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直深感吕勇哉教授如是教导我们,女朋友发文章给我看,才知道原来早有著名的教授总结此道,以此献给所有的硕士和博士,并以此感谢吕教授的教导。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泛森教授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
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
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
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
,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
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
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
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
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
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
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
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
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
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
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
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
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
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
,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
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
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
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
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
,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
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
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
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
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
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
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
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