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疯癫诠释流年吧 关注:2,976贴子:23,800

回复:【素材】给写古风小说的宝贝们的材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葛布
  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其茎的纤维所制成的织物叫葛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除作衣料,魏晋以来多用制巾。葛之产地,一为吴越,一为岭南。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三块五六千年前的葛布。自周以来,历代贡赋。尤以广东之葛为有名,其织葛者名细工,织成布弱如蝉翅,重仅数铢,明清以来有用丝纬葛经混织者。《书.禹贡》:“岛夷卉服。”孔传:“南海岛夷,草服葛越。”孔颖达疏:“葛越,南方布名,用葛为之。”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葛布》:“粤之葛,以增城女葛为止,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所谓北有姑绒,南有女葛也。其葛产竹丝溪、百花林二处者良。采必以女,一女之力,日采只得数两。丝缕以针不以手,细入毫芒,视若无有。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以银条纱衫之,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

  麻、苎、葛、棉等非丝织物的通称。上古布仅指麻、葛。古代贫贱的人穿不起丝,只能穿麻,布衣遂成为庶人的代称。中国织麻较织丝为早。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就用野麻纤维纺成线,织成布,布幅很窄。西安半坡和华县泉护村等地发现的陶器底部麻布印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汉魏六朝著名者为南方葛布,作夏服材料。宋元初开始流行棉布,至明代一般棉布代替了苎麻、粗绢。宋明都有丝棉交织,以明代丝丝棉纬的云布为有名。《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三一四引《唐六典》:“胜、宁等州出女稽布,济州出賨布,海州出楚布,涪州出连头獠布,巴州出阑于布,凉州出毼布,西州出白氎,南州出斑布,汉州出弥牟布,韶州出竹子布。”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苏州以黄草心织布,色白而细,几若罗縠。”


61楼2013-02-19 10:19
回复

    火浣布(犬夜叉……)
      石棉布的古称。以能用火燃法除石棉布上的污渍而得名。我国利用石棉作纺织材料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已有用石棉制成火浣布的记载。直至明清,始终不绝。惟前人对它的性质不明,或认为用某种木皮织成,或认为用火鼠毛织成。《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二月,西域重泽献火浣布。”裴松之注引《傅子》曰:“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以火浣布为单衣,常大会宾客,冀阳争酒,失杯而污之,伪怒,解衣曰:‘烧之。’布得火,炜晔赫然,如烧凡布,垢尽火灭,粲然洁白,若用灰水焉。”《太平广记》卷六二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杜兰香》:“初降时,留玉简、玉唾盂、红火浣布,以为登真之信焉。”清周亮工《闽小记.火浣布》:“予在敢野外,谢茂才尔将出布一缕,以火焚之,色尽赤,闽中多有见之,亦不甚贵,今不可得矣。”参阅《艺文类聚》卷八十引《玄中记》、《海内十洲记.炎洲》。
    白叠
      亦作“帛叠”。棉布。棉花自鲟度传入我国,经过南北两路:东汉由南路经过南洋诸国传入云南,云南少数民族当时生产出一种名叫“白叠花布”的纺织品,南北朝由北路传入新疆。唐宋白叠被视作珍品。内地棉花的大量种植和棉布的大量生产则始于宋末元初,由海南岛黎族地区经闽、广传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将棉布误认为木抽所织。《史记.货殖列传》:“榻布皮革千石。”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榻布,白叠也。”司马贞索隐引《吴录》曰:“有九真郡布,名曰白叠。”张守节正义:“白叠,木绵所织,非中国有也。”《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缀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梁书.诸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章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宋方勺《泊宅编》卷三:“闽广多种木绵,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杆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今所货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
      


