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吧 关注:415,498贴子:877,145
  • 0回复贴,共1

难以模拟的爱情,在你我"对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Dan Ariely《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中的模拟配对实验因其设置有趣而且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婚配行为和婚配现象而火爆朋友圈。
实验人员找来100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到100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的50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但他们并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然后贴在该大学生的背后。大家可以说任何话,但不能把对方的编号告诉对方。实验要求:大家去找一个异性配对,只要两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得到的奖品越高,奖金归他们所有。
尽管大家并不清楚自己背上的数字,在实验过程中有限的配对时间内都想和数字大的人配对,但最后结果还是显示:
1) 绝大多数人的配对对象其背后的数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数字.比如55号男生,他的对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60之间的女生,俩人数字相差20以上的情况非常罕见。
2) 但是100号女生却出乎意外,最终和73号男生配对。
3) 分数较小的要么和同样分数较小的随便凑合,要么和数字中等的人结合,但奖金只能三七分,或者直接放弃配对,
因此这个实验被认为是人类恋爱行为的简化版,比如以上分别对应的恰好是门当户对,女神和屌丝,或者条件差的找个伴凑合过日子……
很多人认为,这个有趣的实验反映出我们在择偶时的功利思想,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但在我们感叹这个实验策划巧妙结果却令人唏嘘时我们也要明白,实验毕竟是实验,它在模拟现实时还是有所欠缺:第一,固定了配对时间和地域。实验中,因为时间的限制,人太多地方太小,实验对象不可能跑去看每个人背后的数字,也没有机会认识对方。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无可限制使得男女双方并不急需做出配对选择。再加上网络的发展和陌生人社交应用的流行,使得我们固有的生活圈子不断在打破,线上交友正逐步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借助移动平台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别的领域的人,并发展为情侣,甚至是夫妻。比如近年来火爆的陌生人交友软件“对面”,一方面它可以基于地理位置为用户推荐附近的人,同时还可以基于用户的行为和使用习惯做智能引导,并在算法上提高双方匹配度,让用户自由邂逅。这就使得我们在择偶时,除了实验中的50人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的价值,都是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一个数字根本无法代表代表其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况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增值的,比如财富的积累,或者魅力的提高。但是在这个实验中没有这个提升分数的环境,导致人们都变得很被动,都想着通过其他人的高分,来让自己多拿奖金。不得不说,这极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结果的选择。还是以陌生人交友应用“对面”为例,根据人的自我增值需求,它却可以模拟第二人生,提供平台让用户“拜师”,提高他们的财富或者魅力值,在线上进行更优质的配对。
尽管从婚姻的起源看,它的诞生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财产或者繁育后代,婚姻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这个实验也许模拟了大部分人的择偶观,但是爱情,人类感情因子交织在一起,产生一种无法言明的吸引,这样的情感碰撞与流动,发生在你我的“对面”中,更发生在你我眼神交汇的那个瞬间,它不可模拟,也无法言传……


1楼2015-09-17 15: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