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吧 关注:21,675贴子:171,653

回复:【转载】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聊聊历史上的秦王李世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以看出,三种史料都写了的事实包括:一、建成试图联合杨文干谋反,派尔硃焕和桥公山给杨文干送盔甲;二、送盔甲的两只因为害怕而反水了;三、李渊用别的事召建成,建成到达之后被关起来了;四、杨文干真的造反了;五、李渊让世民去平叛,许诺顺利完成任务之后立他做太子,但嫔妃、元吉和封德彝都帮助建成,李渊最后改变主意;六、李渊将王珪、韦挺和杜淹流放。
由此看来史官们一致表示本次事件是建成发起的,那么就从这里开始吧。首先要分析如果真是建成找杨文干谋反,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计划的可行性又如何。
关于目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大体认为建成首先是针对世民,还让元吉予以配合,《旧唐书》则只说是搞兵变。合起来看的话,比较大的可能性,建成是想要一举摆平李爹和世民,不一定要杀,但最起码要控制住他们。而实施方案则是让杨文干从北边起兵,自己从长安出兵,两路夹击毫无准备的仁智宫。李渊和世民本次出行是度假,仁智宫可能只有正常配置的卫兵,加上元吉盯着世民伺机而动,如果行动足够迅速和保密,的确是有可能成功的。
可是显然,第一个环节就出现了问题。联络杨文干就没成功。两唐书一致说是送盔甲的俩人害怕而跟李渊交代了。关于他们害怕的原因,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他俩怎么想都觉得这个计划无法成功,皇帝陛下和秦王殿下都不是省油的灯;第二种就是他们受到了某种威胁,不坦白不行。
关于第一种可能,想来建成会找这俩人送盔甲,应该还是比较信任他们的,但是要么他们还是没有谋反的勇气,要么根本不值得信任,总之关键时刻掉链子。


IP属地:江苏62楼2017-06-09 08:45
收起回复
    至于第二种可能就比较复杂了,涉及到“是谁,做了什么,让他们不得不坦白”这个问题。《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提到了一个同样来告发谋反的人,叫杜凤举。但是除了说他是宁州人就再无其它信息了。他是如何知道建成送盔甲的也没有说。尔、桥两人没走到宁州就调转方向了,那么杜凤举虽然是宁州人,但他更大可能性是在长安到豳乡这整段路程中的某个地方知道了这个消息,他或许会跟尔、桥两人说他早已把谋反计划告知李渊,威胁那俩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又或者这个杜凤举只是被派来向李渊告发的,实际上还有别的某人X也知道了建成的计划,是X威胁了送盔甲的尔、桥两人。如果有这个X存在,以派别分析,他应该是忠于李渊或李世民的。按史书提及的事件相关人员来看,除了那个不知道来头的杜凤举,还有负责看守建成的陈福和负责平叛的钱九陇和杨师道没有明显的倾向,都有自己的任务,应该可以看成李渊的人;出身天策府的只有杜淹;其他基本站在建成元吉那边。所以有没有可能是杜淹发现了建成的计划呢?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是我没有找到证据。关于杜淹,《资治通鉴考异》留存的史料的意思,是说他曾经劝李世民趁火打劫就近造反,就在这仁智宫一举按住李渊和建成,结果李世民没有同意。从李渊最后降罪杜淹的事实来看,他可能认为杜淹的存在不利于儿子们的和平相处,于是把他跟太子府的王珪韦挺一起流放。
    那么就还假设不是杜淹,只是某个X发现了送盔甲的事吧。从暗中谋划晋阳起兵不被发现就可以看出小秦王搞情报工作的能力相当不错,他在不晚于武德五年肯定已经发现建成和元吉对他放冷箭,房玄龄也让他把杜淹招到天策府以避免杜淹为建成工作,可见世民也采取了各种防卫措施,不排除自卫的同时打反击。后续的故事里还可以看到他收买了太子府的王晊——随时建成有什么不利于他的计划都可能被他知道。
    至于李渊是如何发现杜淹有问题的,就不得而知了,但他肯定发现了秦王府也并不单纯。我觉得可能是元吉得知尔、桥两人居然反水,认定事情不对,于是对李渊说了应该详细询问,甚至是已经跟两人沟通之后才告知李渊。由此李渊不仅发现有个X,还把随着世民来的秦王府的人都给查了一遍,最终改变了废立太子的想法。他很可能认为世民对策划造反的幕僚不予告发,是不够忠实的,所以世民也不是他从前那个纯粹的好孩子了。李世民对于李渊最后问罪杜淹似乎的确不服,公然给了杜淹好多钱,大概他觉得杜淹不过就是提个建议,没什么好问罪的——还跟当年对刘文静案件的想法一样,认为没有实罪就不该处分。