    62楼2013-02-19 10:20
    回复

      氍毹
        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三辅黄图.未央图》:“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规地以罽宾氍毹。”《梁书.诸夷传.高昌》:“大同中,子坚(高昌王)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褐毡》:“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旧时,居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而又用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明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格致镜原.居处器物.毡毯》引《异物志》:“大秦国野茧织成氍毹,以群兽五色毛杂之,为鸟兽人物草木云气,千奇万怪,上有鹦鹉,远望轩轩若飞,其文赤白黑绿红绛金缥碧黄十种色。”
      氆氇
        藏语音译,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明汤显祖《邯郸记.大捷》:“氆氇登台,绣帽猩蛮带,与中华斗将材。”又,《紫钗记.河西款檄》:“俺帽结朝霞,袍穿氆氇。”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褐毡》:“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西藏记.生育》:“女子则教识戥称,作买卖,纺毛线,织氆氇。”《红楼梦》第一0五回:“氆氇三十卷。”


      63楼2013-02-19 10:20
      回复

        氍毹
          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三辅黄图.未央图》:“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规地以罽宾氍毹。”《梁书.诸夷传.高昌》:“大同中,子坚(高昌王)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褐毡》:“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旧时,居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而又用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明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格致镜原.居处器物.毡毯》引《异物志》:“大秦国野茧织成氍毹,以群兽五色毛杂之,为鸟兽人物草木云气,千奇万怪,上有鹦鹉,远望轩轩若飞,其文赤白黑绿红绛金缥碧黄十种色。”
        氆氇
          藏语音译,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明汤显祖《邯郸记.大捷》:“氆氇登台,绣帽猩蛮带,与中华斗将材。”又,《紫钗记.河西款檄》:“俺帽结朝霞,袍穿氆氇。”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褐毡》:“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西藏记.生育》:“女子则教识戥称,作买卖,纺毛线,织氆氇。”《红楼梦》第一0五回:“氆氇三十卷。”


        64楼2013-02-19 10:20
        回复

          服色
            指车马、祭牲、服饰等的颜色。古代由于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王朝都有特别崇仰的某一种颜色。以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如谓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汉尚黄之类。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称各级官员的服饰。
          襁緥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史记.蒙恬列传》:“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后汉书.桓荣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魏晋以来流行的一种服装。其特点是袖口宽松,不需施祛,不同于袖端应收敛并装有祛口的袍。衫有单、夹二式,六朝不论婚丧,均用白色细绸制成。隋唐以后,男子公服流行袍衫,大袖右衽,衣体宽博下长过膝,民国年间的长衫其形制犹受其影响。衫亦为女子常服,唐代女装即主要由衫、裙、帔组成,直至清代,汉族女服都以衫裙为主。东晋以来有裲裆衫,中纳丝绵,形似今日棉背心。唐以后有缺胯衫,多为下层人民所服。《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孝武帝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二:“乾道中,王日严内相申请,谓环一室而围座,色皆浅素,极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吊慰,不敢用。”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竞尚妆饰。每着蓝藕布衫,反纽钩边,缺其衽,谓之琵琶衿。”
            


