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家吧 关注:1,159贴子:7,759
梅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病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螺旋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微生物,含有很多抗原物质。电镜下梅毒螺旋体的最外层为外膜,外膜内是胞浆膜,两者之间是鞭毛。   梅毒螺旋体从完整的粘膜和擦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后,经数小时侵入附近淋巴结,2-3日经血液循环播散全身。
  梅毒侵入人体后,经过2-3周潜伏期(称第一潜伏期),即发生皮肤损害(典型损害为硬下疳)这是一期梅毒。发生皮肤损害后,机体产生抗体,从兔实验性梅毒的研究证明,梅毒初期的组织学特征是单核细胞侵润,在感染的第6天,即有淋巴细胞浸润,13天达高峰,随之巨噬细胞出现,病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此时,梅毒螺旋体见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细胞间隙中,以及位于上皮细胞的内陷或吞噬体内,或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小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结中。由于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体迅速地从病灶中消除,在感染的第24天后,免疫荧光检测未发现梅毒螺旋体的存在。螺旋体大部分被杀死,硬下疳自然消失,进入无症状的潜伏期,此即一期潜伏梅毒。潜伏梅毒过去主要用血清试验来检测,现在应用基因诊断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来。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2-11-22 10:18回复
    未被杀灭的螺旋体仍在机体内繁殖,大约经6-8周,大量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向全身播散。引起二期早发梅毒,皮肤粘膜、骨骼、眼等器官及神经系统受损。二期梅毒的螺旋体在许多组织中可以见到,如皮疹内、淋巴结、眼球的房水和脑脊液中,随着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的建立,产生大量的抗体,螺旋体又绝大部分被杀死,二期早发梅毒也自然消失,再进入潜伏状态,此时称为二期潜伏梅毒。这时临床虽无症状,但残存的螺旋体可有机会再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螺旋体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二期复发梅毒。在抗生素问世之前,可以经历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肤粘膜复发,且90%的复发是在发病后第一年中。以后随着机体免疫的消长,病情活动与潜伏交替。当机体免疫力增强时,则使螺旋体变为颗粒形或球形。当免疫力下降时,螺旋体又侵犯体内一些部位而复发,如此不断反复,2年后约有30%-40%病人进入晚期梅毒。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11-22 10:19
    回复
       在晚期梅毒中,出现典型的树胶样肿,如无任何症状,胸部,心血管透视检查和脑脊液检查阴性,而仅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此时PCR检测也呈阳性,则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肤粘膜、骨骼、心血管、神经系统。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最后转阴,PCR检测阴性,而自然痊愈。
        以上所述是未经过任何治疗的典型变化,但是由于免疫差异与治疗的影响,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有的病人可以终身潜伏,有的仅有一期表现而无二期症状,或仅有三期梅毒症状。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11-22 10:20
      回复
          梅毒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 后天梅毒
          (一)一期梅毒
