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4月05日
漏签
0
天
武功古镇旅游吧
关注:
306
贴子:
9,904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游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55
回复贴,共
3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武功古镇旅游吧
>0< 加载中...
梦回二九,怀念渭原(持续更新中)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转载《忆红卫工具厂的筹建初期》向原作者致谢。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1967年6月,陕西最后一个省地方军工厂——红卫工具厂开始筹建。我作为当时的筹建处成员,见证了筹建的整个过程。现就将我在这时期所亲历的人和事作一简要回顾。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不想老的老男孩
复武功县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感慨!感动,感伤!
西沟五载
改武亭县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我是80后的武塔人,儿时的回忆有很大一部分和红卫厂有关,每天号声和每周的厂院的电影记忆最深,可对她的历史不是很清楚,希望楼主持续更新。
永远的九州牧云
复武功县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继续继续
永远的九州牧云
复武功县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
有邰
小子
陇海武功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好贴,持续关注,必须加精!!!!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二、设在“塔院”的筹建处
厂址确定之后,筹建处随即迁到了武功镇武塔下的一个称作“塔院”的地方。
“塔院”这个名字是在红卫厂的职工家属区建成之后,相对于家属区的“南院”、“北院”大家叫起来的。这个地方是建工部(后又称建委)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的战备疏散点。“塔院”是他们的宿舍区,办公区建在地质队的西边,那里有一处两层的办公楼,楼的南面台阶上有二排平房。办公区的大门和地质队的大门是并列相邻的,他们单位的管护人员就住平房里。当时“塔院”这部分已建成完工,院内建有两栋简易两层楼(外墙用土坯),楼的前面有一排平房,有十余间,楼的东北面也有相对的两排平房,一排有4~5间,最北边靠围墙的是厕所。
当暂借“塔院”宿舍区作为筹建处的办公地点这事定下来之后,就派车把在三原的物资搬到武功来。床板、被褥还有一辆自行车,装了满满一车。史志武跟车前来,闫保全是三原人没有一同来。到武功卸车后,我随车回到西安,留下史志武看守。准确地说,史志武是红卫工具厂筹建处驻在武功的第一人。
两天后,史志武在西安的大哥到端履门旅社找到李总说,家里老人病了,让史志武回家看看。于是我被派到武功接替史驻点。我到“塔院”后竟找不到史志武了,物资也不见了。后来有农民告诉我,他雇人搬到前面提到的设计院办公区的平房了,因为他一人住在“塔院”里害怕。找到史志武之后,让他速回家里,我就一个人住了下来。不久,闫保全、史志武都回来了,我们三人在那里住了半个月左右。以后陆续有人来了,我们就搬回“塔院”住了。有一天,刘力坐吉普从西安经普集来镇上,随车带来了冯晨光和冯绒珍(卫校毕业分来的),并说向邮局申请注册了“武功十号邮政信箱”。不久,李总和在西安的人员差不多都来到了武功“塔院”。
永远的九州牧云
复武功县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继续 期待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都说往事如烟,岁月无痕,可真正不在记忆中徘徊的又能有几人呢?沉睡在心底的记忆同慈母盼儿归家的那一声声呼唤,呼唤你回到她的身旁,使你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感叹岁月的蹉跎,体味自身的渺小,从而在总结往昔岁月中体验人生那种“只能意会”的内涵。
不想老的老男孩
复武功县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感人!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武塔,报本塔,报本寺塔。(摄于1972年9月18日)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背景资料)
1968年至1969年,先后有上海、南京、安徽、东北和西安、咸阳等地的大学生、中专生、技校生分配到厂里,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为工厂增添了新鲜血液。根据当时的政策,他们全部在车间当工人,和工人师傅们劳动在一起。由于他们文化水平高,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机器的操作技能,成为各车间的生产骨干。与此同时,厂里也分来不少复转军人,他们经过在部队的锻炼,有热情有干劲,是厂里的又一生力军。
进入1970年,全厂生产任务不断增加,急需增员。经上级批准同意,厂里在宝鸡千阳招收了140多名下乡知青。当大卡车将这些知青接回厂时,在厂的全体职工敲锣打鼓在厂大门迎接他们。这批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文化又经过上山下乡在农村的锻炼,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他们的到来给厂里增添了新气象。
当年这批知青大部分都是老三届,他们有较好的文化底子,能吃苦,有干劲,还有高涨的工作热情,在随后厂里的电路、马路改造工程中,这批知青成为了骨干力量。当时,由于生产的不断扩大,工厂原来使用的农电已无法满足需要。当时武功地区没有工业用电,必须从宝鸡地区良马以西接高压线进来。那里离厂20多里,直线要树200多根高压电杆。从测量、定杆位、挖坑、拉电杆到位,再树杆填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可是,师傅们和新进厂的知青迎难而上,10个人一组,从早8点上班进工地一直干到下午6点多才下班,中午饭都是厂食堂把饭直接送到工地的。工作中,除了架线是电工师傅亲自操作外,其他重体力活都是这批知青干的。这次会战正值年底,大部分时间都是阴天刮大风,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下着大雪。尽管天气不好,雪花飘飘,但电工师傅和刚进厂的知青新工,热情高干劲大,紧密配合开展工作。他们喊着号子拉着线,硬是一杆杆的把线架好,圆满完成三五电站线路的会战工作。
建厂初期,通往厂里的是一条沙石路。因生产扩大,进出车辆增加,原来的路已无法适应需要,急需修一条较好的沥青路。工厂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己动手来干,一方面从各车间抽调一定人员参加修路会战,另一方面,机关除急需办理的事之外,大部分干部也都投身到修路工作中来,同时从西安道路建设部门请来师傅作技术指导。这条路不算长约1公里多,即从厂区最北头往南再东拐至东河滩与省道相连。从拉石头填路基到加热沥青铺路,许多强劳力的工作都是知青新工承担的,他们是修路的主力军。历时一个多月,一条通往厂区的崭新、宽阔的柏油马路终于竣工了。路边竖起电杆装上路灯,福利区上夜班的人再也不用打手电筒了。
两路会战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全厂的生产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1年,厂里又在杨陵招了一批知青,同时一部分家在附近的产业老工人也从西安庆华、光辉等大军工厂调到厂里,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WY9929LRB
置武功郡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在那个年代,我们为国家所付出的一切,至今无怨无悔!
在可珍惜的年代里,不懂得珍惜,而在懂得珍惜的年代,却已失去了可珍惜的东西。
别等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的时候,才发现生命中最平常的东西已经失落。
唐代李商隐有一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我想借这句诗,愿所有原29厂的职工珍惜我们曾经拥有的,快快乐乐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