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方言概说》中说,江苏省方言沿革流经江苏的长江、淮河(今为废黄河故道,其南有苏北灌溉总渠)两条大河,把省境分为三块,现在这三块大地正好各有一个自己的方言,大体上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自然地理与方言地理大体上相符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江苏省方言现状江苏方言就本省而论,分为三个方言区,分布如下:江淮方言区。分布于南京、扬州、镇江、淮阴、盐城市和南通、连云港两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3600余万。本区分扬淮、南京、通泰三片。响水、滨海两县沿海地区有山东移民。大丰县有吴语区移民。洪泽县有徐州移民。句容市有河南、湖北移民。吴方言区。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市和南通、镇江、南京三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1800余万。本区分苏州、常州两片。宜兴有浙江、福建、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移民。丹阳、溧阳有河南、湖北移民,数量多较集中。昆山有江淮方言岛。北方方言区。分布于徐州市和连云港、淮阴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900余万。本区分徐州、赣榆两片。赣榆、沛县有山东移民。
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大的类分,江苏方言是全国最复杂的一个省份。在我的家乡淮安,镇与乡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都有不同的方言。
其实我个人理解,苏北有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徐州五个市,徐州有部分山东、河南方言,盐城有沿海水乡特有的方言。而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方言最为接近,近管在发音上有差别,但是大量方言词汇是一致的,都能互相听懂。淮安498万人、宿迁495.7连云港454.9万人,总人数1648.6万人。是个庞大的使用群体。这几个市都有南方语言柔和温故而温婉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语言的发音,所以听起来既易懂又别有韵味。其中淮安市的楚州区的语言比较另外,比较硬和粗犷,而且发音和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如李和里都念“lei”,家念“ga”等,外地人听起来比较难懂,甚至有人说“难听”。淮安市区有的人就曾拿模仿楚州话当调侃。而楚州当地也有群众来说,沭阳、灌云等地人说话“像唱小戏似的”。他们也认为自己的语言“太刚”不如人家“软绵”。洪泽县是几个县市中唯一和淮安话接近的一个县。当然方言本无优劣之分,那种拿方言取笑别人是胸怀不宽广,也是无知的表现。我这里只是把这作为一种现象来说,希望有专家能进一步研究,为什么楚州话在苏北几个市中特立独行?
方言的搜集整理是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作,不但需要耐心细心,还需要学识和学问。如有人搜集方言只是把方言的发音用同音或谐音写出来,这就显得简单化了。方言的搜集和整理要注意寻找它的本源,挖掘出它的原始的本来的意义,这样才能领悟方言的神韵和独特意义。如一网友列“疯尸”一词时,写成“风斯”。这个词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小孩子跑出去玩,都玩疯了”,多是大人责备小孩时说的。我们这几个市的方言中经常把责备责骂或调侃时的人说成是尸,如妥尸(也说挺尸)(睡觉)、脱(音特)尸(洗澡)等,那么这个“疯尸”——出去玩就像一具尸体到处疯跑一样,用现代流行语说就是“尸体也疯狂”,真是玩野了!如果写成“风斯”就不能意会这个意思了。
涟水县方言考试中,有这样一些词汇:呼:煮。小究/峡子:小孩子。西业的:很热。次刚:训斥。责次:一直走。帐饭:吃饭。足沟:一种三齿农具。我甩起来能给你一个沃老:我甩起来能给你一巴掌。其中:“呼”应为“烀”,《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么解释的:用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加热,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小究/峡子”应为“小鬏/侠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鬏,头发盘成的结。古时小孩多盘结头发,这应是小鬏一词形象化叫法的来源。另“侠”有“侠客”之意,小孩玩皮,喜欢到处跑,“侠”可以看成对小孩的昵称。写成“峡”是拙劣的。“西业的”应是“稀热(音业)的”,我们这几个市爱把罕见的现象或事物说成“稀”,“稀”本身也含有“稀有”的意思,如“西辣的”(很辣)、“西困的”(很困)等等。“次刚”应为“嗤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嗤,嗤笑;硬,坚强。这样组合来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训斥就较合适了。“责次”应为“直刺”,这里的“刺”应取《现代汉语词典》对“刺溜”解释中的“迅速滑动的声音”之意,这样解释“一直走”就好理解了。“帐饭”应为“葬饭”,应为“葬”是“埋葬”之意,“葬饭”不就是把饭埋到肚子里吗?多形象呀!“足沟”应为“筑钩”,“筑”是“建筑、修建”之意,如“筑路”。“筑钩”,一种农具,多为三个铁齿,当然用“钩”贴切了。“我甩起来能给你一个弱老”应为“我甩起来能给你一个弱脑”。因为这句话意思是指我能给你脑门上一个巴掌,“弱脑”是“给你脑门上一巴掌”化来的动转名词,指“脑门上的一巴掌”。如写成“弱老”我们就找不到这个词的来源了。其中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地方一个文化教育部门把方言写成这个样子,也真够“哇头哇脑”的了,我气气一把掌给特个个获死得了!
