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缘吧 关注:3,644贴子:25,947
  • 0回复贴,共1

菩萨道是如何看待恩德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颂词意思是,“敌我共成忍”,怨敌和我共同成就安忍的修法,安忍的果“首当奉献彼”,首先应该奉献给作害我的怨敌。“因敌是忍缘”,因为怨敌是我修安忍的助缘。恭敬之因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步骤成立下来的。
首先观察“忍缘敌害稀”,既然遇到了,就很高兴,高兴之后就开始修安忍,最后安忍修成了。反过来看,因为有怨敌我才修成安忍,他是我修安忍的最大助缘。得果之后,谁应该分得多呢?这个怨敌是首要的功臣,我要把安忍的果,首先奉献给他,发愿让他在相续当中成熟修安忍所获得的殊胜善果。
“敌我共成忍”,怨敌和我共同成就安忍,如果没有我发愿修安忍,没有怨敌来成全我修安忍,安忍的功德是没办法获得的。安忍的果成熟之后,就要想怎么样去分配这个果。当然按照一般人来讲,虽然别人给了自己帮助,但是策划怎么样去享用劳动果实的时候,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很强。最后商讨分红利,筹划怎么样分果时,自私自利心很强的人,他就把全部的果实,或者大部分的果实由自己来获得,其它人就给一点点,甚至全部夺过来一点都不给别人。这就是自利心很强的人的一种自然反应。
作为菩萨的心态来讲,“敌我共成忍”,怨敌和我共同成就了安忍。当然我修安忍有一份主动性,怨敌他也成就了我修安忍的助缘,他是帮助我修安忍的一个殊胜对境,所以他应该得到功德才对。以一种恭敬的心态“首当奉献彼”这种功德应该奉献给他一部分,因为怨敌是助缘的缘故,是我安忍的顺缘,所以应该发愿给他一部分。
这里和前面所讲的意义,场合不一样。前面讲,我和怨敌之间有一个伤害案,怨敌伤害了我,我因为怨敌的伤害修安忍,怨敌因为这个问题堕地狱,在怨敌堕地狱的事件当中,我是助缘,我会不会因此而堕地狱?前面分析说:不会。再反过来分析,修安忍的事件当中,我修安忍的成就,是怨敌提供了一份助缘,那么怨敌会不会也因此获得这种功德?不会。
那为什么“首当奉献彼”呢?这里所讲的意义不一样。前面就因果事情本身在作分析,会不会得到过失,会不会有功德,关键看有没有正确的发心。怨敌在安忍的事件当中,他并没有真正的发愿,没有发善心,而是恶心伤害我,所以就因果规律本身来观察,虽然他成就了我的安忍,但不会因此而获得殊胜的果报,前面对这个问题分析了。如果我们不去分析,不去观察,可能有些修行者,在这个地方会产生一些疑惑。既然得不到,为什么要把果分给他?这里不是这个意思。
从因缘的规律来讲,他得不到安忍的果,只是通过安忍的事情和我结上一些因缘。但他本身是伤害的心,堕入地狱是不会错乱的。因为结了缘,我成就之后,因为有缘的缘故,可以成为度化他的助缘。这里不是在分析因果本身的规律,而是分析恭敬的因到底成不成立。“首当奉献彼”,我要这个果奉献给他,“奉献”是关键词,“奉献”是自主的,是我自主愿意把果给他。前面的意思不是这样,前面是讲因果本身的规律,他在事件当中本身得不到功德,他没有发心的缘故。现在是从我修心的角度来讲,我愿不愿意给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合。“首当奉献彼”,我主动愿意把这个果给他,至于他能不能得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从我的内心来讲,我是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奉献果的对象,这就成立了我要恭敬他的原因。
为什么把果奉献给他?因为他值得我恭敬,他是帮助我修行安忍的大功臣,所以我要感恩他,回报他,把这个果奉献给他。这就是恭敬的一种形式。我怎么恭敬他呢?我把果都给他了,当然我就很恭敬了。这个时候内心有了微妙的转变。以前对方是怨敌,是我伤害的对象,不愿意和他分享任何财富、任何功德的对象。现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我愿意把这个果给他。这说明我的内心已经转变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我们学习这个颂词的关键之处。我的心转变了,可以把他当成恭敬的对象来看待,已经不是怨敌了,怨敌的身份已经悄然变成了功臣的身份,恩人的身份。我们对待这样的功臣,难道还要伤害他吗?难道还要嗔恨他吗?作为一个修菩提道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心。
