材于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卷十六《毛大福》。作者在改编中把原著中的狼改为虎。影片《一只鞋》讲述一对医生夫妇,先后被虎请去接生和医疗伤脚,丈夫毛大富却被牵连进一桩人命官司中,结果,老虎口衔凶手的一只鞋出庭作证,他才获无罪释放。片上映后,由于部分观众对拟人化创作方法不够理解,对《一只鞋》中老虎的处理产生怀疑,提出不同意见,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展开讨论。1961年6月21日王朝闻在《人民日报》发表《老虎是“人”——从木偶片<一只鞋>谈起》认为“《一只鞋》里的虎,它的主要特是人而不是兽,它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艺术所反映的对象。”通过这场讨论,对于美术电影拟人化的创作方法起到了普及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关于“文学就是人学”的原则也适用于美术电影。美术片中的人物,大都是神仙妖魔、狮子老虎、鸡狗猫兔,还在树木花草、瓶瓶罐罐等等,这一切在美术片里都是“人”,具有人的思想和性格,它们都是人的化身,这就是拟人化的创作方法。
9.《大奖章》(立体片) 编剧洪汛涛,导演兼摄影章超群,造型兼布景设计曲建芳、黄素非,1960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描写驴子、熊猫和小猪参加运动会的故事,批评了骄傲自大而失败的驴子,赞扬了虚心而获得成功的小熊和猫。它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木偶片,所有镜头都用两架摄影机同时逐格拍摄,布景也特别具有纵深立体感。影片《大奖章》既具有立体电影令人身临其境的特色,又有木偶片的幽默、轻松的风格。
10.《红云崖》 编导陈正鸿,摄影蔡正常,1962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梁上泉同名长诗改编的,描写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老石匠罗老松为了在悬崖石刻“赤化全川”、“赤化全国”等标语,献出了生命。他的鲜血化成红云,萦绕在刻有怀念红军标语的悬崖。影片运用木偶的夸张动作,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尤其罗老松的憨厚、朴实、勤劳、勇敢、坚定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1.《孔雀公主》 编剧靳夕、君口羊,导演靳夕,背景设计君口凌晨、王昌诚,木偶设计程十发、詹同渲、吕衡等,摄影钟立人。196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傣族长篇叙事诗《召树屯》改编,讲述王子召树屯,爱上了美丽的孔雀公主,为奸臣所妒,王子远征,公主被迫出走。王子凯旋后,经过千山万水,终于重获团圆。通过王子和公主的悲欢离合遭遇,表现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木偶片,全片长80分钟,计2130米。影片情节曲折,人物众多,有孔雀独舞和众人共舞的场面,有许多战争的场面,不仅动作复杂,姿态各异,而且能做出多种表情,显示出高超的中国木偶技艺,是木偶片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
12.《长发妹》 编剧严励,导演岳路,摄影蔡正常,1963年8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肖甘牛整理的侗族民间传说改编,讲侗族小姑娘长发妹为了解除村民们干旱之苦,与山妖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引来了泉水的故事。影片教育人们要树立舍已为人的高贵品质。为了拍好该片,主创人员曾到侗族地区深入生活,掌握了大量资料。
13.《半夜鸡叫》 原著高玉宝,改编张松林、虞和静,导演尤磊,摄影钟立人,木偶设计谢洪宾,1964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地主周扒皮剥削欺压长工,自讨苦吃的故事。影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对小长工小宝、坟周扒皮的造型栩栩如生,受到观众赞赏。1965年5月17日该影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放映,法新社评论该影片时指出:“人民中国把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之一的木偶搬上了银幕,戛纳电影界观众极为赞赏,并表示欢迎。”

14.《画像》 改编并导演靳夕,摄影朱丁元,木偶设计詹同渲,1965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相声艺术家马季的同名相声改编而成的,它通过画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的过程,赞扬劳动模范张宝田一心为公、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影片主人公劳动模范的造型生动,憨厚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