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吧 关注:10,521贴子:94,715
  • 27回复贴,共1

再论荀彧之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论荀彧之死
贴吧有人问关于荀彧之死,恨不恨曹操。恨不恨不是什么问题。也许应该叫遗憾,不应该叫恨。很多喜欢荀彧的人心里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这件事越和曹操无关越好。但是总要忍不住证明这个命题成立。我其实也很魔怔,但肯定不能回到三国去求证什么。
如果让男人来回答,肯定大多数人是和曹操有关这个答案。因为无关这显然不符合政治常识。女孩子呢则比较希望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冷冰冰的。
其实如果曹操在逼得他狠些,华歆,郗虑做的那些事都要逼他去做。史书上写华歆,郗虑去逼宫弄死伏皇后那段应该不是曲笔。献帝问郗虑:郗公,天底下竟有这样的事吗?”如果让荀彧去做呢?不要说那时荀彧死了,就是活着估计也得立刻从城楼上跳下去。
我看《三国演义》曹丕让群臣逼献帝退位那段,当时就笑的不行。在今天看谁做皇帝这不重要,但在当时,这就是粉墨登扬扮小丑的活。当时我看曹操给华歆尚书令职位,让其接替荀彧。后来还做到魏王国的御史大夫。(至于拥立曹丕的事和以后曹丕的封赏暂不谈。)现在看来,那是替他办一些惹人非议的事。虽然当时士人不齿,但这个人给曹操本人做的事很多,很重要。
我因为曹操马上把尚书令换人,还一度怀疑他以前给荀彧的荣耀有几分出自真心。现在才明白,如果不出自真心,曹操又几时这么去赞扬一个人呢?他花这么多力气让荀彧接受封赏,也并不只为拉笼人心。有这拉拢他这方面原因肯定的,但荀家在魏晋世家大族的根基,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这十几年来曹操真的信任和倚重他。既便荀彧死了,他儿子,女婿依旧在朝为官。朝中那些官员人又几个和他没关系呢?
“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荀攸进言让曹操在军事上少走弯路这不细说。只说荀彧征僻士人就如同曹操所说,不进不休。大有把天下贤才都网罗遍的趋势。而且他用人十分精准,几乎无不称职。当然也有严象,韦康似乎没把事做好,成了后来拿来说事的把柄。这谁能分亳不差呢?举荐的人成百上千,能没有一两个盛名之下,其实难附的人呢?所以尽管荀彧本人被评价为冰清玉洁,并没有私德有亏。但无意中朝中士人,犹其是颍川那些精英们,无人不感激他的恩德。用《道德经》上的话说:“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而另外的一个人华歆,就饱受非议。原因就是其不断劝进。其实他也为政清廉,虽与管宁有割席断交之讥议,又有和王朗相较私德一说。但不管有没有这些,对老百姓来讲,不是谁能给他们安稳日子更重要?不是说私德不重要,求全责备也许人无完人。
或者说即便今天来看荀彧是对的,因为刘协实在并非庸主,所以荀彧才被其所感。刘协其实很不简单,自己没有分毫资本,却能够让和他接触的这些人感到他的存在。华歆也没什么大过,因为曹操是能够结束那乱世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这点倒与荀彧的眼光不谋而合。
当然曹操有其狠辣的一面,所以后来荀彧看不下去了,所以对他有所不满。曹操闹出很多血案有像边让,孔融这样公开和他叫板的人。也有在徐州时急了眼屠城的惨剧。在他看来不屠城立威遇到的抵抗就会越多,何况这些人的口粮他当时根本我无法顾及。荀彧会劝谏,不会公开叫板,更不会出恶言。所以很多人宁可不信是他赐死荀彧。
荀彧劝天下并为九州之议暂缓时,指出他在徐州屠城。这已经算很重的话了。曹操明白人心稳,算是暂时听他劝告。而后来那句:“秉忠贞之志,守退让之实。”让他彻底无语啦。看来荀彧永远无法和其光,同其尘。而他曹谋人也不舍和不敢还政天子。要让刘协不对他政治清算可能么?要让政敌不找他麻烦现实么?这是不进则退,有生无死的选择。这是掌握过大权后才知滋味,越不肯放手的人之常态。这是他身后那帮文臣武将的利盖要求。
