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选自第一次出现在文章里的插叙式片段)
很多年后,当我穿着得体大方的衣服,头发梳理地整整齐齐走在爱丁堡的大街上时,依然会想起那些久远、模糊、阴雨连绵的日子时的那些事儿。我们冲动、易怒,我们游荡在伦敦黑暗的巷子,酒吧,西区的大理石建筑和下流的夜店,互相暗算、打架,从未停歇。
可是奇怪的是,当我重新回想起那些情景的时候,曾经堆积在我心里的愤怒和仇恨都已烟消云散,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只有雨夜里泰晤士河畔迷蒙而美丽的灯光。
雨夜是有魔咒的时刻,可以冲刷世间所有的仇恨和罪恶。比如说,玛格丽特不知羞耻的冒名顶替,汤姆的玩弄和嘲讽,西尔维娅的精心骗局,阿布和托尼的背叛,所有这些在我身边一点点收紧的网,那些把我推向地狱的手,全都在我的脑海里远去了。
我只记得那迷蒙而模糊的灯光,在漫漫雨夜中颤抖,摇曳,好像生命最初的等待和希望。
我15岁的那个夏天,我……”第一次出现这种片段,令人猝不及防地一下子看完。因为这是第二章,人物情节还不是很鲜明,所以不以为然地跳过了这些现在看看会揪心的话。但是在困惑与迷惘中总会在心底默默种上一句话:下面的剧情可有的看了!或:没事,反正以后的剧情就会介绍到这些人。
可是我错了,很多很多话,等我看完全文后甚至看完许多遍全文后我依旧不懂,甚至不理解。这是我IQ,EQ太低?还是Ella太会引人入胜呢?若在语文现代文阅读中会有一个问题:作者在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小伙伴们会异口同声地喊:设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向下读。可是我写《一九四三》的文评从来不是看成一个阅读题答案。我更不想让体制化的考试来“亵渎”这部书。【←_←打住!我再说考试的坏话,以后猜选择题就不准了!】
其实后来看到这种片段,我就开始不敢使劲赶速度地往下看。也许伤地多了就怕了吧。后来,我一看到这种插叙的东西心就会绞着痛。 以至于我一看到“多年以后”“到了19XX的x天,我在…”这样的字眼,就会条件反射地按向心口,暗暗告诉自己,又要受苦了。【默默说一句,这种条件反射和当年看原著时,一看到“马尔福”就知道咱救世主大人又要遇险的感觉一模一样呢!可是德殿早已成为我的男神,就像现在这种插叙给人缜密感一样。】 因为前后落差之大之快让人感到像是刚刚幻影移形一般,带着时间和空间的挤压感和不适,让人想难受地吐,但是你不能停,你必须向前走,就像我必须要向下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