          潜伏期平均3-4周,典型损害为硬下疳(Hard Chancre,Ulcus Durum)开始在螺旋体侵入部位出现一红色小丘疹或硬结,以后表现为糜烂,形成浅在性溃疡,性质坚硬,不痛,呈园形或椭园形,境界清楚,边缘整齐,呈堤状隆起,周围绕有暗红色浸润,有特征软骨样硬度,基底平坦,无脓液,表面附有类纤维蛋白薄膜,不易除去,如稍挤捏,可有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为重要传染源。硬下疳大多单发,亦可见有2-3个者。以上为典型的硬下疳。但如发生在原有的糜烂,裂伤或已糜烂的疱疹或**炎处,则硬下疳即呈现与此种原有损害相同形状,遇有此种情况应进行梅毒螺旋体检查。硬下疳由于**感染,所以损害多发生在外**及性接触部位,男性多在**、冠状沟及系带附近,包皮内叶或**、**根部、尿道口或尿道内,后者易被误诊。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11-22 10:21
        回复
          硬下疳常合并包皮水肿。有的病人可在**背部出现淋巴管炎,呈较硬的线状损害。女性硬下疳多见于大小**、**、尿道口、**,尤多见于宫颈,易于漏诊。**外硬下疳多见于口唇、舌、扁桃体,手指(医护人员亦可被传染发生手指下疳),**、眼睑、外耳。近年来**及直肠部硬下疳亦不少见。此种硬下疳常伴有剧烈疼痛,排便困难,易出血。发生于直肠者易误诊为直肠癌。发于阴外部硬下疳常不典型,应进行梅毒螺旋体检查及基因诊断检测。硬下疳有下列特点:①损伤常为单个;②软骨样硬度;③不痛;④损伤表面清洁。
            硬下疳出现一周后,附近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不痛,皮表不红肿,不与周围组织粘连,不破溃,称为无痛性横痃(无痛性淋巴结炎)。硬下疳如不治疗,经3-4周可以自愈。经有效治疗后可迅速愈合,遗留浅在性萎缩瘢痕。硬下疳发生2-3周后,梅毒血清反应开始呈阳性。一期梅毒除发生硬下疳外,少数患者尚可在大**、包皮或阴囊等处出现硬韧的水肿。犹如象皮,称为硬性浮肿(Edema Induratum)。如患者同时感染由杜克雷氏嗜血杆菌引起的软下疳,或由性病淋巴肉芽肿引起的崩蚀性溃疡,则称为混合下疳。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1-22 10:22
          回复
            一期梅毒的诊断依据:①有不洁**史,潜伏期3周;②典型症状,如单个无痛的硬下疳,多发生在外生殖器;③实验室检查:PCR检测梅毒螺旋体基因阳性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硬下疳处取材查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阳性。此三项检查有一项阳性即可。
              (二)二期梅毒
              为梅毒的泛发期。自硬下疳消失至二期梅毒疹出现前的时期,称为第二潜伏期。二期梅毒疹一般发生在硬下疳消退后3-4周,相当于感染后9-12周。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结进入血行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除引起皮肤损害外,尚可侵犯内脏及神经系统。
              二期梅毒在发疹前可有流感样综合征(头痛,低热,四肢酸困),这些前驱症,约持续3-5日,皮疹出后即消退。
              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可分为斑疹、丘疹及脓疱疹,后者已少见。
              斑疹,又称玫瑰疹(蔷薇疹),最多见。约占二期梅毒70%-80%。早发型者类似伤寒病的玫瑰疹。为淡红色,大小不等,直径约为0.5-1.0cm大小的园形或椭园形红斑,境界较清晰。压之退色,各个独立,不相融合,对称发生,多先发于躯干,渐次延及四肢,可在数日内满布全身(一般颈、面发生者少)。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11-22 10:24
            回复
              自觉症状不明显,因此常忽略(在温热环境中不易看出,在室温较低则明显易见)。发于掌跖者,可呈银屑病样鳞屑,基底呈肉红色,压之不退色,有特征性。大约经数日或2-3周,皮疹颜色由淡红,逐渐变为褐色、褐黄、最后消退。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应用抗梅毒药物治疗后可迅速消退。复发性斑疹通常发生于感染后2-4个月,亦有迟于6个月或1-2年者。皮损较早发型大,约如指甲盖或各种钱币大小,数目较少,呈局限性聚集排列,境界明显,多发于肢端如下肢、肩胛、前臂及肛周等处。本型经过时间较长,如不治疗,则消退后可反复再发,经过中可中央消退,边缘发展,形成环状(环状玫瑰疹)。   本期梅毒血清反应呈强阳性。PCR检测梅毒螺旋体DNA呈阳性反应。
