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缠闭门吧 关注:150贴子:659
  • 5回复贴,共1

重庆武林轶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重庆武林轶事 却说1941年的一天,由重庆武术界抗日救国会举办的擂台赛正在进行,主持人是重庆城袍哥大爷田得胜,出席的有全川武术擂台金牌擂主李国操,关岳庙道长三原派高手张永隆,军界“中央训练团”总教官万籁声,个个来头不小,都是来自外省的下江人。对阵的一方是淮北人吴某。此公张狂,初来重庆,就无视各门派和平相处团结抗日的武林规矩,打起“中华武术学会”的牌子,在中山一路开设武馆,登报挑战,大有踏平陪都武界之势。面对如此狂生当如何应对?摆擂!决定打擂比武。广告一贴出,很快轰动重庆全城,万人空巷,观者齐朝川东师范涌来。
话分两头。且说人群中有个叫杜心五的蔫老头儿,年轻时在四川镖局当镖师,尤其擅长轻功,后留学曰本,给孙中山当过贴身保镖。同时他又是青帮大字辈的大佬,在武林中收徒甚多,前面提到的“中训团”总教官万籁声,就是他的高徒……杜心武不久前才由长沙来到重庆,尚未与万籁声等门徒会面。当他得知打擂的消息,悄悄随众而来。
也怪,已经签下生死文书的擂台赛停了,台上不见过招,改为功夫表演。发生什么情况了?原来狂生吴某临场怯阵,被端坐前排的陪都各门派功夫高人的气势吓住了,主动下矮桩,一口一个“前辈大师海涵吴某人不知天高地厚”。
正在表演,万籁声忽然一眼瞄见人群中那个老头儿,飞身从台上跃下,叫一声“师父!”纳头便拜,将他领上擂台,高声介绍说:“各位!各位!这位就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中华神腿、南北大侠杜心五。”接下来,73岁的杜心五在众人欢呼声中表演了轻功。只见他跳上一张圆桌,沿桌边行走,由慢而快虎虎生风,最后只见一道黑影在圆桌边旋转,看不清人了。
抗战期间聚齐重庆陪都的武术名家不少,如像担任重庆国术馆馆长、重庆大学讲师、解放后担任全国武协副主席的朱国福,在中华武术界大名鼎鼎。早在1923年,上海举办国际竞武比赛,号称天下无敌要扫荡所有“东亚病夫”的白俄大力士裴益哈门尔,就栽倒在峨眉派门生朱国福拳头下。1944年在陪都国术竞技赛夺取冠军的蒋浩泉,誉称“重庆拳王”,曾接受“四大名旦”之一的王丹凤献花,而且在国泰大戏院墙上,出现过“一拳值千斤”并配以蒋浩泉功夫相片的惊人广告。
较之八年抗战,回溯到更早时期1911辛亥革命,当时在重庆的起义军中,有位与杨沧白、张培爵齐名的领袖人物,是个皮匠,叫况春发,凭一身飞檐走壁的武功,带领造反民众,逮了满清重庆知府钮传善和巴县知县段崇嘉,咔嚓剪掉二人的辫子。民国政府成立后,留他做官,他手拿丈八蛇矛,抱拳当胸,说声“告辞”便又重新当他的皮匠去了。此人,此事,在渝州城民间传为佳话,也是重庆武术界一大传奇。