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大的类分,江苏方言是全国最复杂的一个省份。在我的家乡淮安,镇与乡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都有不同的方言。
其实我个人理解,苏北有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徐州五个市,徐州有部分山东、河南方言,盐城有沿海水乡特有的方言。而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方言最为接近,近管在发音上有差别,但是大量方言词汇是一致的,都能互相听懂。淮安498万人、宿迁495.7连云港454.9万人,总人数1648.6万人。是个庞大的使用群体。这几个市都有南方语言柔和温故而温婉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语言的发音,所以听起来既易懂又别有韵味。其中淮安市的楚州区的语言比较另外,比较硬和粗犷,而且发音和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如李和里都念“lei”,家念“ga”等,外地人听起来比较难懂,甚至有人说“难听”。淮安市区有的人就曾拿模仿楚州话当调侃。而楚州当地也有群众来说,沭阳、灌云等地人说话“像唱小戏似的”。他们也认为自己的语言“太刚”不如人家“软绵”。洪泽县是几个县市中唯一和淮安话接近的一个县。当然方言本无优劣之分,那种拿方言取笑别人是胸怀不宽广,也是无知的表现。我这里只是把这作为一种现象来说,希望有专家能进一步研究,为什么楚州话在苏北几个市中特立独行?
方言的搜集整理是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作,不但需要耐心细心,还需要学识和学问。如有人搜集方言只是把方言的发音用同音或谐音写出来,这就显得简单化了。方言的搜集和整理要注意寻找它的本源,挖掘出它的原始的本来的意义,这样才能领悟方言的神韵和独特意义。如一网友列“疯尸”一词时,写成“风斯”。这个词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小孩子跑出去玩,都玩疯了”,多是大人责备小孩时说的。我们这几个市的方言中经常把责备责骂或调侃时的人说成是尸,如妥尸(也说挺尸)(睡觉)、脱(音特)尸(洗澡)等,那么这个“疯尸”——出去玩就像一具尸体到处疯跑一样,用现代流行语说就是“尸体也疯狂”,真是玩野了!如果写成“风斯”就不能意会这个意思了。
涟水县方言考试中,有这样一些词汇:呼:煮。小究/峡子:小孩子。西业的:很热。次刚:训斥。责次:一直走。帐饭:吃饭。足沟:一种三齿农具。我甩起来能给你一个沃老:我甩起来能给你一巴掌。其中:“呼”应为“烀”,《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么解释的:用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加热,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小究/峡子”应为“小鬏/侠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鬏,头发盘成的结。古时小孩多盘结头发,这应是小鬏一词形象化叫法的来源。另“侠”有“侠客”之意,小孩玩皮,喜欢到处跑,“侠”可以看成对小孩的昵称。写成“峡”是拙劣的。“西业的”应是“稀热(音业)的”,我们这几个市爱把罕见的现象或事物说成“稀”,“稀”本身也含有“稀有”的意思,如“西辣的”(很辣)、“西困的”(很困)等等。“次刚”应为“嗤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嗤,嗤笑;硬,坚强。这样组合来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训斥就较合适了。“责次”应为“直刺”,这里的“刺”应取《现代汉语词典》对“刺溜”解释中的“迅速滑动的声音”之意,这样解释“一直走”就好理解了。“帐饭”应为“葬饭”,应为“葬”是“埋葬”之意,“葬饭”不就是把饭埋到肚子里吗?多形象呀!“足沟”应为“筑钩”,“筑”是“建筑、修建”之意,如“筑路”。“筑钩”,一种农具,多为三个铁齿,当然用“钩”贴切了。“我甩起来能给你一个弱老”应为“我甩起来能给你一个弱脑”。因为这句话意思是指我能给你脑门上一个巴掌,“弱脑”是“给你脑门上一巴掌”化来的动转名词,指“脑门上的一巴掌”。如写成“弱老”我们就找不到这个词的来源了。其中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地方一个文化教育部门把方言写成这个样子,也真够“哇头哇脑”的了,我气气一把掌给特个个获死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