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所有的哨笛发音原理都相同,结构都差不多。至于追本塑源,争发明权,实无必要。像世界上的弹弦乐器原理也相同,结构就算有差别,其实也不大,都有弦、有音箱。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在不同的时期甚至相同时期产生类似的发明,不足为奇。
中国竹哨笛,与西洋竖笛、哨笛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取材于天然材料,但大体结构、发音原理是一样的。我也曾逛过类似的贴吧、论坛,但主要逛国外的一些论坛,不得不承认,国外一些人对物理声学方面研究的深入和透彻。中国的师傅制作乐器,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国内一直有人制作竹哨笛,但很少有人做低音哨笛,我认识一位制笛师,有十几年制笛经验,只会做中、高音哨笛,听说有人能做低音哨笛,感到不可思议。爱尔兰哨笛吧有些吧友,只会折腾管壁薄的PVP管,管壁一厚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是仍未完全了解哨笛的发音原理。 竹哨笛不难做,但制作哨嘴稍麻烦。
一楼两张图,上边的图1是平视图,下边的图2是直视图 。
先看图1,由塞子切削掉一部分(平切、斜切都可,但斜切更有利于形成气压激发乐声——类似电钻、小刀,由宽重到尖细,压强改变)+管壁构成导气通道。
导气通道下方开一个口子,形状随意,圆的、扁的、方的、V形的都可,图1中的是方形,叫做哨口,或者说气窗。还有,气窗下棱要做成坡状,如果不做成坡状,也能发音,但会不顺畅,尤其高音。
导气通道+气窗=整个哨嘴。剩下的笛身与洞箫、横笛的无差别,校音方面也没差别。
气窗处:气窗上棱其实也有内尚外沿,不过不要做成坡状。内沿就是管壁,它与木塞子间的间隙至关重要,宽一点,窄一点,都会影响音色和音量。太窄的会音量小,太宽的话会费气,1毫米-1.5毫米之间最合适。这个间隙,一定要等于或小于导气通道入口处,管壁与木塞子之间的通道。木塞子平切,两处的音隙会相等,斜切的话,要把切得多的一面放在外边,这样吹口处进气量大,到气窗处气压会变强,容易激发声音。
再看图2.,这是玄奥所在。转过笛子,把笛头朝着人眼,对着光线竖着看的话,从导气通道入口这边能看到里边的部分结构。至关重要的一点,气窗下棱坡的内沿,一定要处于被导气通道的气流切割的中间位置。这也是塞子为什么要切掉一部分的原因,塞子外皮本来与气窗下棱坡的内沿(其实就是管壁)差不多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切掉一部分,水平位置就会比气窗下棱坡的内沿低,这样气流就能更好地进入笛管内部;另外,导气通道的上边沿,如果不做处理的话,与气窗下棱坡的内沿是同一水平位置的(因为二者其实都是管壁啊)。这样也
是可以发音的,但是,如果把管壁稍微磨掉一点,那么导气通道的上边沿就会高过气窗下棱坡的内沿,这样的好处是气流更容易被切割,一部分气流从哨口切出。
熟练之后,导气通道的形状想怎么做都成。弧形,方形,梯形。都可。
@0很久很久以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