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翌吧 关注:2贴子:645
  • 13回复贴,共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26 02:12回复
    刚好从豆瓣看了几篇文章,就放到这里吧,无聊时好打开看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26 02:17
    回复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刘瑜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时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健身房,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儿,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正如有人所言:“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会有高原反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26 02:22
      回复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0-26 02:23
        回复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简直就是我的亲哥。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26 02:23
          回复
            《你有能力独处吗》杨照
            意大利传奇导演费里尼说:“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给你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让人惧怕的了。……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剩下自己一人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
            很有意思,费里尼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经一再地说他是如何地害羞、不能适合众人场合,可是即使这样,他仍然不是个真正爱好独处独居的人。
            在吵闹与安静之间,究竟要怎样才是真正面对自己?究竟怎样才能感受到那个独立空间与那份自由?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26 02:25
            回复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喜欢过团体生活,从来没有习惯过在众人之 间。我一直警觉着在众人之间的尴尬与无助无奈。怕成为焦点,怕被挑选出来强迫表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表演。可是另一方面又很怕被淹没,一点主体的焦虑,一种无法诚实面对自己喜好兴趣的不耐与无聊。
              因而理所当然认为自己一定喜欢独处独居。年轻的时候,也的确常常寻找独处独居的机会。从各式各样的关系隙缝里,找到可以不必理谁也不必有谁理我的时刻总是最快乐的。那时候,开车不见得是要去哪里,而是将一个人将车开在山路间,尤其深夜时分,格外享受。速度中有一种宁静,还有一种介于专注与忘神之间的吊诡感觉。一方面专注于操纵轰隆隆吼叫的运动机器,另一方面却又可以在脑海里叫唤出多少平常在错杂生活里无从寻觅的记忆与思考。
              简直是心与脑分离独立存在的最佳证明。科学里从来不承认有一颗会感知会思考的心的存在,感知、思考的功能全属脑部。可是几乎每个古老的传统文化里,不论东方或西方,都把心和脑分开处理。这当然可能是个共同的误解。在胸腔里有个砰砰鼓动的机制,那么明显那么热烈,每个人难免都会问:它到底干嘛这样?尤其是几项主要的情绪反应,几乎都牵涉到心跳的改变,难怪我们会以为:心是为了感情而跳的。不过误解里还是有点道理:有些感官的运作其实是可以分离的,人并不随时随地都是个统一的个体。
              不过那种年岁,回头想,独处情况毕竟属于生活中的例外,所以格外珍惜。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独处,真的有能力独处,要到有了大块独处时间才能确定。当独处变成了常态,独处的时间不再是一丝丝一条条的生活装饰,而是大块大块的基本存在时。本来有太多的记忆与情绪,等着在独处的时间里整理;变成了困窘地必须创造出记忆与情绪,努力填满独处的时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26 02:27
              回复
                活在现代的环境中,有太多方式可以让人逃避独处。即使一个人,也很容易有电视、网络可以陪伴,因而我们往往就少了一分诚实的试验,试验自己究竟拥有多少可堪挖掘的内在资源。
                独处会让人听到许多声音。比静默更可怕的是这些来自内心的声音。独处使人脆弱,使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容易心软、更容易感动。为什么费里尼说: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因为真正独处时,就只剩下自己可堪挖掘。
                在那么忙碌、那么焦躁的环境里,先别说要慢下来,先试试自己一个人,真正自己独处看看。平常让你忙,让你误以为那就是生活意义的事消失了,只剩下自己,会怎么样呢?
                大部分人在独处之后,学会了谦虚。因为真正了解到剥除那些表面繁华,自己原来有多么不堪挖掘。有了这么一份谦虚,人也才有资格具体地、实存地讨论自由、独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0-26 02:27
                回复
                  这些文章好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0-26 08:13
                  收起回复
                    棒棒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26 09:40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0-26 15: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