    IP属地:江苏63楼2017-06-09 08:47
    回复
      2025-08-03 12:54: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来就是李渊召建成。建成不至于神经大条到以为李渊真有别的事,他应该还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选择了去认错。这个原因就比较好说了:建成的计划的根本优势在于攻李渊和李世民不备,然而现在李渊已经知道了,那么建成会认为如果起兵就得打硬仗,成功率大大降低。而眼下李渊还用别的事召唤建成,没有派人直接把他拿下,说明虽然送盔甲是法律不许可的行为,但他还是有被原谅的可能。所以他乖乖去跟爹承认错误求原谅。
      最后是杨文干,他居然真的造反了。原因只有《新唐书》和通鉴给了解释:元吉暗中让宇文颖撺掇的。想来是宇文颖让李元吉给忽悠了,以为现在谋反也能成功,就像徐师谟劝建成那样,对杨文干说不如真的造反。杨文干的做法倒是可以理解,因为,其一,李渊可能原谅建成,却基本不可能原谅他;其二,宇文颖从仁智宫来,估计把仁智宫那边的情况——李渊其实还没做好准备防御叛乱——告诉给了杨文干,这点跟建成碰到的情况不同,召唤建成的人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保密任务的。如此一来,杨文干可能觉得自己有机会,于是真的造反了,而且居然真的打下了宁州,给李渊吓得在宫外躲了一夜,估计他觉得宇文颖都能直接背叛他,不知道仁智宫这里还有没有建成的人了,太可怕了,天亮之后缓过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把世民这张王牌打出去。结果世民觉得一个杨文干发疯造反,派个将军去不就结了。李渊只得重申事情的严重性,还许他当太子,他见老爹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就没再说什么,照爹要求去平叛了。
      如果真的是李元吉一边揭发杜淹参与事件一边又勾结宇文颖让杨文干造反的话,他就太可怕了。他这么一弄不但把二哥的太子宝座吹了,还几乎让大哥坐实了谋反,使建成在李爹心里的形象也变得非常糟糕,只不过大哥和二哥到底还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建成虽然涉嫌谋反但毕竟认了错,世民虽然有功但看来也不单纯,老爹权衡之后必然是按下这件事,这样元吉暂时保住大哥的位置等于给自己留了未来,也打击了二哥的气势。


      IP属地:江苏64楼2017-06-09 08:50
      收起回复
        至于宇文颖骗杨文干的其它可能原因,比如宇文颖会不会也是李世民的人之类的,我也想过,但结论是不太可能。一则跟史书的记载都很不相符,二则世民这边劝宇文颖让杨文干造反很难找到合适的说辞。撺掇杨文干造反是违背李渊的意志的,虽然能坐实建成谋反看似有利于世民,但在此之后如果杨文干成功,他宇文颖跟随的秦王就毁了,如果谋反不成功,宇文颖必然要被李渊追责任,此两种结局对宇文颖来说都没有好处,他就是再笨再贪也不会拎不清这些。而对李世民来说,让宇文颖去做这种事也太冒险了,天知道宇文颖会不会改变主意,万一宇文颖想方设法透露给李渊,说秦王想牺牲他来算计建成,那就世民麻烦大了。
        宇文颖最终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世民杀掉,另一种是带回见李渊了。如果是直接杀掉的话,确实有可能是世民杀人灭口,但也有可能世民觉得他就是个背主求荣的反叛者,于是就给杀了。都能解释。如果是带回见李渊了,那就应该只可能是宇文颖真的叛变了,李渊问的他当然“无以对”。
        总之,这件事情,我倾向于认为史书除了一个杜凤举没有足够交代之外,其他事实应该都还是在的,可能杜凤举真的并不重要吧。建成谋反而秦王府告发了他,元吉从中周旋回击,帮他保住了太子之位。建成为此付出了王珪和韦挺两位重要的人才,世民则白得了一个好机会,但也没有能抓住。世民的情报网络虽然很好,但这件事由建成发起,世民来不及进一步应对元吉,甚至封德彝在他平叛的时候帮建成了他都不知道,贞观年间了封德彝过世之后才知道的,还为此很生气。


