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为中国缺少自由观念,并由此断定中国历史中的人很少享有自由。争论由此开始,有人在中国古籍里能够找到各种对自由的阐释。比如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就是一种自由精神,“君子和而不同” ,更是一语中的,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由的深刻理解。《大学》里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人生程序,也是很清楚的说明:中国人早就理解到社会结构的形成,是从个体建设逐步推进到群体的,所以余英时先生指出,“承认个体先于群体,实际上已涵摄了社会自由的意义在内”。
关于精神自由,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里更是比比皆是。杜甫诗云:“送客逢春可自由” ,对春天来临,人如同草木一样自由生长的场景无限向往;王安石诗歌:“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柳子厚诗云:“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宋代僧人道潜也有诗歌提到自由:“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这些关于自由的抒情说辞,都是关乎心灵状态,让人想起某种无拘无束的超脱之感。
孔子一辈子提倡道德自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应该算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划出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之间的界限。可见,中国人有史以来就有自由观念,只是这种对自由的理解与雷蒙·阿隆的《论自由》相去甚远。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在精神自由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但在社会自由方面却发展甚少。所以,有人把这种精神领域的中国式自由称为“散漫的自由”、“一盘散沙的自由”。这种自由既不是人民自己争取来的人权,也不是统治者赐予的特权,而是松弛的社会组织与不完善的统治技术所遗留下的精神空隙。还是余英时说得好:“尽管它随时随地都存在,然而也随时随地都有丧失的可能。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没有经过制度化,未能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
沿着雷蒙·阿隆的方法论,结合余英时先生的思路,我们能发现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偏差在哪里?我们应该沿着怎样的路径来建设我们的自由。
关于精神自由,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里更是比比皆是。杜甫诗云:“送客逢春可自由” ,对春天来临,人如同草木一样自由生长的场景无限向往;王安石诗歌:“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柳子厚诗云:“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宋代僧人道潜也有诗歌提到自由:“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这些关于自由的抒情说辞,都是关乎心灵状态,让人想起某种无拘无束的超脱之感。
孔子一辈子提倡道德自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应该算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划出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之间的界限。可见,中国人有史以来就有自由观念,只是这种对自由的理解与雷蒙·阿隆的《论自由》相去甚远。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在精神自由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但在社会自由方面却发展甚少。所以,有人把这种精神领域的中国式自由称为“散漫的自由”、“一盘散沙的自由”。这种自由既不是人民自己争取来的人权,也不是统治者赐予的特权,而是松弛的社会组织与不完善的统治技术所遗留下的精神空隙。还是余英时说得好:“尽管它随时随地都存在,然而也随时随地都有丧失的可能。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没有经过制度化,未能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
沿着雷蒙·阿隆的方法论,结合余英时先生的思路,我们能发现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偏差在哪里?我们应该沿着怎样的路径来建设我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