                丘疹及斑丘疹,临床亦常见,约占二期梅毒40%左右。发生时间较斑疹稍迟。依其症状及临床经过,可分为大型丘疹及小型丘疹。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11-22 10:25
              回复
                 大型丘疹:直径约为0.5-1cm,半球形浸润丘疹,表面光滑,暗褐色到铜红色,较久皮疹中心吸收,凹陷或出现脱屑,好发于躯干两侧、腹部、四肢屈侧、阴囊、大小**、**、腹股沟等处,可有鳞屑,称丘疹鳞屑性梅毒疹或银屑病样梅毒疹(Psoriasiform syphilid),有较大的鳞屑斑片,鳞屑呈白色或不易剥离的痂皮,痂下有表浅糜烂,边缘红色晕带,似银屑病样。好发于躯干,四肢等处。
                  小型丘疹,也称梅毒性苔藓粟粒,大小大多与毛囊一致,呈园锥状,为坚实的尖顶小丘疹,褐红,群集或苔藓样。发生较晚,在感染后1-2年内发生,持续时间较长,未经治疗2-3月内不消退,有的丘疹排列成环状或弧形,称环状梅毒疹。好发于阴囊及项部,可查见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强阳性。
                  脓疱疹:现已少见。可见于营养不良,体质衰弱,酗酒及吸毒者。皮疹大型者有脓疱疮样,深脓疱疮样,蛎壳疮样。小型者有痘疮样及痤疮样等形式,病人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皮损多具有铜红色浸润,根据病史,梅毒螺旋体检查及梅毒血清反应易与寻常性痤疮、脓疱疮鉴别。其中蛎壳疮样具有特异的蛎壳样皮损,易于识别。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11-22 10:25
                回复
                  二期梅毒粘膜损害可单发,亦可与其他梅毒疹并发。在单独发生时易被忽略。吸烟、酗酒及经常摄取过热及刺激性食物者以及牙齿卫生差者易于发生或复发。常见的损害为粘膜白斑(Leukoplasia,Mocus patch)。好发于口腔或生殖器粘膜、**粘膜。发于**粘膜者,排便时疼痛,甚至可有出血。损害为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表面糜烂,略高于粘膜面的灰白色或乳白色斑片,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大小如指甲盖或稍大,数目多少不等。可增大或相互融合成花环状或不正形。亦可发展成溃疡,溃疡基底常呈黑色薄膜,不易剥离,剥离后基底不平,且易出血。无自觉症,已形成溃疡者则感疼痛。粘膜白斑表面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为重要传染源。
                    梅毒性脱发:约10%二期梅毒病人发生。这是毛囊受梅毒性浸润所致,毛发区微细血管阻塞,供血不良引起。表现为梅毒性斑秃或弥漫性脱发,前者为0.5cm左右的秃发斑,呈虫蛀状。弥漫性脱发,面积较大,稀疏,头发长短不齐。常见于颞部、顶部和枕部、眉毛、睫毛、胡须和阴毛亦有脱落现象。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2-11-22 10:27
                  回复
                    二期梅毒秃发局部存在梅毒螺旋体。而且梅毒螺旋体的部位与细胞浸润部位基本一致,所以认为梅毒性秃发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侵入部位有关。梅毒螺旋体不侵入毛**而侵犯毛囊的较上部,所以梅毒性秃发中以不完全秃发斑片为主。但是梅毒性脱发不是永久性脱发,如及时进行治疗,头发可以在6~8周内再生,甚至不治疗也可以再生。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11-22 10:30
                    回复
                        二期梅毒亦可累及指甲,出现甲沟炎、甲床炎及其他异常改变,与其他非梅毒性的甲病类似。梅毒性甲沟炎周围可有暗红色浸润。二期梅毒也可出现骨炎、骨膜炎、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并可累及神经系统,但无临床症状,称二期无临床症状神经梅毒。亦可出现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及脑膜血管梅毒,出现头痛及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2-11-22 10:39
                      回复