          66楼2013-02-19 10:21
          回复

            花翎
              清代官服附件。即冠上向后垂拖的一根孔雀尾的翎羽,也称“孔雀翎”。其尾端有像眼睛一般一圈灿烂鲜明者,叫“眼”,不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无眼者称蓝翎。翎羽插在用玉、珐琅或花瓷制成的翎管之内。清初,花翎极贵重,唯接近皇的近侍、禁卫亦城内外的武职官员、王府护卫人员、立有军功者、皇帝特赐者可戴。亲王、郡王、贝勒向例不戴,唯领兵、随围时戴之。汉人和外任文臣亦极赏戴者。后因亲每兼将军军务,郡王、贝勒时有赏戴,汉人也有因封爵赏戴或文臣而兼提督、巡抚衔者,乃渐普遍戴之。及道光间,开捐官之例,花翎蓝翎可由捐而得,乃变内廷颁赏而成为自置戴用。据《大清会典》,贝子戴三眼孔雀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戴二眼孔雀翎;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前锋、护军统领,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三等护卫戴染蓝翎。各省驻防之辉、副都统并督抚、提镇蒙赐者止戴一眼花翎。清王士禛《分甘余话》:“本朝侍卫皆于冠上戴孔雀翎,以目晕(即所谓眼)之多寡为品之等级。武臣提督及总兵亦有赐者,后文臣督抚亦或蒙赐,得之者为幸。”
              带
              古代服装无纽扣,一般用丝条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束衣之带有大带和带。
              大带,丝织,用于束外衣。打结于前,两头垂下,称绅。仕宦上朝可以插笏。
              革带,皮制,在裳下衣内,用以系韠或挂佩。战国时期,革带两端有带钩联结,称钩络带。魏晋南北朝以后渐不用带钩,而用带扣。革带中还有若干小带下垂,以悬挂什物,称蹀躞带。唐开以后还流行于妇女。宋承前制,其公服大带由两条皮带组成,一条围于前,钻有圆孔,藉以穿插扣针,两端以金银为饰,称铊尾。一条缀有一排并列的饰片,称銙。銙的质料和数量视职位高低而异。这个装有銙的一面必须佩在腰的后背。《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文武品阶腰带》:“盖古革带也。自三代已来,降至秦汉,皆庶人服之。而贵贱通以铜为銙,以革为鞓。六品以上用银为銙,九品以上及庶人以铁为銙。沿至贞观二年,高祖三品已上金为銙,服绿,庶人以铁为銙,服白。向下捶垂头而取顺合,呼挞尾。汉中兴,每以端午赐百僚乌犀腰带。魏武帝赐宫人金隐起师子銙腰带,以助将军之勇也。高祖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带,武官黑银腰带,示色不更改故也。”清叶梦珠《阅世编.冠服》:“带则紧束于腰,缀以金玉银角,方圆四斤,一、二品玉,三、四品金,五品花银,六、七品素银,八品银镶乌角,九品而下乌角不镶。”
              帔
              1、披肩。六朝的帔近似今日披风,男女兼服。唐代帔子近似后世云肩、背心,为女子常服。宋代的帔子可能指盖头,为已婚妇女象征,且作装饰,为出嫁新娘不可少。《南史.任昉传》:“西华冬月著葛帔綀裙。”唐蒋防《霍小玉传》:“容貌妍丽,宛若平生,着石榴裙,紫祛裆,红绿帔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红罗销金袍帔。”
              2、命妇的礼服。因文有霞彩,称霞帔。始于唐。宋帔分两种,霞帔非恩赐不得服,直帔通行于民间。明代霞帔形似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挂在用前下垂一根金玉坠子。清代霞帔阔如背心,中间缀以补子,下施彩色流苏。《文献通考.王礼九》:“[宋]孝宗乾道中,中宫常服,有司进真红大袖,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为坠,背子用戏罗,衫子用黄红纱,裆袴以白纱,裙以明黄,短衫以粉红为之。”《续文献通考.王礼八》:命妇冠服,洪武四年定,“一品衣金绣文霞帔,”,“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


            75楼2013-02-19 10:23
            回复

               花子
                妇女脸部的装饰品。以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因所贴部位及饰物质、色状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胜”、“花黄”、“罗胜”、“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名目。起自秦代,至南北朝时,多在宫中及贵族妇女中使用,唐后始成为流行的妇女而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今妇人面饰用花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帖‘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帖胜花子。”宋陶谷《清异录》:“江南晚季,建阳进‘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别,极可爱。宫嫔缕金于面,背以淡妆,以此花饼施于额上,时号‘北苑妆’。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蜒,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线笼贮养之。尔后,上元赏花者取象为之,售于游女。”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契丹鸭渌水牛鱼鳔,制为鱼形,妇人以缀面花。”明陶宗仪《说郛》卷七七引《妆台记》:“宋淳化间,京师妇女竞剪黑光纸围团靥。又装缕鱼腮骨,号‘鱼媚子’,以饰面,皆花子之类。”


              81楼2013-02-19 1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