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吧 关注:367,931贴子:28,682,421
  • 22回复贴,共1

(转)卖切糕的年轻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吧里好像没人转,我就转一个。舆论热点变换速度真快,几天下来切糕这事似乎都被人忘了


IP属地:辽宁1楼2012-12-13 17:16回复
    艾尔肯不种地而去打工是因为种地不赚钱;不打工而去卖切糕是因为受教育有限、看不到上升空间;不卖切糕而回到故乡是因为要在城市生根,是如此困难。 这几乎是许多南疆青年打拼的缩影。他们不愿回家困在地里,但想进入城市,却发觉自己甚至难以填写一张就业申请表。
    玛仁糖是艾尔肯童年最甜的记忆。 那年艾尔肯10岁,父亲带着他由喀什出发,坐着长途列车前往15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路很远,一片片戈壁缠绕着一片片土丘。半道的绿皮车厢里,父亲啃着一块冻硬的馕,却递给儿子一块金黄色的糖块。
    糖稀裹着核桃,粘而脆,渗进牙齿的甜让少年安然度过了漫长颠簸。
    艾尔肯也曾看过村里的老人制作玛仁糖。昏暗的木屋中,一口铁锅熬出粘稠糖稀,倒入洗净切碎的核桃等物,用木棍搅拌之后,放进长宽半米的木槽之中。糖块凝固之前,用木板将其压实,冷却之后,便是一块近100公斤重的玛仁糖。
    63岁的玛仁糖制作者吐尔迪说,这种南疆特有的食品,已有至少数百年的历史。喀什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会点、跋涉商队的休整之地。南来北往的旅人还要继续穿越漫漫黄沙、翻过高原雪山,紧实、营养且因糖分丰富而不易腐烂的玛仁糖,是最先要采购的补给物。
    艾尔肯也曾相信,玛仁糖是那个繁华时代留给南疆人的遗产,“是我们过去的骄傲”。而如今荣光散尽,黄土覆盖万里古道,很多人已记不起这份甜蜜的遥远由来。
    成年后,艾尔肯成了内地庞大切糕售卖队伍的一员。这些城市里的游牧民骑着三轮车、载着沉重的切糕讨生计。
    维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博士阿不都艾尼曾对北京售卖切糕的维族流动商贩进行调查。他发觉这个特殊群体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南疆农村。其中来自喀什克孜勒博依乡的最多,约有二百至三百人。 “卖糕者”均与艾尔肯有着相似的境遇与特征:家境贫困,汉语能力较差,就业困难。


    IP属地:辽宁3楼2012-12-13 17:19
    回复
      发完收工


      IP属地:辽宁8楼2012-12-13 17:30
      回复
        真心的 个人觉得 这个东西如果按照文中所述2CM的小块来卖 绝对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


        IP属地:辽宁9楼2012-12-13 17:33
        收起回复
          现在信息传播太快,一撮人的恶习,使得整个群体蒙羞
          都是些异地漂泊的人,生活不容易


          IP属地:北京10楼2012-12-13 17:37
          回复
            我舅舅说他们很不欢迎少民,因为很懒,而且脾气还暴躁。哦,我舅舅是那边的农民。


            IP属地:重庆11楼2012-12-13 17:40
            收起回复
              一般他们都宁愿找甘肃四川河南这些地方的农民去干活


              IP属地:重庆12楼2012-12-13 17:40
              回复
                刚看完。。。。。表示立马去淘宝买了一斤切糕打算尝尝,这个不至于被讹吧。。。。。话说我觉得网上销售也是不错的办法哦~


                IP属地:云南13楼2012-12-13 17:51
                收起回复
                  出来这么多年,做的是销售,还听广播,普通话还是不行啊?理解不能啊


                  IP属地:广东14楼2012-12-13 17:53
                  收起回复
                    现在的媒体啊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2-12-13 1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