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垒风暴》(The Last Castle)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古堡式的军事监狱里,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主角原是战功显赫的三星将军,但因违背总统命令、在战场上擅自作主、造成手下8名士兵被敌方捕获并处决,因而在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却要坐10年监牢。
当然,作为正面人物,他当时的做法自有其合理的原因,丝毫不会损害他的“光辉形象”。所幸的是,影片尚没有把他的入狱归结为遭恶人诬陷,不然真要百分之百应验“好人不会犯错”的好莱坞逻辑了。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军人即便被关进大牢,他们的军人本色仍然不变,他们仍然誓死保卫军人的荣誉和品格。影片中的囚犯似乎都有“高贵”的犯错理由,唯一一个在“道德法庭”上会被判刑者最终也被“感化”而“带罪立功”,他的真正罪名应该是太“滑头”,居然利用工作之便组织贩毒,而影片对他的“道德处罚”是让另一个角色说出“让你这样的人进西点军校真是耻辱”这句台词。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眼太多,我在观看该片时感觉逐渐变化:也许以上主题只是一个幌子,也许真正的主题是对人的控制欲的探讨,也许整部影片并不是在歌颂军人的尊严,而是在揭露权力的威摄和腐败,也许编导是故意在歌功颂德的面具下埋藏颠覆性的隐喻。
你瞧,影片处处表现埃尔文将军的非凡吸引力,让所有小兵都败倒在他的领袖魅力下,但他到底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能让大家五体投地呢?他的所谓煽动性语言有——
“三年前在波西尼亚时,我……”
“当年我在河内打仗时有一个朋友……”
还有更远久的:“你知道行军礼是怎么来的吗?在中世纪……”
他似乎很低调,没有一丝“当年老子在战场上如何如何”的吹嘘,但实际上他除了这些论调几乎没有什么感人的言行。噢,对了,他搬石头以完成“体罚”那段戏中,编导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变换各种拍摄角度,插入大量特写镜头,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证明他能吃苦耐劳?临危不惧?至于他赢得那个小滑头的信任,编导则安排了那人的父亲对将军有救命之恩这样“投机取巧”的背景资料。嘿,我没有办法拉拢你,可我救过你老爸一命,这下你总该听我了吧!
当然,作为正面人物,他当时的做法自有其合理的原因,丝毫不会损害他的“光辉形象”。所幸的是,影片尚没有把他的入狱归结为遭恶人诬陷,不然真要百分之百应验“好人不会犯错”的好莱坞逻辑了。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军人即便被关进大牢,他们的军人本色仍然不变,他们仍然誓死保卫军人的荣誉和品格。影片中的囚犯似乎都有“高贵”的犯错理由,唯一一个在“道德法庭”上会被判刑者最终也被“感化”而“带罪立功”,他的真正罪名应该是太“滑头”,居然利用工作之便组织贩毒,而影片对他的“道德处罚”是让另一个角色说出“让你这样的人进西点军校真是耻辱”这句台词。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眼太多,我在观看该片时感觉逐渐变化:也许以上主题只是一个幌子,也许真正的主题是对人的控制欲的探讨,也许整部影片并不是在歌颂军人的尊严,而是在揭露权力的威摄和腐败,也许编导是故意在歌功颂德的面具下埋藏颠覆性的隐喻。
你瞧,影片处处表现埃尔文将军的非凡吸引力,让所有小兵都败倒在他的领袖魅力下,但他到底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能让大家五体投地呢?他的所谓煽动性语言有——
“三年前在波西尼亚时,我……”
“当年我在河内打仗时有一个朋友……”
还有更远久的:“你知道行军礼是怎么来的吗?在中世纪……”
他似乎很低调,没有一丝“当年老子在战场上如何如何”的吹嘘,但实际上他除了这些论调几乎没有什么感人的言行。噢,对了,他搬石头以完成“体罚”那段戏中,编导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变换各种拍摄角度,插入大量特写镜头,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证明他能吃苦耐劳?临危不惧?至于他赢得那个小滑头的信任,编导则安排了那人的父亲对将军有救命之恩这样“投机取巧”的背景资料。嘿,我没有办法拉拢你,可我救过你老爸一命,这下你总该听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