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之音吧 关注:28贴子:473

转贴:@经典念诵 《《心经》(梵语 男女合唱)》 分享自@一听音乐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gg


来自:www.1ting.com/player/44/player_626916.html



1楼2015-03-25 09:17回复
    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念佛,不是声音数目,而是清净心地。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外无物。欢喜,不是颜面和乐,而是心境舒展。清净,不是摒弃欲望,而是心地无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4-19 06:17
    回复
      阿利亚哇罗吉帖梭啦,菩提萨埵哇甘比然伯拉芝泥亚巴拉密打查哩庵查拉玛诺,唯亚哇罗吉帝斯玛,般扎斯干达阿萨打斯查,梭巴哇循泥庵巴夏啼斯玛,一哈莎哩布特拉鲁伴循泥庵,循泥亚打一哇鲁伴。鲁巴呐卫打循泥亚打循泥亚打亚哪卫打洒鲁伴,雅鲁伴洒循泥亚打雅循泥亚打洒鲁伴,一哇庵一哇唯达哪,三泥亚三斯咯啦唯泥亚南。一哈沙哩布特拉洒诺哇大诺玛,循泥亚打喇迦哪,阿奴巴哪阿泥鲁达,阿玛啦阿唯玛啦阿奴哪阿巴哩不哪。他斯抹莎哩布特啦循泥亚打亚庵哪鲁伴,哪唯达,哪三泥亚哪三斯咯啦哪唯泥亚南,哪扎素斯罗特啦怒啦哪济哇,卡呀玛哪洒哪鲁伴萨布达干,达乐洒斯巴打唯亚大诺玛,哪扎朔达 笃呀瓦哪,玛诺唯泥亚南达笃,哪哪唯第亚,哪哪唯第亚家哟,呀瓦哪洽啦玛啦南哪洽啦玛啦南家哟,那嘟卡洒目达亚泥罗达玛嘎,哪泥亚南,哪怕啦啼,哪比洒玛亚,他斯抹哪伯啦啼笃佳菩提萨笃哇南,伯啦之泥啊巴啦密淡阿斯哩第亚唯哈啦第亚,积打阿哇啦哪积打阿哇啦哪,哪期第笃玛,哪特啦斯都,唯吧哩亚洒阿第咯然打,泥斯打泥哇南,啼哩亚笃哇唯亚哇斯第打,洒诺哇菩达伯拉芝泥亚吧啦密淡,斯哩地亚阿奴打啦三雅三菩顶阿比三菩达,他斯抹泥亚打唯庵伯啦 芝泥亚吧啦密打,玛哈曼特啦,玛哈唯第亚曼特啦,阿奴打啦曼特啦,阿洒玛洒玛啼曼特啦,洒哇嘟卡伯啦莎玛都萨依庵阿弥啼亚笃哇,伯啦芝泥亚吧啦密打姆卡曼热啦打第亚他嘎帖嘎帖,吧啦嘎帖,吧啦三嘎帖菩提梭哈。


