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吧 关注:432,576贴子:3,490,276
  • 4回复贴,共1

“真秒“的历史真相——独立计时机制的鼻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去年年底,积家(Jaeger-LeCoultre)地球物理天文台系列出了两款跳秒腕表——“真秒”和世界时间腕表。
“真秒”意为 跳秒腕表。


IP属地:广东1楼2016-02-11 18:00回复

    什么是跳秒?
    跳秒一词可能是直译自它的英文名“Jumping Second”,很多地方也称之为“Dead Beat Seconds”、“True- Beat”、“Dead Seconds”等。跳秒最大的特点,就是盘面秒针一秒一跳,而不是传统的连续性“扫秒”,由于和石英表的走秒样式非常相似,因而两者容易让人混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1675年前后,天文学家Richard Towneley发明过一种擒纵系统,也是Deadbeat类型,但和此跳秒有本质上的区别。

    跳秒虽然是一项特殊的功能,在很多典籍中甚至将之归为复杂功能,这是由于内部机制的不同而概述的。跳秒很有赏玩之趣,但并不实用,通俗一点来说,它只是将秒针换个法子走而已。可很多表友并不清楚的是,它和如今最为常见的复杂功能——计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在历史上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品牌依然非常乐意将之拿出来再次创新。


    IP属地:广东3楼2016-02-11 18:03
    回复
      跳秒从何而来?
      现代计时表的鼻祖,始于1816年Louis Moinet发明的计时器,1821年诞生了大家耳熟能详,由Nicolas Mathieu Rieussec先生特为路易十八皇帝看赛马而发明的计时器。然而,计时的机械结构,其实可以追溯到更久远,1720,著名的英国钟表师George Graham发明了一个带摆的装置,可以显示秒钟,并且将一秒切分为四份(即一秒四跳)。

      Graham 1720年代中期陀飞轮怀表
      18世纪后半叶,独立驱动的秒针出现并安装到了怀表之中(在此之前,大多数表由于精度问题都只有两针显示),钟表师将此用到了自己的机芯之中,用以短暂的记录时间,但并没有办法人工停止计时,只能随其自然停止。1776年,日内瓦的Jean-Moïse Pouzait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一种独立于驱动时针和分针的传动轮系的秒针系统,它可以随心所欲的启动和停止,这就是最初的完整的跳秒系统。然而,钟表师们注意到,它无法归零,直到19世纪,归零功能的发明,真正意义上的计时表得以问世。
      到了19世纪,跳秒结构日渐成熟,逐渐衍生出三种不同的跳秒机制:
      第一种系统,是增加附加的小齿轮,这个齿轮和主发条相连,由一根游丝牵动。这种独立的跳秒系统,优势在于不影响主传动轮系的运行,从而不会影响到走时精准度,同时可以随时启停。
      第二种系统,就是在擒纵轮旁衍生出一个秒轮,此秒轮有游丝牵制,共60个齿,由于此秒轮和擒纵轮直接相连,所以这种系统对走时精度影响很大。
      第三种系统,就是所谓的“单频擒纵”,该擒纵系统为了每秒钟前进一次实现跳秒,会特意”等待“摆轮运行两个周期,然后推进。
      19世纪前半叶,机械时计尤其是怀表,因本身技术和工艺尚缺,复杂功能更是少之又少,因而跳秒多数只是单独出现。到了后半叶,随着很多复杂功能的研发和实现,跳秒时常也会和其他机制相结合。不包括如今可能还存在的极少数“隐藏”表款,19世纪后期Louis Audemars、积家等一批著名表厂曾生产过大复杂功能跳秒怀表,同时也有一些品牌,出过一些并不是很复杂的跳秒怀表,比如Henry Moser、百达翡丽、朗格、江诗丹顿等。



      19世纪末积家大复杂跳秒怀表

      百达翡丽19世纪下半叶中期的跳秒怀表PPM 1224


      IP属地:广东4楼2016-02-11 18:06
      回复
        20世纪初,手表逐渐被认可,并基于战争的推动,手表慢慢取代了19世纪时怀表的市场主导位置,由于尺寸的变小,就要求机芯和机械结构都要变小,随之而来的就是精准度、部件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此时受限于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成熟,复杂功能并未能在手表上实现。直到20世纪中期,工业化水平的迅速发展,除了计时、自动上弦、陀飞轮等复杂功能之外,跳秒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并装进了狭小的手表机芯之中。

        搭载Chezard 115系机芯的Moser腕表
        Chezard,一家瑞士著名的机芯厂,应该是跳秒应用到手表中最早的厂家之一,其研发的Chezard 115机芯,是一款不带停秒结构的跳秒机芯,之后发展出了带停秒的Chezard 116和昼夜显示的Chezard 117机芯,以及不同于115的7400机芯(7402为带日历版本)。Chezard 115跳秒机芯的面世,受到了很多品牌的喜爱,其中包括Candino、Doxa、Moser、Rogers、Werba等等。正是受到Chezard机芯的启发,欧米茄、劳力士随后便自行研发了跳秒机芯,也引出了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

        欧米茄372机芯跳秒腕表


        IP属地:广东5楼2016-02-11 18:07
        回复

          劳力士6556”True-Beat“腕表
          有趣的是,劳力士在紧随其后的1954年推出了品牌第一只带有跳秒功能的腕表型号,Ref.6556,这是一个十分罕见的表款型号,根据目前的拍卖纪录显示,现存的 Ref.6556生产年份集中在1955年和1956年,也曾出现1964年出厂的Ref.6556。该型号是劳力士“True-beat”的总称,实际上有很多种盘面,“True-beat”字样也有在12点位和6点位两种,还有劳力士为蒂芙尼生产的跳秒腕表,更是罕见。该型号的腕表,统一搭载了基于声名赫赫的Calibre 1030机芯改良的Calibre 1040自动机芯,也是第一只带跳秒功能的自动上弦机芯,但在当时,同样没有多成功,以至于知道的人并不多。

          万国工程师恒定动力陀飞轮腕表
          之后没多久,便爆发了“石英危机”,很多机芯厂要么倒闭,要么被吞并,瑞士品牌也是自顾不暇,机械跳秒也就沉寂了很长时间。上世纪90年代剧烈的瑞士制表品牌阵营之争,逐渐显现出现代集团化的制表格局,市场终于以新的平衡回稳,很多曾经几近消失的机制,也被一一发掘使用。跳秒也被重新启用,尤其是近5年,跳秒功能腕表频频出现,让这项曾经的复杂功能,再次有机会让爱表之人一睹其风采,同时借助如今更为成熟的微机械工程、CNC数控机床、CAD设计等,让这项功能得以更加神奇而有趣的呈现出来。
          [本文转自腕表之家]
          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IP属地:广东6楼2016-02-11 18: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