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看《大·海》的第一感觉是,画面太美不忍看;看到后面的感觉是,剧本根本没法看;从电影院出来后,一直处于这两种感觉的叠加态,直到我坐上回程车,第三种感觉开始浮现在头脑里,并瞬间让我的态度坍缩到了这个本征态上:这部动画电影,和我之前看的,都“不太一样”。
《大·海》的作画和数字技术有巨大突破,本以为强行3D会很蛋疼,结果保持手绘增加景深的3D效果非常不错,剪辑语言也是妥妥国际水准。
世界观真是下足了苦工,细节精美,上色独特,符号铺陈众多,这样构建起来的,完全区别于日漫和欧美的“中国审美”,即使浮于表面,也足够迷人了。
感情粗暴尴尬,所幸还算纯朴。
剧本逻辑没法看,但风格上,是一个非常古典的牺牲悲剧,细节处理也充满了中国式的哲学象征和美学表达——虽然大多和剧情融合地很差,但也有一些不错的示范。比如“爷爷死后化作了一株樟树,奶奶化作一只凤凰陪着他,这一天,百鸟来朝,就好像奶奶还活着一样”,或者“从今以后,我将化为风雨陪着你”这样天人合一的表达,外国的片子里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的最大价值,不是它“不错了“,而是它和别人“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不是《大圣》那种完全老美系的制作和剧本,再往里塞只中国籍的猴子就能表现出来的。而且,这和老上美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大闹天宫》,《宝莲灯》这些,也不太一样,那些作品算是大篇幅,甚至彻底使用中国动画语言构造的,倾向艺术性实验性,外国人会觉得新鲜,中国人也未必能完全欣赏——《宝莲灯》好一些,但细节较少,背景也有些意识流——而《大·海》,是完全建立在世界体系的镜头语言和电影工业之上的。
这就好比周杰伦在流行音乐的体系中,运用中国民乐的调式和编配,创造出了所谓“中国风”,而正宗的民乐,又有多少人听了?虽然程度不同,但在性质上,是非常相似的的。要知道,《菊花台》和《青花瓷》的成熟编曲,也是建立在早期《娘子》,《双截棍》的实验之上的。而今天,所谓“古风”已经满大街都是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海》的身后,有可能隐藏着一个时代,或许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不太看得到盼头,但也多少燃起了一点火星了。至少,《大·海》证明了我们当代的动画人,是拥有一种使用传统文化和传统表达,来构造一部和国际审美接轨的作品的能力的。硬件技术和文化底蕴都够了,而剧作水平,刨去梁旋这大嘴巴,也是不乏专业人才的。《大·海》的成品在我看来也就挣扎在及格线上,但我觉得它很有可能在中国动画史留下名字。因为从这里开始,我们看到中国动画确是有这个技术和底蕴,加入到国际主流动画的主菜单里。我觉得《大·海》简直是创造了动画电影的一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