但有人就是这样倔强,偏偏同情那个从小被军阀抢来抢去的天子。天子自己没有军队和权柄,甚至衣食往行都是曹操给的,有的只是传统的道德纲常。其实曹操本人其实也并非无所畏俱。他这不君不臣的尴尬真的成为日后曹家被晋所代的理论依据。既然天子之位人人可座。姓刘,姓曹,姓司马似乎都行。他指使那些士族支持他进位,则必须给予他们很多利益,这又与曹操想提拔寒门建立自己的权威的初衷不符。但尽管如此,曹氏想代汉的计划还是在进行着。
曹操本人虽然没有完成,但他的儿子曹丕这么做了。如果换成荀彧见到后来曹丕指使众人逼刘协退位的场面,恐怕早就想借曹操那把青釭剑抺脖子了。曹操肯定要找人分傍,他先选中郗虑。郗虑当了有名无实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古时是三公之一。但其实无法和荀彧这尚书令多年居中持重相比。这点郗虑估计明白,但他愿意去做。恰巧他和孔融有些矛盾,而且撕得挺利害。但后来孔融满门被害,他也害怕。甚至根本没料到会是这样。后来去皇宫逼杀伏后,皇帝又直接问他,估计他吓傻了。他没有华歆那样什么也不怕。所以杀伏后以后,郗虑在史书上不见踪影。而华歆则做的很好,一直高官厚禄。
有些事荀彧绝对做不来,这点他很清楚。可能他也不舍得毁了荀彧的名声。所以并没难为他。但他非常希望荀彧表个态。这样好办多了。可是荀彧的态度是:我还是去死吧!死了就一了百了。没人挡你,我也能解脱了。
政治上的攻讦你懂得。荀彧这样的人尚且有人骂他。按史料记载,早年他娶唐衡养女,可能曾有讥议。但由于他这些年的功劳,似乎没人提这件事。但是他这些年来的确是做为曹操最为倚重的人存在的。荀彧本没什么不好,弥衡也非要骂他只配借面吊丧。据说崔琰也长得也很体面,估计荀文若有过之而无不及。骂人骂成这样,反而成了赞美。弥衡也罢了,其实最恨他的可能是刘备,孙权。如果《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上所说有那么回事,那么当时背后说他的应当也有。荀彧死后,东吴说是因为曹操让他杀伏后,他不从自杀了。消息传到刘备那里,刘备说:“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大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种腔调。然后裴松之说不可能,既诬荀公,又毁太祖。
我个人认为荀彧听说伏后抱怨曹操可能是真。曹操安插的眼线想借题发挥也是真。甚至这件事是因为荀彧压下来了当时没发作。既然伏完都病死了,荀彧肯定不想再滥杀皇后。当年因为献帝,董承想杀曹操,所以曹操杀了董承。并且亲自提剑进宫杀了董贵人。虽说是因为权力之争,今天看来并无对错。但当时可了不得。君让臣死,臣偏不死,还逼宫杀人。
看到这些,也觉可笑。荀彧的作为不但无过,而且有功。无论对谁。他是想缓和献帝和曹操的矛盾,不要再由着那些人挑事。但是他不明白,是曹操想把女儿塞给献帝,所以必须有人弄死伏皇后。那些想以此来骂他的人恐怕是恨他为曹操做了太多事。没有稳固的后方,曹操不可能四处征战。问题是他们骂曹操是国贼,不忠于天子。那么荀彧想保伏后,这么做,不对么?就比如法正不忠于刘璋,确跟着刘备出谋划策,而且无比用心尽力。刘备不该先骂他么。显然刘备是不问死因,只说荀彧死这件事。刘备恨他,这正说明荀彧不仅忠于天子,更忠于曹操。多少年来,他所为之事,哪一件不是为了曹操。曹袁之战时,更是驳了孔融等人的战败论。而且分析的桩桩件件事无不应验。如果不是史书夸张,那必然是荀彧太有洞察力。事情说起来就那么回事,细心观察都可预见。但是极少数人才有先见之明,料得先机才最可贵。
如按书中所说,刘备恨他有理由。因为荀彧曾见议除掉刘备。刘备是不是给曹操带来麻烦?甚至未能一统,抱憾终身。荀彧就像有巫师般的预言能力,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几年曹操想什么。曹操越是老了,越急于看到自己征战一生的成果。其实荀彧何尝不想看到呢?要么他天天这么辛苦又为了什么?