        IP属地:江苏65楼2017-06-09 08:52
        回复
          关于事件更多的可能性,就不多分析了,因为我想到的更多可能性就跟史书记载有比较大的矛盾了。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是,建成为何会在武德七年夏天这个时间点做出送盔甲这种违法的事情,以及送盔甲是否真的意味着他想造反。
          假设建成并没有想造反,只是送盔甲,所谓谋反是X将计就计的诬告,杨文干造反也是秦王府的设计。那么X必须对以下可能发生的情况想出应对方案:一、如果建成竭力辩解要求详细调查,送盔甲的人把X供出来了怎么办;二、李渊肯定会对杨文干有所动作,如果只是传召他,李渊会派谁去,那是秦王府无法确定的,如果这个人拒绝配合秦王府,杨文干也觉得建成压根没跟他提过什么造反,来撺掇他的人一定有问题,这又该怎么办。这样想的话,就会发现X诬告是可以,但后续的不确定性太大,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告不倒太子反而把秦王折进去。而在史籍记载中元吉做的动作,恐怕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元吉临时针对变故想到的,说出二哥可能在盯着东宫,是为了保住大哥的太子宝座,勾结宇文颖则更是在李渊决定派出宇文颖之后才为自己做的部署。
          那么如果建成确实有搞兵变的意图,他为什么要这样,储位之争的形势有没有到这么严重,现实的客观条件又是否适合他这么做。这都是问题。


          IP属地:江苏66楼2017-06-09 08:56
          收起回复
            关于储位之争的形势。史书提到,秦王府在发现世民被后宫构陷之后也开始予以弥补,经常去贿赂李渊的后宫嫔妃,按长孙皇后的传记的记载,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出了不少力,应该也有一定的效果,固然最受宠的张尹二妃还是站在建成一边,但是李渊有不少妃子,也都有宠,所以后宫一边倒的局面可能发生了变化。另外就是《贞观政要》里记载的李世民自己的话:李渊到武德六年之后都还存着废太子的心思。这没什么不可能的,刘邦可以想立刘如意,曹操可以犹豫要不要立曹植,隋文帝干脆真的立了杨广,要说李渊考虑过立世民,那很正常。虽说李世民在母亲问题上不比建成有优势,文采也比不上曹植,更不会像杨广一样做姿态,但他有些东西却是别人没有的:适合做皇帝的实力。
            作为开国君主,很容易更希望立一个强势有才能的继承人,刚建立的国家里新皇帝仁弱镇不住大臣是很危险的。而且武德六年甚至七年这个阶段,李世民在朝做文治工作的时间应该已经多于之前征讨在外的时候了,李渊可能经过近两年的观察之后,觉得世民文武双全,是个当皇帝的材料,所以即使嫔妃一直说世民坏话,他也有认真考虑改立世民做太子。
            当然也不能忽视《资治通鉴》指出的:世民很受李渊宠爱。除了后来“汝夙怀忠孝,吾爱汝亦过於诸子”这样明确的言辞,李渊还经常会带着李世民一起游玩,钓鱼什么的。有时候还会把世民带出来炫耀。史书记载过一件事,说温彦博善于言辞,不管是御前答对还是宣读诏命,总是优雅从容,李渊有一次开宴会就召李世民来宣读诏命,读完之后李爹问身边侍臣:比温彦博如何?——想来李世民确实长相气质都很出众,不然李爹不会这么有自信,当初李密也不会见了之后就说他“真英主也”。然而李爹非要拿世民跟温彦博比一比,可见对这儿子是很喜欢的。
            形势对建成来说确实比较严峻,现在的世民对建成来说已经基本上是政敌了。建成的仁慈也是对臣民的,不是对政敌的。但是如果外界条件不允许,他还是不会轻举妄动的,比如之前的几年不是群雄来打就是突厥入侵,面对外敌,李家父子兄弟很团结。然而随着天下渐定,武德二年设置的关中十二军在武德六年罢置,此次李渊出门度假又是一个难得的世民落单的好时机,此时出手正好合适。就这样,武德七年六月的暑假被搅和得一团糟,最后李爹以《红楼梦》中的王夫人的心态——小妖精们,我好好的儿子都被你们教唆坏了——赶走了王珪韦挺和杜淹。


