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没有一个炎夏的设计师会否认,炎夏的坦克之路是从引进美尼德帝国的T-23k开始的,然后分成了两大派系:坚持美尼德技术美尼德标准的“江水——淮水设计系”和坚持美尼德技术但使用西国联标准的“高家——王家设计系”,后者又经过没完没了的试验与改进,最终形成了炎夏自己的技术风格与标准;而前者,则成为了齐晋等国的标准配备。这种配备的最终形态,便是炎夏内战中“协约军”装甲部队的主力——93式主力战车。多说一句,93式的命名是根据其定型时间——双叶历1693年(西历1953年)而来。
动力舱后置,“半个蛋”型的炮塔,122口径的火炮以及区别于高家弹鼓型自动装弹机的转盘式自动装弹机,这就是对93式主力战车的最基本描述。外观上与美尼德的T-63s外观上除了履带数少了一半负重轮多了一对以外几乎没什么区别,以至于帝国隔三差五地就会调查一下T-63s的研发过程中是否有情报泄露的问题。
不过外观上的承袭并没有将内在质量承袭过来,由于苦于铸造炮塔难以安装复合装甲,所以93式只能在炮塔正面的外层上焊接一层附加的焊接复合装甲,而炮塔本身大部分依然是铸钢装甲;122毫米的线膛火炮除了精度以外与高家研制的125毫米炮相比毫无优势;动力系统表现平平,除了易于量产外毫无亮点……如果不算上发动机尺寸和布局跟灰狼的发动机可以做到战场互换的话……
在93式定型投入量产后不久即赶上了悲催的大阵仗——炎夏内战。虽然动力舱后置的布置使93式的战场生存能力比作为对手的刘信坦克和灰狼坦克要高出一筹,但更多的时候,坚持量高质平风格的协约军装甲部队在装甲战当中面对协同性更强的共和军装甲部队时讨不到一点优势,大部分的93式都以车组成员的生命为代价为共和军的灰狼坦克提供了战场维修用的发动机。如果不是93式的产量和生产能力远超对手,炎夏内战只怕会结束的更快。而发动内战的协约军也落得个国破人亡的最终结局,幸存的93式最终也成为了战胜国的战利品。
有趣的是,作为战利品的93式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反而成了各战胜国用来试验新装备新系统的研发平台,比如乔公国在93式的平台上完成了动力包的缩小化以节省灰狼坦克正面空间用以安装附加的装甲,睿公国则将其作为训练车下发到各个卫中,曹公国更是在其上试验起了各种自行火炮……而各国还用93式进行了一项重要评估——T-63s的战斗力评估(93式的战斗力*2.5倍加权的方法)。可以说,93式最终也算是“死得其所”了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