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云:“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不要在智慧中夹杂傲慢,德之美在于谦,要用慈爱的语言、微笑的面容、谦卑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人。有才无德,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可不慎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人云:“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我们要用结缘来创造条件,成就事业,结人缘,多说关怀问候的话;结善缘,多存好心做好事;结法缘,以身垂范做道德高尚的人;结佛缘,做人格圆满的人。
许多美好的情景,刹那间就成了回忆,变成了历史的尘埃。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走好每一步,珍惜每一个因缘,珍惜每一次相聚!在短暂的相聚中多一些欢喜,少一些忧愁;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彼此对立,好好地品味人生,回归放下。
子路向孔子问从政之道。“子曰:先之,劳之,无倦。”要想做一个好领导、好干部、好老板、好父母、好老师,取得好的政绩和效益,就要时刻想着为大众服务,带头去做,不怕劳苦地去做,不知疲倦地去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以信仰为根本,培养做人的神圣感;以因果为原则,培养做人的责任感;以良心为保证,培养做人的敬畏感;以道德为操守,培养做人的尊严感。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时刻保持警惕之心,方为平安处世的一剂良方。
戒律是对生活的规范;禅定是对生活的净化;智慧是对生命的提升。我们只有过道德的生活,尽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做到问心无愧,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情绪的稳定,由定而开发智慧,认识人生的真理,指导我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过洒脱自在的禅生活。
淤泥生长莲花,烦恼生长菩提。是非和烦恼都是修行的资粮。是逆增上缘,关键就是在于我们怎么对待它。有了是非也不必太在意,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过。烦恼正是我们修行下手之处,是对我们修行的考验。
佛说:孤因不生,独缘不长。我们的生命与全宇宙息息相关,人之不如意事常八九,不要排斥逆缘逆境,要有包容心。古人讲:“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诟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寓动于静,寓静于动,动静相依。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中有受用,用禅的思想来指导生活,在动中才不会落空。在动中无忧无惧,反过来又能在静中得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戒就是道德的生活,我们过修道德、守法律、守规矩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就会集中,就不会胡思乱想,就能专注于事业和家庭,坚持下来就能产生智慧,就能总揽大局,进一步就能把握生命的航向,不致给人生留下遗憾。
离开了大众,个人就像微不足道的一粒微尘、一粒沙子、一棵小草、一片树叶。我们知道感恩了,就会把个人融入大众之中,个人这一粒沙子,就会有无边的妙用;个人这一棵小草,就会有无穷的力量;个人这一片树叶,就会是一片绿色的世界。
说玄说妙不切实际的东西,无法使人感动,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实干的精神才能使人感动,才能发挥洗涤心灵的作用。古来的圣贤无不以平实、平淡、平等见称,所以他们的精神和人格令人感动。正是这种令人感动的精神,他们才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凡夫总希望手上能抓点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要把手上那点东西放下来,那我们才能拥有整个世界。“空”就是要我们放下手中的那点东西,只有“空”了,才能“有”。你拿的那点东西只是一个局部,只有“真空”,才能“妙有”,才能拥有无尽的宝藏。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因为执著,胡思乱想,人为地给别人设置了很多的“墙壁”、很多障碍。“空”就是要突破,就是要超越,就是要发展。如果不“空”,“墙壁”就挡住了你的视线,你就只能看到眼前的那块小天地。只有“空”了,格局才能扩大。
我们做事要随缘,不要勉强。暂时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得不到的东西一定想得到,就会有很多痛苦。缘就是条件,条件成熟了,该得到的就会得到,该避免的就会避免。条件要靠自己积极去创造,缘要靠自己努力去结,人生就会少一些障碍,多一些成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人云:“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我们要用结缘来创造条件,成就事业,结人缘,多说关怀问候的话;结善缘,多存好心做好事;结法缘,以身垂范做道德高尚的人;结佛缘,做人格圆满的人。
许多美好的情景,刹那间就成了回忆,变成了历史的尘埃。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走好每一步,珍惜每一个因缘,珍惜每一次相聚!在短暂的相聚中多一些欢喜,少一些忧愁;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彼此对立,好好地品味人生,回归放下。
子路向孔子问从政之道。“子曰:先之,劳之,无倦。”要想做一个好领导、好干部、好老板、好父母、好老师,取得好的政绩和效益,就要时刻想着为大众服务,带头去做,不怕劳苦地去做,不知疲倦地去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以信仰为根本,培养做人的神圣感;以因果为原则,培养做人的责任感;以良心为保证,培养做人的敬畏感;以道德为操守,培养做人的尊严感。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时刻保持警惕之心,方为平安处世的一剂良方。
戒律是对生活的规范;禅定是对生活的净化;智慧是对生命的提升。我们只有过道德的生活,尽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做到问心无愧,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情绪的稳定,由定而开发智慧,认识人生的真理,指导我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过洒脱自在的禅生活。
淤泥生长莲花,烦恼生长菩提。是非和烦恼都是修行的资粮。是逆增上缘,关键就是在于我们怎么对待它。有了是非也不必太在意,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过。烦恼正是我们修行下手之处,是对我们修行的考验。
佛说:孤因不生,独缘不长。我们的生命与全宇宙息息相关,人之不如意事常八九,不要排斥逆缘逆境,要有包容心。古人讲:“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诟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寓动于静,寓静于动,动静相依。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中有受用,用禅的思想来指导生活,在动中才不会落空。在动中无忧无惧,反过来又能在静中得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戒就是道德的生活,我们过修道德、守法律、守规矩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就会集中,就不会胡思乱想,就能专注于事业和家庭,坚持下来就能产生智慧,就能总揽大局,进一步就能把握生命的航向,不致给人生留下遗憾。
离开了大众,个人就像微不足道的一粒微尘、一粒沙子、一棵小草、一片树叶。我们知道感恩了,就会把个人融入大众之中,个人这一粒沙子,就会有无边的妙用;个人这一棵小草,就会有无穷的力量;个人这一片树叶,就会是一片绿色的世界。
说玄说妙不切实际的东西,无法使人感动,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实干的精神才能使人感动,才能发挥洗涤心灵的作用。古来的圣贤无不以平实、平淡、平等见称,所以他们的精神和人格令人感动。正是这种令人感动的精神,他们才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凡夫总希望手上能抓点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要把手上那点东西放下来,那我们才能拥有整个世界。“空”就是要我们放下手中的那点东西,只有“空”了,才能“有”。你拿的那点东西只是一个局部,只有“真空”,才能“妙有”,才能拥有无尽的宝藏。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因为执著,胡思乱想,人为地给别人设置了很多的“墙壁”、很多障碍。“空”就是要突破,就是要超越,就是要发展。如果不“空”,“墙壁”就挡住了你的视线,你就只能看到眼前的那块小天地。只有“空”了,格局才能扩大。
我们做事要随缘,不要勉强。暂时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得不到的东西一定想得到,就会有很多痛苦。缘就是条件,条件成熟了,该得到的就会得到,该避免的就会避免。条件要靠自己积极去创造,缘要靠自己努力去结,人生就会少一些障碍,多一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