      6楼2015-04-29 19:12
      回复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7楼2015-04-29 19:24
        回复
           《心经》全文解释
            般(bō)若(rě)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传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duǒ),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gā)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hē)。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9-17 23:05
          回复
            ,故又称苦界、苦海。
              发菩提心: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 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9-17 23:08
            回复
              ,故又称苦界、苦海。
                发菩提心: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 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9-17 23:11
              回复
                  又依据相对、差别之原理而立者,是为有相;而依据绝对、平等之空理而立者,是为无相。依此,而有所谓有相教、无相教;有相行、无相行;有相观、无相观;有相善、无相善等分别。
                  净土宗将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以位置及清净之形像表示之,称为有相净土。然若根据无色无形之空理,而认为宇宙之一切即是净土者,则称为无相净土。
                  密宗对有相、无相二者,有深浅二种不同的解释。(一)浅略者,谓以凡夫之认识,可以明确的指认诸法之形相者,是为有相;而诸法之本质为空,无形无色者,是为无相。(二)深秘者,谓一切万法各自本来之形相,分明而住,是为有相;而在一相中有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是为无相。
                  天台宗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1)有相安乐行,即不入禅定三昧,一心诵念法华经文者。(2)无相安乐行,即以法华经之妙理,修一念三千之妙观者。又禅宗主张教门(指佛的教法,教法是入道的门户)为有相,禅门(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无相。
                  二、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9-17 23:17
                回复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苦难,灾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都是苦厄,生死乃最大苦厄。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由于认识有如此多的错乱,难免受到痛苦烦恼。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不免要起惑造业,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因而轮回生死,现世执有五蕴,未来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够了达,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扫除一切魔缘,自然心中清净,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起用众生皆具有的无上妙智慧,照破了无明,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灾厄,真正得到大自在。
                  8楼
                  dxl01nsg2013 楼主
                  2015-04-27 16:34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舍利,是古梵语米粒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乃是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是修行者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
                    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不异:不离,离不开的意思。
                    关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就像金庸和查良镛的关系,实实在在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硬币两个面,看正面,是一元钱,看反面,同样是毫无分别的一元钱,是同样道理。
                  9楼
                  dxl01nsg2013 楼主
                  2015-04-27 16:35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有四个意思∶
                    (1)因:指正确的因果关系、合理性或真理。
                    (2)德:指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福善。即宗教上和伦理上的思想——善,指正义、伦理性。
                    (3)教:指教法,尤其是佛法,亦即称教或佛陀的教法(教导、指导、引导)为法。又名八万四千法门,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即属此。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4)事:即指所有的存在与非存在(物质与意识)。
                    所谓空者,首先是因缘所成,特点是变化、是无常。‘相’字应作‘意义’。
                    本句意思是:所有法的意义是因缘际合,但变化和无常是永恒的,本质特点是现在的状态都是暂时表象,都处在过程中。
                    【不生不灭】 即常住、永恒。一切诸法是无自性的,是性空、平等的。空(空性,即幻象、表象、一直处在过程中)这个五蕴的本质,是恒久常住不变的。
                    举个不恰当,但能够抓得住看得见的现象,你玩过“万花筒”吧?在万花筒中有三条镜子和一些彩纸屑。你转动万花筒时,纸花就会忽大忽小、千变万化、永不重样。但是无论怎样转动万花筒,纸花再怎么变,它仍仅仅是原本就有的那么些纸屑。纸屑没有增多,是为不生,纸屑也没有减少,是为不灭。
                    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的,其本质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称为识或灵魂),只有外表变来变去,或入动物体内,或入人体内,都如纸花一样的千变万化,真正的“我”或称灵魂,从没有生,也不可能灭。只是我们人类总是执着当下的生命,就象万做筒中的一朵花,而不敢变成另一朵花。总认为另一朵花就不是自己了。其实不论变成什么,你还是你。
                    这个问题只有你按照佛家方法切实修练,才能够真正明白确实有这种感受,当你有了这种经历后,你就可以真正了解佛经中说的道理,是那么真实可信。如果没有这种经历,看佛经和看小说差不多,仅仅是个热闹,甚至被人说成是迷信。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9-17 23:21
                  回复
                    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有未登岸上种种。
                    10楼
                    dxl01nsg2013 楼主
                    2015-04-27 16:35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是故】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文说色即是空,现在又讲空中无色,是不是矛盾呢?
                      心经说般若分为深、浅两种层次,浅层次的般若(如世俗智慧),是无法通达诸法实相的,而能够于观照上自在无碍的大菩萨,其修行的是深层次的般若波罗密多(大智度)。只有当菩萨修行到此种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真正观照自在。此时,方可以观察到五蕴等诸法毕竟空无自性,自然能够度一切苦厄了。
                    11楼
                    dxl01nsg2013 楼主
                    2015-04-27 16:35
                      《心经》前段,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针对凡夫、二乘及普通菩萨说的。凡夫执着于色,二乘执着我空,普通菩萨执着于法空。所以,观自在菩萨告诉凡夫,勿执着于色(我),应知色不异空(异即是离的意思)。又告诉二乘(声闻和缘觉),勿执着于我空,应知空不异色(空不离色)。同时告诉普通菩萨,勿执着于法空,应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了。
                      但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一切法皆空无自性(以无性为性)。空,从方便上可说是无常(变易);从究竟上说则是不生,是毕竟空(绝对意义上的空性)。在毕竟空里面,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所以,大菩萨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进入了毕竟空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根本无五蕴、四谛、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是谓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皆空无自性、毕竟不生,这就是诸法实相。
                      当我们只是凡夫、二乘、普通菩萨时,只能理解《心经》前面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时所修习的,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般若波罗蜜多。当我们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达到甚深微妙的境界时,就会进一步体会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这时,就能真正领悟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关于六根、六尘、六识关系:眼睛负责分别物质(色)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大小等等,而产生眼识。耳朵负责分别各种顺耳、逆耳的音声(声),而产生耳识。鼻子负责分别各种香臭的气味(香),而产生鼻识。舌头负责分别酸甜苦辣的滋味(味),而产生舌识。身体负责分别冷热、硬软、粗细、涩滑…的感觉(触),而产生身识。意根(思考、分别的功能)就分别前一念(法)的内容,而产生意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9-17 23:22
                    回复
                        【无苦集灭道】 即苦、集、灭、道四谛(谛,是真实义,真实不虚的道理)。
                        苦:为生老病死,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苦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盛苦(五阴,即五蕴,有蕴藏、阴积之意;盛为炽盛。全译就是五阴炽盛之苦。形容众苦聚集)。
                        集:为集聚骨肉财货,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就会造孽,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18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9-17 23:25
                      回复
                         【无智亦无得】不论是般若智慧、解脱智慧、乃至等而下之的世间智慧,开悟以后乍看意识心生起了般若智慧,似乎有所得,然而可以现前观察到,般若智慧其实也是以真心为根本,假藉诸缘而出生的,而真心从来就不知般若智慧的内涵,因此以真心从来不住一切万法的无境界来看的话,真的是无智慧也无所得。
                          然而虽然是无所得,却不是空无所有,因为这是以真心的自住境界来看待一切万法,本来空寂而无所得、也无所失。可是我们造作的一切,从善恶业、乃至般若智慧的发起,却都如实地收藏于真心,因此非有所得非无所得。
                          无智亦无得,也可简单理解为无智乃大智,无得乃无所不得。
                          我个人的世俗理解是:有了世间智慧可以比作世间的富翁,有财宝成箱,牛马成群,良田万倾;有了解脱智慧,就像有了座金山金矿;有了般若智慧,就像只有个小小的聚宝盆。看似一无所有,其实有最大财富。
                        22楼
                        dxl01nsg2013 楼主
                        2015-04-28 09:21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菩萨修行,也要象佛一样,以无所得之心去面对一切事物。如此以无所得心面对一切事物,即是依般若智慧而修一切善法之行;只要依般若智慧而行,那么心中将没有任何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念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会被虚妄的事物所影响,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23楼
                        dxl01nsg2013 楼主
                        2015-04-28 09:21
                          【究竟涅盘】 涅盘:直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指经过修养、修行,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而不变的圆满境界。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盘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涅盘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盘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涅盘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9-17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