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原名为太平秧歌,是民间较为广泛的歌舞形式之一。全队由一个老伞头和八个十二、三岁的小演员组成。八个小演员化装四男四女,分别敲打着小钹、小锣和腰鼓,扭动走场。队形有剪子股,龙摆尾,铁锁、金钱等,有时复换。秧歌歌词多系民间流传,有的说古,有的颂今,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情景,传统歌词有:全家福、十二月、十对花、八不连、访婆家、要陪送、卖饺子、韩湘子度林英等。后有戒毒、戒酗酒、戒赌曲。建国后又适时编演新曲。
老伞头身上反穿皮袄,左手拿一把特制的秧歌伞,上固定一红纱灯,右手拿一把鹅毛扇或芭蕉扇。待小演员唱后,站立中央,拦着秧歌打岔。岔词更是丰富多彩。熟练的老伞头能触景生情,见啥编啥,出口成章,但大部分岔仍是事先编好的,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盎然。秧歌舞以凡屯村为最好。
老伞头身上反穿皮袄,左手拿一把特制的秧歌伞,上固定一红纱灯,右手拿一把鹅毛扇或芭蕉扇。待小演员唱后,站立中央,拦着秧歌打岔。岔词更是丰富多彩。熟练的老伞头能触景生情,见啥编啥,出口成章,但大部分岔仍是事先编好的,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盎然。秧歌舞以凡屯村为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