                        显发性二期梅毒的血清反应多呈强阳性。二期梅毒损害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如发生骨膜炎或骨炎则感疼痛,此种疼痛以夜间为甚,白昼较轻或不疼。不经治疗1-2个月后可以消失,抗梅治疗后消退迅速。
                          二期梅毒早发疹与复发疹,首批出现者为二期早发疹,其特点为皮损数目较多,形态较小,大多对称性散在发生,好发于躯干及四肢伸则。消退后又复发者为二期复发梅毒疹,其特点为皮损数少,形态较大,多单侧簇集排列,常呈环形、半球状、不正形等,好发于肢端,如头、面、肛周、外阴、掌跖或四肢屈侧。鉴别早发疹与复发疹对于治疗及预后有一定意义。一般早发梅毒疹病程短,易治愈,预后较好,而复发梅毒疹病程较长,疗效及预后均不如早发梅毒。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2-11-22 10:40
                        回复
                            二期梅毒诊断依据:①有不洁**,硬下疳史;②多种皮疹如玫瑰疹、斑丘疹、粘膜损害,虫蛀样脱发,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③实验室检查:在粘膜损害处取材,暗视野显微镜下找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阳性;PCR检测梅毒螺旋体DNA阳性。   (三)三期梅毒(晚期梅毒)
                            发生时间一般在发病后2年,但也可更长时间达3-5年者。好发于40-50岁之间。主要是由于未经抗梅毒治疗或治疗时间不足,用药量不够。机体内外环境失调亦有一定关系。过度饮酒,吸咽,身体衰弱及患者有结核等慢性病者预后不良。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11-22 10:40
                          回复
                            三期梅毒的特征如下:①发生时间晚(感染后2-15年),病程长,如不治疗,可长达10-20-30年,甚至终生;②症状复杂,可累及任何组织器官,包括皮肤、粘膜、骨、关节以及各内脏,较易侵犯神经系统,易与其它疾病混淆,诊断困难;③体内及皮损中梅毒螺旋体少,传染力弱,但破坏组织力强,常造成组织缺损,器官破坏,可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④抗梅治疗虽有疗效,但对已破坏的组织器官则无法修复。⑤梅毒血清反应不稳定,阴性率可达30%以上,脑脊液常有改变。
                              三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占晚期良性梅毒发生率的28.4%,多数在感染后3-10年内发生。临床上可分结节性梅毒疹、树胶肿、近关节结节。皮肤损害有如下特点;①数目少,孤立或簇集而非对称,常发生于易受外伤部位;②全身症状轻微,皮损缺乏自觉症如侵犯骨膜及骨则感疼痛,以夜间为甚;③有树胶肿性浸润硬结,破溃后形成的溃疡其底仍有硬固性浸润,消退甚慢,常达数月以上;④溃疡具有特异的肾形或马蹄形;⑤溃疡可中心治愈,而边缘常继续扩延;⑥损害表面梅毒螺旋体少,暗视野镜检难以查见,但接种可呈阳性;⑦破坏组织力大,愈合可形成瘢痕。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2-11-22 10:43
                            回复
                              结节性梅毒疹(nodular Syphilid):多发生于感染后3-4年内,损害好发于头部、肩部、背部及四肢伸侧。为一群直径约为0.3-1.0cm大小的浸润性结节,呈铜红色,表面光滑或附有薄鳞屑,质硬,患者无自觉症状,结节的演变可能有两种结局,一是结节变平吸收,留下小的萎缩斑,长期留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另一结局是中心坏死,形成小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形成结节性溃疡性梅毒疹,愈后留下浅瘢痕。瘢痕周围有色素沉着,萎缩处光滑而薄,在边缘可出现新损害。这是本症的特征。新旧皮疹此起彼伏,新的又发生,可迁延数年。   树胶肿(gumma)在三期梅毒中多见,约占三期梅毒61%。为深达皮之下硬结。初发如豌豆大小,渐增大如蚕豆乃李子大或更大,坚硬,触之可活动,数目多少不定。开始颜色为正常皮色,随结节增大,颜色逐渐变为淡红、暗红乃至紫红。结节容易坏死,可逐渐软化,破溃,流出树胶样分泌物,可形成特异的园形、椭园形、马蹄形溃疡,境界清楚,边缘整齐隆起如堤状,周围有褐红或暗红浸润,触之有硬感。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2-11-22 1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