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吧 关注:35,628贴子:909,074
  • 6回复贴,共1

<转载>适应度地形(fitness landscape)与进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Philip Yang 中山大学教授,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中山大学进化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学研究组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适应度地形(fitness landscape)与进化
如果我们把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用适应度(fitness)来进行衡量的话,生物的进化[注1],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基因型,不断提升自身在这个环境下的适应度的过程。为了更直观地阐明这个问题,Sewall Wright于1932年[1]第一次提出,把基因型和适应度的对应关系用“适应度地形”(fitness landscape,也有译作"适应度景观")来进行描述。


1楼2016-11-06 23:04回复
    当时看过一个视频,是道金斯讲解眼睛的进化,他曾用几座小假山的模型解释了鹦鹉螺的眼睛进化可能步入了一个其中不是最高的小山峰上,而陷入了“进化死胡同”,因此鹦鹉螺的眼睛始终维持着原样。当时不是很理解怎么会有死胡同,现在看完这个就明白多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1-07 21:40
    收起回复
      2025-08-04 18:22: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无耻的做个广告 呼应4楼部分内容
      http://tieba.baidu.com/p/3311798519 (7楼)


      6楼2016-11-07 23:18
      收起回复
        再扔一篇有真实数据支持的适应度地形文 惨无人道的野外生存实验 而且居然是用脊椎动物系统来做的...
        Christopher H. Martin,Peter C. Wainwright 2015. Multiple Fitness Peaks on the Adaptive Landscape Drive Adaptive Radiation in the Wild. Science 11 Jan 2013:Vol. 339, Issue 6116, pp. 208-211. DOI: 10.1126/science.1227710
        简单总结:有三种鱂鱼 一种很贱专门吃鱼鳞 一种牙口好专门吃硬壳的无脊椎动物 最后一种杂食 三者被认为是适应性辐射的产物 作者把这三种鱼拿来杂交(可以理解为人工养殖了一大波中间过渡型) 后代一起扔到野外养了几个月看存活率和生长速率 大致上发现了俩适应山峰(杂食和好牙口)
        作者分析没找到专吃鱼鳞的适应峰可能是杂交后代没能充分重现亲代的表型导致的竞争力不够 或者也可能是竞争太残酷各种互相伤害导致存活率过低(毕竟自己的鱼鳞要被吃了那基本也就要挂点了..)


        8楼2016-11-08 00:18
        回复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1-09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