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

还有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名作《放大》Blow up
里边生生地有一段The Yardbirds的表演片段
电影音乐 如果不谈音乐,有点对不起《放大》,也对不起摇摆着的伦敦。 《放大》配乐署名为赫伯特·汉考克(Herbert Hancock),其实就是美国爵士音乐家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汉考克当时很年轻,只有26岁,还在前辈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五重奏乐队里弹钢琴,《放大》是他第一次为电影作曲。

这张Herbie Hancock还真文艺。 “安东尼奥尼很迷爵士乐,他最喜欢的音乐人是艾伯特·艾勒(Albert Ayler,萨克斯风演奏家),当时绝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汉考克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不过,跟很多电影公司类似,他们到最后一刻才意识到影片没有音乐。说实话,我觉得安东尼奥尼其实掌控着一切,以他这种方法拍电影,根本用不着什么音乐。”确实,《放大》里的音乐多是有源音乐,比如主人公打开收音机或者播放一张唱片。汉考克说:“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给电影配乐,这样倒给我省了不少麻烦。” 除了爵士乐,安东尼奥尼对摇滚乐也很感兴趣,虽说拍《放大》那年他已经54岁。他的这个嗜好延续到下一部电影——《扎布里斯基角》,请了Pink Floyd乐队跟“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的杰瑞·加西亚(Jerry Garcia)来做
配乐。

Blow-up的soundtrack。
《放大》临近结尾,男主角在街上恍惚见到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 Redgrave)扮演的神秘女子,停车去追,结果盲打误撞地进了一家俱乐部,里面正在举行一场小型的摇滚演出。关于这支摇滚乐队的人选颇费了一番周折。 当时,安东尼奥尼特别喜欢英国的The Who乐队,他想请彼得·汤森德(Pete Townshend)来,在片场表演一下他的招牌动作——砸吉他,结果人家不来。这里有段插曲,《放大》原来定的男一号是特伦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临开机还有两周,安东尼奥尼决定换人,启用了后来的大卫·海明斯(David Hemmings)。The Who乐队当时的经纪人叫克里斯·斯坦普(Chris Stamp),是特伦斯·斯坦普的亲弟弟,这事也就这么黄了。

Chris Stamp跟The Who的Pete Townshend。
安东尼奥尼心目中的第二人选是The Animals乐队的埃里克·波登(Eric Burdon),也被拒绝了。他还考虑过美国的“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他们当时正好签约在米高梅唱片公司旗下,最终也未能促成,有人说是因为他们的歌词禁忌太多。不过,“地下丝绒”的吉他手斯特灵·莫里森(Sterling Morrison)讲的却是另一个版本,“把我们整个团队请到英国,成本太高,导演就放弃了”。 临近拍摄,剧组请来片场彩排的乐队叫The In Crowd,没什么名气。不到20岁的斯蒂夫·豪(Steve Howe)正准备如何在镜头前漂亮地砸掉吉他,结果临时接到通知,拍摄换人,因为剧组找到了更有名的The Yardbirds乐队。豪不光没能出镜,自己留在台上的Gibson ES-175吉他还被杰夫·贝克(Jeff Beck)给砸了。可以宽慰的是,豪后来加入了著名的Yes乐队,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乐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