1楼2015-04-17 15:47回复
    关于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关系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和关注的一个话题,偶尔在网上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被转载和传阅,赞同者有之,持不同意见者亦有之。总归这是一件好事,一种观点,无论正确与否,总得有人去讨论,这样方为思想之碰撞和交流。自己的习武经历也是从幼年的“传统”到了后来的“现代”,而在而立之年依然从势头正茂的“现代”转向了日趋冷清的“传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浸淫于传统武学长达15年之久,钟爱有加,不离不弃,未敢懈怠。周伟良师兄曾说“横平竖直”的竞技武术是一种类似于样板戏的模式,固然对青少年的基本功有好处,却无法使人做到一生坚守这份武术情结。身边的专业运动员退役之后大多不再涉及和习练武术,认为武术的套路和散打已经索然无味,或者认为他们已经把武术“练够了”,获得过名次的运动员沉浸于昔日的光环里,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中国武术的“精髓”。殊不知,在精深的武学领域,这些短暂的训练和成就是微不足道的。而相比遍布城市和乡村的传统武术大家穷其一生去精研和传承古老的传统武术,过着落寞和沉寂的生活,甚至落魄,后继乏人,这些传统武术大家的精神更加让人钦佩和称颂。
    而时至今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的沟壑已经不合弥合或逾越,自然就成了武术界了两道“风景”。竞技武术的比赛“门可罗雀”,而传统武术的比赛却是“风起云涌”,从6岁的幼童到8旬的老者,大家其乐融融,享受传统武术的一份江湖情怀。固然竞技武术的“曲高和寡”,因为有了诸如转体度数等“难度”,远离了武术演练的本质,却依然有一批特定的群体陶醉于其中的“高难美新”,并以此成为职业。很多当代武术大家一直感言现在的武术套路“看不懂”或“没法看”,但却无力改变竞技武术的发展。常常会听到散打的教练和运动员对传统武术不屑一顾,认为传统武术的的技击和格斗是中国武术的“神话”,似乎在当下只有散打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从而像我们质疑历史上的董存瑞和黄继光一样,也开始对历史上的武术大师郭云深和霍元甲等产生了质疑,甚至去质疑让中国武术走进美国好莱坞的“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这些显然是一种浅薄和无知,也显示了一些武术从业者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的虚无,缺乏对前人的敬畏之心。
    传统武术在当代虽然有各种赛事如火如荼,却大多以套路形式存在,鲜有从拳种的技术和现代格斗术融合的视角去“还原”传统武术固有的训练体系。我们常常说的“练打结合”,认为就是会练套路和散打就是技术层面的“练打结合”。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体用具备”和“练打结合”是能够熟练自己掌握的拳种技术去进行格斗,并能够长短兼顾、融通兼备,而非演练一段竞技武术套路,再戴上拳套上台去打散打。这样的“练打结合”是对中国武术的曲解,也恰恰从文化和技术层面分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这一点引起武术界的思考和反思。
    重塑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迫在眉睫,回归传统和自身的文化技术本位,让其立足于世界技击术之林,彰显中国武学之精深智慧和能量。


    IP属地:重庆2楼2015-04-17 22:48
    回复
      有道理,习武练功和传统儒雅文化并不冲突,而且有效拓展就业成功之路。
      儒家素来不文弱:孔子的父亲是武士,曾经一个人托起城门,掩护别人出逃;孔子本人也是有武功的,不然他怎么敢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怎么当别人围困时处变不惊呢?孔子的弟子也都是有武功的,他最得意的弟子中就有在前线跟敌人拼杀而阵亡的。孔子留下来的图像也是佩剑的。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大半是有武的含义的。
      所以儒家素来不文弱。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是足够的证明。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一定是尚武的,汉朝、唐朝、元朝等等都是尚武。所以,中国历史上只要是成为我们民族记忆的强盛朝代,一定是尚武的,不尚武的朝代都是非常孱弱的,比如南宋、明朝中晚期。汉民族尚武精神被磨灭是在清朝,“君子动口不动手”是在清朝流行的。而过去的君子是文武双全:上得了马、写得了字、拉得起弓、画得了画、舞得了刀、奏得起琴。
      舞枪弄棒,强身健体,振奋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支持!赞一个!


      3楼2015-04-19 17:46
      回复
        自然功成,无影无形。
        意在形外,其体自松。
        其气自盈,其道自通。
        内劲通灵,玄妙自生。


        7楼2015-11-18 07:26
        回复
          缠闭功夫秘诀:
          站势浑圆,攻防互参。
          顶随相用,闭闪相连。
          心意气合,诱为至关。
          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9楼2015-12-11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