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作家,我由衷的希望我的文章绝对不要入选中国的语文教材。
在腾讯的这套视频里,我听完那个老师解读文章的整个过程以后,由衷地感到恶心。
视频里举出的高考真题里,有一些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某某段中,作者使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起了什么作用云云。
我觉得这类问题无比恶心,尤其是考虑到它们竟然是出现在语文教育中的,就更加恶心。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相信,任何一个学习文学的、热爱文学的人,都肯定得承认一点,那就是:一个作家不论他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文章(比喻也好,排比也好,拟人也好,反问也好,设问也好……),首先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情感想要表达。这种情感导致了他的诉求,诉求就寻找形式,于是新的或者旧的艺术的表达手段便诞生出来了。
但首先是拥有情感!这是基于人性的对文学的理解,我想是任何一个真正读文字的人都能够懂得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不懂。
看看我们做的习题,那些问题,会让你就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所有那些了不起的作家写文章的时候都是有预谋、为了什么目的,甚至好像是专门为了考问我们修辞手法有哪几种而写的。
倘若我们是这样看待文学的,那么我们如何体会文学中的美呢?!
我们什么都学了,就是没有学到最重要的那个东西——美!美感!
什么是美?肯定不是像我们现在做的这样。如果我们把一篇文章像解剖尸体一样的解剖开来,将它的表现手段和它的内容本身割裂,故意从中寻找可以套搬上去的技巧的痕迹,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这篇文章呢?又怎么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美呢?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阅读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是带着目的的,思维本身就是分裂的。我们根本不在乎文章美不美,我们在乎的只是:它用了什么手法,它表达了什么思想!
如果我们评价的是一篇议论文,或许还可以这样做,思考作者究竟想阐述哪些观念。可是我们连散文、小说甚至诗歌,也这样阅读!
甚至连卡夫卡的作品我们都这样读!
天呐!这绝对是奇葩啊!要知道,卡夫卡的小说是颠覆康德美学思想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我们却用这种可笑的归因论的方法去看待它,这是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一点近现代文学史的人都要笑掉大牙的事情!这,简直可以说,就是一幕活生生的《变形记》的现实版!
我们之所以用这种荒唐的方式去解读文学,是因为我们根本不关心文学本身,更深一层讲,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根本没有人、没有人性的地位!
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明白、不理解文学作品真正的内涵,因为要想理解一个作品真正的内涵,是必须投入一种人文关怀的。
只有站在作家的角度思考,设身处地的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想象人物的处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一部作品!什么修辞手法,不过只是皮毛而已!艺术,之所以是艺术,首先是关心人的,至于表现手段是为人所创造的。
因此,要我说的话,我们的语文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除了让学生识字以外(什么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不过是跟识字一样肤浅的知道),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了解人性,懂得如何与心灵相处!
这是一种向内的深度,而不是现在这样流于浅薄!
我们的教育制度的荒唐程度以及其对人的漠视,在语文教学中算是表现得最明显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