世间人当然无所谓,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功成名就之后,一起打江山的人,一旦江山坐稳了,首先杀的是功臣。这个情况有,但不是绝对的。而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首先修炼的就是利他心,刻意地达到利他的状态。在这样的心态当中,他是功臣,是对我有利的恩人,所以我要利益他。悄然转变心态,把怨敌的心态转变成恩人的心态。我们的心能够这样转变,不管他能不能得到,其实我们的修行已经成功了。
“首当奉献”很重要,首先我们要奉献,因为他作了帮助,我们就应奉献给他。为什么要首当奉献呢?这就体现了菩提道的修法。在这个修法当中,按照修安忍的发心和作意来讲,谁是主要修安忍的发起者?应该是我。我想要修安忍,对方只给我作了一个顺缘,修行的主体应该在我这个地方。按劳分配的话,应该是我拿首份,然后因为他帮助了我,我再拿一份给他。但这里不一样,这里在修菩萨道,以利他为主。虽然这个修法当中,我是安忍修法的发起者,他是我的助缘,是我助手,对我有帮助作用。但是,此处是因为要刻意扭转自私自利的作意,刻意凸显利他慈悲心的缘故,所以说他给我作了帮助,甚至远远超胜我发起安忍修法本身了。我们要刻意地把利他,把对方的功德、对方的贡献放在首位,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经常性地思考别人对我们的帮助,这个是很重要的转变。
在修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虽然有很多修法主要是我修的,但我还是要想众生对我的帮助很大,就像布施的修法一样,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入行论》等很多大乘经典讲,我给对方作了布施,世间的说法是什么呢?世间的说法是,我是他的恩人。菩萨道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接受了我的布施,他是我的恩人。只有他的出现才帮助我圆满了布施,所以他对我的恩德很大。
菩萨道是不一样的想法,处处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刻意要去修炼,刻意要达到的。虽然实际情况我应该是主体,分功德的时候应该分多一些,但这是调整转变心态的问题,和因果规律本身无关。从因果规律来看,谁的功德大?我修安忍,百分之百是我的功德大,他一点都得不到。但是我们说这个地方的修法和因果,和因缘本身没有关系。这里主要是以调心为目的,我就必须要把对方的作用扩大,把我的作用缩小。这个时候才能够把我们的心转变成利他,处处以众生对我作利益的思维为主。
如果我们习惯了以我的利益为主,自私自利的心就会膨胀,对方所做的贡献就会无限地缩小。现在我们要刻意地转过来,这是个转心的过程。这是大乘佛教当中,一个刻意的善巧方便。对方对我作了一些帮助,但是我要把这种帮助扩大很多倍,对我自己的修法反而要弱化,这才能够扭转自私自利为中心的观念。把众生对我的恩德利益,以及众生在修法中的作用,全面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转变我们的心态,才能对一切众生产生利乐之心——一切众生对我的恩德很大,我要报答他们。修法才能够修成。
只要菩提心修成了,能够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修法当中谁是主导,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修菩提心当中,谁是最主要的功臣、谁应该分得最多,这不重要。只有我们的心成就菩提道,我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因为这样的发心,打破了无始以来自私自利这个最强大、最主要的怨敌,产生了最殊胜的利他作意。因为利他作意,我们逐渐在菩提道当中大步前行,获得菩萨和佛陀的果位。以成佛的身份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首当奉献彼”,这个“奉献”关键词和“首当”的“首”关键词,我们要去体会。体会了之后,我们理解了此颂词的意思,恭敬之因成立,这个时候就可以理解它的含义了。
——智诚堪布《入行论》辅导第90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20 10: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