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些常见的“特殊”军号,其职权与一般杂号不同:
注:汉代以“石”做官秩来表示官员级别;魏末改为九品官制,以品级表示官员级别。本文汉官官秩参考《续汉志》,魏官官品参考《通典》、《三国官职表》的记载,鉴于《通典》和《官职表》的成书年代,所以魏官官品真的“仅供参考”。
大将军,两汉、三国时代,地位最高的将军。东汉时官秩比公,万石;魏末改九品官制时,假黄钺大将军为第一品的官员。其实际地位上下飘忽不定,或在三公上,或比三公,或在三公下,完全要看时代背景以及其担任着来看。而东汉大将军常为外戚专权的职位,所以常会“大将军录尚书事”,此种大将军为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并非为单纯的军职。不过自汉末开始,大将军变为一种作为“荣耀”的加官使用,与三公一起逐渐的虚职化。
吴国一度有过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上。
车骑将军,又有左、右车骑将军等。是东汉比较常用的将军封号,本为银印青绶(卿级官员的标准),窦宪任车骑征匈奴之后,改为金印紫绶(三公级的标准),位在司空以下。也被做追赠之号使用。
魏国车骑为都督时,仪制与四征将军(都督)相同,为第二品;若不为都督,则在四征将军之下,与杂号同受都督统领,若不领军在朝为文、散官时,则在三公之下。
又有张郃的“征西车骑将军”,因同时持有征西、车骑两种军号,此为军号的“千古之谜”之一,有“誊录笔误”、“用以与车骑将军区分”、“征西、车骑将军断句错误”三种说法,未有定论。
骠骑将军,卫将军。《续汉志》所列明的四个地位与三公相近的将军“大、骠骑、车骑、卫将军”中的两个,卫将军在西汉时一度总领南北二军。不过在东汉时,此两种军号以很少使用,汉末、三国时多做加官、虚职使用。
中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征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魏文帝曹丕驾崩时,为了辅佐年少魏明帝,以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担任此四大将军辅政,时间、地位、任职者都比较特殊,与一般情况不同。
诸杂号大将军,军号加大,是对资深者的奖励。杂号大将军的地位依旧低于大、骠骑、车骑、卫将军。而骠骑、车骑、卫将军三国时无加大者。
四征将军,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加大可称方面。曹魏时因常兼领都督制度,而位列高级将军。
四镇将军,即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将军。位次四征。
以上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持节都督,魏制为第二品。
领军将军、护军将军,汉末为杂号将军,魏国以之为中领军、中护军的资深者加官,而中领军为魏国中军的统帅,中护军为其所属,皆有选举中下级武官的权利。
四方将军,即前、后、左、右,四将军,《续汉志》载为金印紫绶,汉末三国间因不领都督而地位下降。
四方将军、诸征、镇、安、平将军、中领军、征虏(这个为啥三品?别问我,我也不明白)、辅国将军为第三品。
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将军,曹魏中军五营,此五营为曹魏中军的中坚力量。
度辽将军,银印青绶,二千石,东汉常置的将军。为防备北方外族的机动部队之一。《汉官仪》载其屯驻地点在五原郡曼柏县(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牙门将军,军号虽像是“牙门将”,但其为将军军号,与牙门将不同。
偏、裨将军,虽号为偏、裨,但其依然为将军军号,而非将军的副将。
诸杂号将军,其他还有荡寇、虎威、翊军等杂号将军,或为领军之官,或为虚职加号,汉末时或有上、下排位不同,但品秩相同。
五官中郎将,比二千石,东汉宫廷禁军统率之一,统率五官郎(年龄在五十以上的郎官)。曹丕时,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为副丞相,此为特例。
虎贲、羽林、左、右中郎将,分别统率虎贲、羽林、左、右郎署。类似五官中郎将,比二千石。
使匈奴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比二千石,简称匈奴中郎将。东汉为了监控匈奴而设置的领兵将领,屯驻在西河郡美稷县。虽号称中郎将,但实际与将军并无不同。
还有类似的官员如破鲜卑中郎将、护羌校尉、乌丸校尉(乌桓校尉)、率善中郎将、率善校尉等官。
四中郎将,东、南、西、北四中郎将,虽号称四,但实际上汉魏时只有东、南、北三种,西中郎将为晋时所设置。比二千石。汉末灵帝设置东、北中郎将为剿灭黄巾统兵之用,类似将军。
司金中郎将,比二千石。汉末设置的官员,专职负责管理农具、武器的铸造。
杂号中郎将,比二千石。汉末军阀们为了封赏将领而设置的武官,地位在杂号校尉上,将军之下。
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初期为负责地方农事的官员,后来权利扩大,类似太守。
度支中郎将,魏时设置的负责管理诸军兵田的官员,田官的一种。
司隶校尉,比二千石,类似刺史,监察司隶七郡及京中百官。
西域戊己校尉,比二千石。负责镇抚西域。
城门校尉,比二千石,负责洛阳十二城门,如后世的九门提督。
北军五校尉,比二千石。驻守于京城左近,分屯骑、越骑、步兵、射声、长水五校尉,每部七百人,东汉受北军中侯统辖,是东汉京城主要的卫戍以及机动力量。汉末至三国时逐渐沦为安置勋贵的闲职,魏国属中领军所辖。
西园军八校尉,比二千石。分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左、右、助军左、助军右校尉八名。是灵帝为了限制何进军权而特别设立的集团,其中上军校尉拥有全国最高的军权,包括大将军也受其统辖。
杂号校尉,比二千石。如杂号中郎将,位在中郎将下,都尉上。
驸马、奉车、骑都尉,并称三都尉,比二千石。是汉代皇帝的随从官员,后来常作为安置勋贵的职位。汉末时的统兵将领也有可能担任骑都尉。
郡都尉、×部都尉,比二千石。郡都尉在西汉时与太守、长史并称为郡内的三长官,负责郡内治安事务。东汉时裁撤,唯核心地区(魏国的魏郡、蜀国蜀郡等)还有设置。在郡内有大盗横行时,会临时设置都尉。
另有京兆虎牙都尉,是为了保护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辅地区东汉先帝陵寝而设置的。
属国都尉,东汉在边郡多民族地区设置分郡为属国,设置都尉管理该地区,职权如太守,但隶属于郡。
协律都尉,管理音乐事务的官员。
司律中郎将,类似协律都尉。
杂号都尉,汉末时代的低级将领。
诸监军,包括军师(避讳为军司)、护军、典军等号皆为监军,有权参与决策,并监察将领。
牙门将、部曲将、骑督:将军下的中下层武官。
左、右、中牧官都尉,负责边郡牧马。
司盐都尉,郡国内产盐的设置。
司竹都尉,郡国内负责林木的。
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骑(《通典》上是游骑,但我怀疑是“游击”)等诸杂号将军(《通典》上还列举了几个,但因为个人觉得证据不足,就不写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吧)、护军、监军、五营校尉(北军五校)、城门校尉、东南西北中郎将、诸多蛮夷校尉等为第四品。
虎贲中郎将、都督护军、诸杂号将军、牙门将、骑督、郡国都尉为第五品。
注:第四、第五品的杂号将军里通典列举了不少军号,但个人觉得准确性可疑,所以没收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通典的魏官品,官职新手就不推荐了。
奉车、驸马都尉、诸护军、牧官都尉、司盐都尉、司竹都尉等为第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