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肛肠学科知名专家”,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5年,擅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便秘、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结肠癌、直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疾病,简称溃结。据统计,每10万人群中发病率为:英国799;德国109;法国110;瑞士17.6;新西兰41.3;美国42。据报道,在美国约250万人患溃疡性结肠炎,其年门诊量25万人次,住院数2万人次,每年损失100多万工作日;我国尚无精确统计,但数据亦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溃结多寒热错杂证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初起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脾胃大肠,实证居多;日久不愈,脾胃受损,易转为湿热夹杂,多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从临床的舌象看,患者多为舌淡边尖有齿痕,舌苔多为白腻或黄腻,是脾有虚寒、胃有湿热,乃脾虚胃热、湿热蕴结之象。所以,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应以脾胃为核心,临床有脾胃不调、寒热错杂的表现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过程看,多是缠绵难愈,病程较久。根据“久病入络”的理论,推测病人“瘀血”的病理改变,根据结肠镜检查可见溃结患者肠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等病理改变,也证实“瘀血”的病理存在。因此,溃结的病理变化是脾虚胃热、湿阻血瘀、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 重治脾胃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属“寒热错杂痞”范畴,这里重点讨论之。所谓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心下痞,实际上是脾寒与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失司则气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临床表现为上见呕(恶心),中见痞,下见利。
辛开苦降法是张仲景治疗外感热病以脾胃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具体说有以下特点:
调整气机升降:辛温药,辛主宣通,能理气健脾开痞,温能温阳散寒;苦寒药,苦主降泄,能泄痞健胃,寒能清胃中之郁火,辛苦同用,能达到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呕吐能平,气机升降得宜。
反佐从治:去性存用增疗效;寒热互制防过偏;通达阴阳开格拒。(待续)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疾病,简称溃结。据统计,每10万人群中发病率为:英国799;德国109;法国110;瑞士17.6;新西兰41.3;美国42。据报道,在美国约250万人患溃疡性结肠炎,其年门诊量25万人次,住院数2万人次,每年损失100多万工作日;我国尚无精确统计,但数据亦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溃结多寒热错杂证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初起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脾胃大肠,实证居多;日久不愈,脾胃受损,易转为湿热夹杂,多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从临床的舌象看,患者多为舌淡边尖有齿痕,舌苔多为白腻或黄腻,是脾有虚寒、胃有湿热,乃脾虚胃热、湿热蕴结之象。所以,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应以脾胃为核心,临床有脾胃不调、寒热错杂的表现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过程看,多是缠绵难愈,病程较久。根据“久病入络”的理论,推测病人“瘀血”的病理改变,根据结肠镜检查可见溃结患者肠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等病理改变,也证实“瘀血”的病理存在。因此,溃结的病理变化是脾虚胃热、湿阻血瘀、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 重治脾胃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属“寒热错杂痞”范畴,这里重点讨论之。所谓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心下痞,实际上是脾寒与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失司则气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临床表现为上见呕(恶心),中见痞,下见利。
辛开苦降法是张仲景治疗外感热病以脾胃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具体说有以下特点:
调整气机升降:辛温药,辛主宣通,能理气健脾开痞,温能温阳散寒;苦寒药,苦主降泄,能泄痞健胃,寒能清胃中之郁火,辛苦同用,能达到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呕吐能平,气机升降得宜。
反佐从治:去性存用增疗效;寒热互制防过偏;通达阴阳开格拒。(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