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唱集 - 过程
15年,8张专辑,单曲无数。要从过百首歌曲中选出15首歌其实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选歌的标准是什么?选出来之后要怎么注入“新生命”?很多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伴随“重唱”这个概念而诞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对于过百首歌曲中的所谓“没有红起来的遗珠之憾”各有选择,在与制作团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纠结、探讨之后,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是羽泉重唱集,就应该让羽泉选择他们心中的“遗珠之憾”,由此诞生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歌单。“以哥俩的意见为准”看起来似乎是制作团队在反复探讨中的妥协,其实是对羽泉这个名字的尊重。这应该是从头至尾有深刻羽泉烙印的专辑,谁也无法代替这个俩人去精准诠释“拾伍”和“重唱”的概念。
明确了重唱歌单之后,制作人的选择就成为了整张专辑推进的关键。15年,几乎与华语乐坛大部分制作人都有过合作经验。就像歌迷们对羽泉成长故事的倒背如流一样,制作人们对羽泉的音乐属性也是烂熟于胸,一不小心也许就会陷入过往情境里。来自日本的镰田老师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在《我是歌手》栏目的简短交流中奠定了此次合作的基础。选择一个外国人来担当重唱集的制作人,这的确是大胆的尝试。抛去对语言交流的担心不说,不同国度的人其实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担忧也伴随着录音过程的顺利进行而烟消云散了。与镰田的合作其实是对羽泉组合的一次“大手术”,得到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音乐本身,对于羽凡和海泉来说自身潜力的挖掘才是最大收获。以往被歌迷熟悉的“气声海泉”在这张专辑里终于也嘶吼起来,而“高亢激进”的羽凡也展露了自身嗓音中更为细腻的一面。
对于羽泉来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幅度改编,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件十分需要勇气的事情。在流行音乐史上,经典歌曲改编的成功率其实很低,那如何能在原曲和新版中找到平衡并有所突破就格外考验制作功力。因此这张专辑除了镰田老师之外,担任乐手以及后期制作人员的都是日本乐坛数一数二的“老江湖”,很多人都是某一个曲风领域的绝对专家。在这些音乐人的合力之下,羽泉《拾伍》重唱集平衡了两个人的嗓音特点、平衡了原曲应有的风格和气质,所有的编曲也符合当下的音乐潮流,并且让大部分歌曲都焕然一新。当然,改编后的旋律是否能被大众接受,自然是这张重唱专辑是否成功的核心。但对于羽泉来说重唱自己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于想扭转亦或是打破原曲的既定印象,而是通过这次的专辑激发自身更多的音乐潜能,为未来的原创专辑创作带来更多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