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与后人细琢磨
——严凤英给我们的启迪
□ 徐 进
不久前,在沪看了上海沪剧院演的描写严凤英的生活和艺术道路的《黄梅戏女王》,尽管戏很不理想,但引起很多联想,引起我对严凤英的无限怀念。
纪念这位杰出的演员的最好办法是把她所热爱、从事的艺术事业推向前进。“一支花报天下春”,但愿我们能以这支奇葩为榜样,进一步创造黄梅戏天下春的局面。
严凤英在艺术上有很大造诣,诸多方面对我们有所启迪。
一、对剧种火热的深深的爱
严爱黄梅戏爱得很深,从她爱唱黄梅调到偷偷拜师学艺,到躲逃祠堂派人前来追捕而决不放弃唱戏,到解放时部队留她当护士,她说“我想唱戏!”直到省里要成立黄梅戏剧团“我第一个报名!”在在显出献身于它的决心。
有人说,“爱国家先要爱家乡;爱家乡先要爱家乡戏。”虽是戏言,但也涵着真理。
正因爱家乡戏,严凤英真是做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述的那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一对剧种的厚爱深情,对从事它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可贵的。
五十年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曾经抱着“我是来改造你们戏曲的”想法来到越剧界,于是居高临下,大刀阔斧地一下子想吹出个“江南新歌剧”来。心是好心,但此路不通!由此得到个经验:新文艺工作者先要向剧种学习,熟悉它,热爱它,和它建立起感情,才会“爱之欲其生”,使剧种成为自己的事业和爱好。
那么我们现在新招收的学员、接班人怎么样?是象严凤英那样的爱艺术、爱剧种,还是爱自己、爱其它什么?……
二、艺从勤学苦练来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严凤英的“眼睛会说话”是她夜间燃香苦练的成绩,严凤英台步的优美动人是她挑着水练走路等等的结果。
请不要依赖微型话筒。哪怕唱流行歌曲的,也要有条甜美的嗓子。要有去瀑布前练嗓的那种精神。不但要苦学基本功,并且要象严那样从“功”中提炼动作,形成自己的艺术手段。
目前某些青年演员“流行”的是把基本功都搬上舞台,以为自己“表演丰富”,殊不知一举手一投足,一招一式都是用来刻划人物性格的,把所学的招式都照搬,正显出你表演手段的贫乏。
连话剧的一些有识之士都想把戏曲的表演功夫加以吸收糅合,而我们有些戏曲演员(如某些越剧演员)却已经不练功了,自以为够了,那不是自暴自弃吗!(编者按:某些黄梅戏演员又何尝不是如此!)
越剧和黄梅戏这类历史不长的“新兴剧种”,功底应当是浅薄的。要有严凤英的“山头上练的嗓,牛背上唱的歌”那种苦学精神才好。
三、提高艺术素养
谚语说:“不用珠宝装饰自己,要用知识充实自己。”可惜有的演员就是喜欢珠光宝气,而不喜欢艺术之光、书卷之气。
严凤英就不这样。
五十年代,我接触严时,那时她还“所知不多”。但到了六十年代,她已经象海绵吸水那样地吸收着各种知识而显得“学识渊博”了,可见她是求知若渴。
演员的知识要博,需要学的也实在太多,但据说严抓住了两门演员最基本的学问:历史和诗词,“从戏中学历史,从唱中学诗词”,实在聪明之至。但愿黄梅戏的“后来人”不要放过严的好经验。
演员的艺术素养与剧种的素质、风格是十分相关的。黄梅戏从简单的《打猪草》到复杂的大出戏,到炉火纯青的《天仙配》,逐步形成本剧种朴素、富有生活情趣、带点泥土气息的优美风格,是和严凤英等人的艺术素养、表演格调分不开的。
要进一步发展黄梅戏,那么提高黄梅戏工作者特别是演员艺术素养,是关键的一着。
四、重视综合艺术
社会愈发展,分工愈细。艺术也如此。过去地方戏曲集一切于演员身上,别说曲调,连剧本都只有个“幕表”,要演员现场创作唱“路头戏”。这是多么局限,因此艺术也必然贫乏。而今能充分发挥编、导、音、美、演各方面的才能,形成综合艺术,而由演员去体现它,这是戏曲进一步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严凤英给我们的启迪
