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太极拳界还没入门的小学生真的不敢高谈阔论,也不敢相信自己身体各部位所谓的“感觉”,因为我知道,太极拳是靠年头堆积起来的功夫,但是在学拳路上确实不断的碰到疑惑,这也是必经之路,希望把我的疑惑和感悟及时的分享给各位老师拳友,如果错误麻烦老师及时指出。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太极拳中的“沉肩坠肘”一说,由于本人多次录视频给网上,现实等不同老师看过,有些老师提出某几次的视频没有沉肩,没有坠肘,没有松胯等问题。
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感觉已经松了再松就懈了老师们是怎么那么肯定呢,沉肩坠肘到底是形体上的体现还是意念上的放松,经过我这一阵反复推敲琢磨我个人暂时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沉肩坠肘,如果是很漏于形的话棚劲会丢,缠劲不足,肢体就懈了。
我反复的研究了小旺,小星,陈炳等老师们不同时期的视频,我发现大师们打拳正如理论所说“不漏形”,就像我们馆长老大说的,看着大师们有些招式好像挑肩,手臂僵硬等,但是又非常灵活自如,游刃有余,挑不出任何毛病,这就是掌握到了太极拳的度,最大极限的掤劲而又不过,就松那几毫米足矣。
如金刚捣碓(可以仔细观看小旺老师陈炳老师的视频比较清楚),双手棚起与肩平,双臂内撑饱满,对外掤劲十足,甚至某些视频肩部还让人觉得有略高之意对于一般人来看感觉和架肩一样,这正体现了太极拳的不漏形之说,再如六封四闭双手掤于左胸前左耳下,大部分拳友视频都会左肘过分下坠追求坠肘,但是不知有没有感觉到这样反而掤劲不足而懈了,可以试一下左臂与肩平肘微下坠几毫米和直接漏形的坠肘哪个更可以提现出太极拳的母劲“掤”,又如一些定势,单鞭,斜形,再如云手的左右交替,如果外形充分体现了沉肩坠肘,那么必然掤劲不足,缠劲不够,懈了很多的劲力,久而久之丹田自然不能饱满充盈而导致练了很多年的拳友老师都否认或者迷茫丹田,内气之说。
所以我认为“沉肩坠肘”包括“松腰松胯”等说是意念的放松,如果真从形体上讲微微的几毫米足矣,真正是否松沉了只有自己清楚,不是非常清楚的现场或者视频仔细盯着看应该根本看不出才对(非常明显的架肩挑肘除外),从视频或者现场,丢,懈反而看的非常明显,身体要做到八面支撑,必须要各部位掤圆,全身缠劲十足,久而久之身体才能内气聚在一起,丹田充盈,才可以进入真正的懂劲阶段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和感悟,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请各位老师拳友给出中肯的评价,如果对我会坚持,如果错我要及时改正少走弯路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太极拳中的“沉肩坠肘”一说,由于本人多次录视频给网上,现实等不同老师看过,有些老师提出某几次的视频没有沉肩,没有坠肘,没有松胯等问题。
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感觉已经松了再松就懈了老师们是怎么那么肯定呢,沉肩坠肘到底是形体上的体现还是意念上的放松,经过我这一阵反复推敲琢磨我个人暂时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沉肩坠肘,如果是很漏于形的话棚劲会丢,缠劲不足,肢体就懈了。
我反复的研究了小旺,小星,陈炳等老师们不同时期的视频,我发现大师们打拳正如理论所说“不漏形”,就像我们馆长老大说的,看着大师们有些招式好像挑肩,手臂僵硬等,但是又非常灵活自如,游刃有余,挑不出任何毛病,这就是掌握到了太极拳的度,最大极限的掤劲而又不过,就松那几毫米足矣。
如金刚捣碓(可以仔细观看小旺老师陈炳老师的视频比较清楚),双手棚起与肩平,双臂内撑饱满,对外掤劲十足,甚至某些视频肩部还让人觉得有略高之意对于一般人来看感觉和架肩一样,这正体现了太极拳的不漏形之说,再如六封四闭双手掤于左胸前左耳下,大部分拳友视频都会左肘过分下坠追求坠肘,但是不知有没有感觉到这样反而掤劲不足而懈了,可以试一下左臂与肩平肘微下坠几毫米和直接漏形的坠肘哪个更可以提现出太极拳的母劲“掤”,又如一些定势,单鞭,斜形,再如云手的左右交替,如果外形充分体现了沉肩坠肘,那么必然掤劲不足,缠劲不够,懈了很多的劲力,久而久之丹田自然不能饱满充盈而导致练了很多年的拳友老师都否认或者迷茫丹田,内气之说。
所以我认为“沉肩坠肘”包括“松腰松胯”等说是意念的放松,如果真从形体上讲微微的几毫米足矣,真正是否松沉了只有自己清楚,不是非常清楚的现场或者视频仔细盯着看应该根本看不出才对(非常明显的架肩挑肘除外),从视频或者现场,丢,懈反而看的非常明显,身体要做到八面支撑,必须要各部位掤圆,全身缠劲十足,久而久之身体才能内气聚在一起,丹田充盈,才可以进入真正的懂劲阶段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和感悟,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请各位老师拳友给出中肯的评价,如果对我会坚持,如果错我要及时改正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