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缥缈录吧 关注:40,099贴子:311,638
  • 2回复贴,共1

漫说历史和幻想BY江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听到过一个说法,说我写幻想小说是史诗流的。我觉得不是很对,虽然我确实喜欢历史。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头脑中虚构出来的东西都没有真实来得更加震撼,因为那是无数人用自己的一生写成,无论是奸雄还是狂士,都在这部举世无双的小说中用尽诚意。 
 《尧山堂外纪》说苏子美好酒,好《汉书》。小时候他寄宿在舅父杜祁公家里,杜祁公听说这个外甥读书必然醉饮,觉得好奇,就去窥看。苏子美那时候手持一卷《汉书》,正读到张良和无名客在博浪沙椎击始皇帝而不中,苏子美拍掌说:“惜乎,击之不中。”喝一大钟。再读到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苏公便拍着案子说:“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再喝一大钟。舅父笑,说此物下酒,一斗诚不足多。 
 这是史书之美,那种从书卷中浮现出来的壮气,令人读书而仿佛端坐在大潮中,以前听人说读书可以读到嘿然不语抚膺长叹,我是开始读历史相关的东西之后才有这种感觉的。数千年的沧桑豪迈婉约凝重,都凝聚起来,在往事的记录中脉络历历纷呈,就像是花岗岩古老的花纹。 
 历史是很方便去借鉴的一个材料,只不过第一手的资料必须创作者自己从汗牛充栋的经卷中遴选,而如果参考别人的作品去引用资料,则是第二手资料了,其中的精神气宇往往不足,这就好比史书刚勇豪烈,演义小说则多半妙趣灵动,但是《三国演义》所以能够以一部演义小说长存于世,乃至于令人把陈寿的《三国志》都抛进故纸堆里,还是罗贯中承袭了《三国志》的勇烈,以“如椽大笔”写下了那部小说。前些日子和一个朋友唱歌,她从前师从金庸先生,如今研究《隋唐演义》系列,正在做这个的论文,当时我想到的便只是一个英雄武力的排行榜,却不见诸葛孔明的平生壮志和平原令的怒发冲冠。 
 想起一个三国故事来,《太平广记》引《语林》,说孙策十四岁,去寿阳见袁术,听说门外刘备来访,孙策便求去。袁术不解说:“刘豫州何关君?”孙策说了四字:“英雄忌人。”出门时候孙策自东而下,刘备自西而上,看见孙策便停步,转而顾盼孙策的脚步。 
 这一段虽然有三国时代的八卦传闻的嫌疑,好比曹操床前捉刀见匈奴使节,不过令人读而神往,其中蕴含着一种往往只能在小说故事中看见的英雄豪迈。如果由我来写这个故事,我的笔法大概会是:“那是孙策和刘备的第一次相遇,于是东阶和西阶之间,悄然卷起了乱世的风烟,许多年后孙权和刘备决战于猇亭的时候,并不知道在那次短暂的注视中,刘备的心底深处已经留下了一线杀机。” 
 孙破虏讨逆这对父子雄威凌世,所以陈寿写《三国志》中并提为一传,孙权承国继业之人,便单独题作《吴主传第二》,称权为“主”,但是威武不及父兄良多。如果这样的一对父子出现在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中,又是何等剽悍,有时候我捧着书想那个“美姿颜,好笑语”的孙策,就觉得有一股醺醺然的醉意。 
 忽然发现说了太多的三国,便以一个《九州飘渺录》中所引的历史作为结束吧,在我一再的思考吕归尘这个蛮族君王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他的生命的时候,我想到了阿提拉。这位号称“上帝之鞭”的匈奴君王死于新婚的夜晚,他迎娶了日尔曼姑娘伊尔狄科,夜里,血管爆裂,血液呛回肺里而死。尽管不排除这位日尔曼姑娘是个刺客的可能,不过阿提拉似乎也对自己的死亡早有准备,他的遗体被封在一金一银一铁的棺材里立刻下葬,这么齐全的葬具不像是仓促间可得的。于是我想这便是血厥之症啊,一个追随着绝世君王的顽疾,他威武和荣光下的巨大阴影。 
 真好,于是我的阿苏勒的命运就变得更加悲凉了…


1楼2008-06-30 03:07回复
    • 221.212.118.*
    别啊 别当后爸啊 希望吕归尘幸


    2楼2008-06-30 10:38
    回复
      • 58.60.187.*
      ,《太平广记》引《语林》,说孙策十四岁,去寿阳见袁术,听说门外刘备来访,孙策便求去。袁术不解说:“刘豫州何关君?”孙策说了四字:“英雄忌人。”出门时候孙策自东而下,刘备自西而上,看见孙策便停步,转而顾盼孙策的脚步。 
       这一段虽然有三国时代的八卦传闻的嫌疑,好比曹操床前捉刀见匈奴使节,不过令人读而神往,其中蕴含着一种往往只能在小说故事中看见的英雄豪迈。如果由我来写这个故事,我的笔法大概会是:“那是孙策和刘备的第一次相遇,于是东阶和西阶之间,悄然卷起了乱世的风烟,许多年后孙权和刘备决战于猇亭的时候,并不知道在那次短暂的注视中,刘备的心底深处已经留下了一线杀机。”


      3楼2008-07-01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