□ 徐 进
不久前,在沪看了上海沪剧院演的描写严凤英的生活和艺术道路的《黄梅戏女王》,尽管戏很不理想,但引起很多联想,引起我对严凤英的无限怀念。
纪念这位杰出的演员的最好办法是把她所热爱、从事的艺术事业推向前进。“一支花报天下春”,但愿我们能以这支奇葩为榜样,进一步创造黄梅戏天下春的局面。
严凤英在艺术上有很大造诣,诸多方面对我们有所启迪。
一、对剧种火热的深深的爱
严爱黄梅戏爱得很深,从她爱唱黄梅调到偷偷拜师学艺,到躲逃祠堂派人前来追捕而决不放弃唱戏,到解放时部队留她当护士,她说“我想唱戏!”直到省里要成立黄梅戏剧团“我第一个报名!”在在显出献身于它的决心。
有人说,“爱国家先要爱家乡;爱家乡先要爱家乡戏。”虽是戏言,但也涵着真理。
正因爱家乡戏,严凤英真是做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述的那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一对剧种的厚爱深情,对从事它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可贵的。
五十年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曾经抱着“我是来改造你们戏曲的”想法来到越剧界,于是居高临下,大刀阔斧地一下子想吹出个“江南新歌剧”来。心是好心,但此路不通!由此得到个经验:新文艺工作者先要向剧种学习,熟悉它,热爱它,和它建立起感情,才会“爱之欲其生”,使剧种成为自己的事业和爱好。
那么我们现在新招收的学员、接班人怎么样?是象严凤英那样的爱艺术、爱剧种,还是爱自己、爱其它什么?……
二、艺从勤学苦练来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严凤英的“眼睛会说话”是她夜间燃香苦练的成绩,严凤英台步的优美动人是她挑着水练走路等等的结果。
请不要依赖微型话筒。哪怕唱流行歌曲的,也要有条甜美的嗓子。要有去瀑布前练嗓的那种精神。不但要苦学基本功,并且要象严那样从“功”中提炼动作,形成自己的艺术手段。
目前某些青年演员“流行”的是把基本功都搬上舞台,以为自己“表演丰富”,殊不知一举手一投足,一招一式都是用来刻划人物性格的,把所学的招式都照搬,正显出你表演手段的贫乏。
连话剧的一些有识之士都想把戏曲的表演功夫加以吸收糅合,而我们有些戏曲演员(如某些越剧演员)却已经不练功了,自以为够了,那不是自暴自弃吗!(编者按:某些黄梅戏演员又何尝不是如此!)
越剧和黄梅戏这类历史不长的“新兴剧种”,功底应当是浅薄的。要有严凤英的“山头上练的嗓,牛背上唱的歌”那种苦学精神才好。
三、提高艺术素养
谚语说:“不用珠宝装饰自己,要用知识充实自己。”可惜有的演员就是喜欢珠光宝气,而不喜欢艺术之光、书卷之气。
严凤英就不这样。
五十年代,我接触严时,那时她还“所知不多”。但到了六十年代,她已经象海绵吸水那样地吸收着各种知识而显得“学识渊博”了,可见她是求知若渴。
演员的知识要博,需要学的也实在太多,但据说严抓住了两门演员最基本的学问:历史和诗词,“从戏中学历史,从唱中学诗词”,实在聪明之至。但愿黄梅戏的“后来人”不要放过严的好经验。
演员的艺术素养与剧种的素质、风格是十分相关的。黄梅戏从简单的《打猪草》到复杂的大出戏,到炉火纯青的《天仙配》,逐步形成本剧种朴素、富有生活情趣、带点泥土气息的优美风格,是和严凤英等人的艺术素养、表演格调分不开的。
要进一步发展黄梅戏,那么提高黄梅戏工作者特别是演员艺术素养,是关键的一着。
四、重视综合艺术
社会愈发展,分工愈细。艺术也如此。过去地方戏曲集一切于演员身上,别说曲调,连剧本都只有个“幕表”,要演员现场创作唱“路头戏”。这是多么局限,因此艺术也必然贫乏。而今能充分发挥编、导、音、美、演各方面的才能,形成综合艺术,而由演员去体现它,这是戏曲进一步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