最后还是说荀彧的死。进退两难,痛不欲生。就这样理解好了。死因无非几种。郁闷病死,饮鸩自杀,甚至煤气中毒都有。有些小说电视甚至是拔剑自刎。那曹操也奇怪,赏他个空食盒。里面没有毒药,白绫,匕手什么的。也没有点心饭食。于是有人说点心让杨修分吃了。我在想,如果只是玩笑,那这玩笑开大了。也有人说那叫隐诛。让他自己死。不管哪种死法,就算像陆迅那样被孙权气死了,也必然和曹操有关。就算生病,当时他年龄并不大,也是因操劳忧心所致。
再说死亡地点。寿春这是公认的。曹操继续行军,把他留在寿春。如当年把郭嘉留在柳城。某小说写曹操把他关在谯县,根本没见他。逼他钦鸩自杀。这不知从哪听说。再说葬地。归葬颍川老家。这是最正常的葬法。许昌这也比较正常,甚至先回许昌在归颖川。寿春人似乎更认为荀彧葬在那里。其实我觉得就算当时正打仗,以后也应该迁回故乡了。荀彧的叔叔便是后来迁葬的。所以最不正常的当是留在寿春。如果是中毒而死,又不想其家人见到,才会留在寿春。另有谯县,邺城可选。显然不大可能。荀彧并未陪祀曹陵。再说曹操葬哪里也没定论。
夏侯惇自请做曹操内府官员,曹操认为他应是和自己一样是汉官。有这么个故事,可见没有陪祀并不代表曹操不重视这个人,应该代表尊重他。可据说后来荀顗把他老爸弄成魏太尉。太尉属三公,官职似比尚书令大,但魏太尉这一说,荀彧不知该哭该笑。诔文,碑文都有,据说曹操扶柩而归。丧仪也超乎规格。这像是曹操会做的。不过真耶,假耶?也有可能一气之下把他留在寿春?这也像曹操会做的。他会无情至此么?反正曹操每每向荀彧提起郭嘉。荀彧死后,他没再向别人提起荀彧。这可能是真的。如果他真的大模大样的老提起荀彧,那才是虚伪。只因为如果真的痛心,就会藏在心里不足为外人道。如果漠不关心,那自然就更不会再说。
事情不可能回到当时去还原,所以说较真你就输了。真真假假何从分辨。是是非非焉能明论。疑者自当一个疑字,信者须还他一个信字。我刚看完《卑鄙的圣人曹操》觉得心冷。现在看来无情者未必真无情。谁知道呢。


IP属地:山东1楼2016-06-13 14:30回复
    这个回复我发了一天 发不出去 心累啊 本来可以算了的 但百度太坑爹了 所以无论如何要发出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6-18 18:20
    收起回复
      帮楼主顶上去下,写了这么长我个人觉得荀彧和曹操开始有志同之处,但因为不是一类人最后还是有所分歧,而作为挚友,荀彧的晚年也许让两个人都很痛苦,最终令君选择死亡,既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交代,也是对曹总的退让和答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6-27 16:41
      收起回复
        不过晚期曹操确实不地道,连跟随他一起奋斗过来的毛介还被下了大狱,不过人老了,权大了,野心也就膨胀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6-29 12:52
        回复
          @尹书慧一般出征之人,扶灵归丧的可能性比较小,古代出征属于凶事,死在征途中的人,不论是阵亡还是病故,都是不能将棺椁运回家乡的。只能死在那里,在那里处理。荀爽不是出征之人,当然可以迁葬。这样是不是也可以作证,荀彧是死于非命(比如中毒而死,或是被杀害),为了不让家里人看到尸体,又怕开棺验尸,所以利用出征这个特殊条件来搞死人。


          10楼2017-05-04 21:39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7-05-13 19:22
            收起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5-29 00:40
              收起回复
                好!加精!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10-15 23:42
                回复
                  好!


                  17楼2021-11-01 1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