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合
「早合」是将火縄铳等前装式铳铁炮一次射击所需的弹丸和火药合成封装,并用竹筒或纸包携带。
使用时,将竹筒或纸包内的弹丸和火药倒进枪管里,然后再用通条捣实。
大约在1560年左右,日本九州大友宗麟的重臣立花道雪针对铁炮射击前的繁杂动作进行研究,将一次发射剂量的火药和弹丸混和好再放入特制的竹筒中,使用时可以一次性同时倒入火药和弹丸,称为「早込」之法,可以使射速提高三倍。
把过去须以两段式分离装填的火药与弹丸并合在一个流程之内,铁炮手只需一次装填就能完成「装入火药」与「填入弹丸」这两项工作。这样的设计不仅大幅度缩短了装填弹药的时间,也因为弹丸与火药「几乎一体化」的设计。
另外立花道雪在长篠之战前15年,西元1569年与毛利军的多々良浜战役就开发铁炮队集体射击战术。
织田信长围攻本愿寺攻时,才开始大量使用「早込」之法。
豊后大友宗麟鉄炮部队,活跃於九州筑前、丰前、肥后的北九州势力争夺战。
纪州杂贺众武装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弾薬包」装具,称之为「早合」,射击方式为「钓瓶击」,就是一群人错开发射时间不断射击,在甲射击的时候乙装填,乙射击的时候丙装填。

熟练者击发后,次弾发射准备仅需18~20秒。

铁炮队有早合用的「胴乱(どうらん)」的腰包或肩膀上挂「袈裟悬」包包。
此后,早合之法被广泛推广,逐渐成为日本铁炮的固定配件。
丰臣侵韩战争中的碧蹄馆之战,立花宗茂在小丸山鉄炮实施「早合」鉄炮三连射,射翻明军,然后以长刀、长枪300名的将兵以金兜对日光反射冲杀明军李如松右翼,造成李如松败逃。
立花宗茂在1600年攻打京极高次的大津城时,装备「早合」的铁炮部队进行速射,立花家铁炮队是他家鉄炮队快3倍速的铳撃速度,使得守城方的京极家对立花家如此攻防一体的战术之下不得不关闭了城墙上的射击口。
200年后直到17世纪,欧洲才由瑞典人研制出了类似的纸筒式子弹 (cartridge paper)。

使用时,将竹筒或纸包内的弹丸和火药倒进枪管里,然后再用通条捣实。
大约在1560年左右,日本九州大友宗麟的重臣立花道雪针对铁炮射击前的繁杂动作进行研究,将一次发射剂量的火药和弹丸混和好再放入特制的竹筒中,使用时可以一次性同时倒入火药和弹丸,称为「早込」之法,可以使射速提高三倍。
把过去须以两段式分离装填的火药与弹丸并合在一个流程之内,铁炮手只需一次装填就能完成「装入火药」与「填入弹丸」这两项工作。这样的设计不仅大幅度缩短了装填弹药的时间,也因为弹丸与火药「几乎一体化」的设计。
另外立花道雪在长篠之战前15年,西元1569年与毛利军的多々良浜战役就开发铁炮队集体射击战术。
织田信长围攻本愿寺攻时,才开始大量使用「早込」之法。
豊后大友宗麟鉄炮部队,活跃於九州筑前、丰前、肥后的北九州势力争夺战。
纪州杂贺众武装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弾薬包」装具,称之为「早合」,射击方式为「钓瓶击」,就是一群人错开发射时间不断射击,在甲射击的时候乙装填,乙射击的时候丙装填。

熟练者击发后,次弾发射准备仅需18~20秒。

铁炮队有早合用的「胴乱(どうらん)」的腰包或肩膀上挂「袈裟悬」包包。
此后,早合之法被广泛推广,逐渐成为日本铁炮的固定配件。
丰臣侵韩战争中的碧蹄馆之战,立花宗茂在小丸山鉄炮实施「早合」鉄炮三连射,射翻明军,然后以长刀、长枪300名的将兵以金兜对日光反射冲杀明军李如松右翼,造成李如松败逃。
立花宗茂在1600年攻打京极高次的大津城时,装备「早合」的铁炮部队进行速射,立花家铁炮队是他家鉄炮队快3倍速的铳撃速度,使得守城方的京极家对立花家如此攻防一体的战术之下不得不关闭了城墙上的射击口。
200年后直到17世纪,欧洲才由瑞典人研制出了类似的纸筒式子弹 (cartridg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