            IP属地:江苏67楼2017-06-09 09:06
            回复
              更糟的还在后面。事实很快就证明,认为天下已经安定、大唐不太需要李世民也不需要十二军了,是彻底错误的认知。
              我看到有人认为李渊在武德八年(625年)复置十二军是因为李建成经营山东和北方边境,从而分李世民的军权,这个恐怕是完全不合实际的,因为这十二军从来就不设在山东或者北方边境,他们是关中十二军,是京畿地区的国防军,武德八年重新设置,为的是防御突厥,因为突厥总是直奔长安而来。十二军的建制如下:
              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铖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分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
              ——《资治通鉴 卷一八九》
              而在武德八年重置时,十二军的将军分别是如下的人:
              太常卿窦诞为参旗将军,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鼓旗将军,淮安王神通为玄戈将军,右骁卫将军刘弘基为井钺将军,右卫大将军张瑾为羽林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骑官将军,右监门将军樊世兴为天节将军、右武侯将军安修仁为招摇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杨毛为折威将军,左武侯将军王长谐为天纪将军,岐州刺史柴绍为平道将军,钱九陇为苑游将军。

              ——《册府元龟 卷九九零》
              PS:武德九年张瑾改任天纪将军,李艺任天节将军。
              这里面窦诞、李神通、刘弘基、长孙顺德、柴绍都实实在在是支持李世民的,钱九陇、杨毛、樊世兴也曾多次随他出征,李艺是建成的人,其他人应该没有明显的倾向。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武德八年的设置,在京畿地区国防空虚的武德七年(624)夏天,出现了很大的危机。杨文干事件刚刚过去,七月份,突厥又打来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8楼2017-06-09 09:09
              收起回复
                7、北拒突厥,阻击颉利可汗
                说起来,突厥南下不是什么新鲜事,看《资治通鉴》的话武德年间几乎每年都会有“突厥寇X州”、“突厥寇Y州”、“突厥寇Z州”的各种记载,只不过这些入侵大部分规模不大,有些被边境守军直接打退。突厥第一次真正的大规模入侵是在武德五年(622),就是之前说的李唐基本统一中原之后,由颉利可汗亲自领兵的进攻。此后就每年都有这个套路了,兵力方面,可汗亲自率领的主力通常在十万量级。
                这种频繁而讨厌的入侵导致就在武德七年,有人劝李渊迁都,认为突厥总这样来打一定是因为百姓和财产聚集在长安,如果把长安变成一片焦土,突厥就不来抢关中了。
                此等建议,想也想得到李世民肯定不同意。果然,史书记载,他表示:怎么能因为嫌烦就逃避呢,北方民族打中原从古到今都有,人家霍去病只是将军都能立志打匈奴,我好歹是皇室亲王,愿意努力几年,一定打败突厥,如果不行再迁都也不迟。
                李爹听了之后夸儿子说得好。结果建成看到世民又被爹赞了,也顾不得老爹的心思,忍不住出言讥讽:匈奴什么的,当年樊哙也说要打,你不会跟他一样吧?
                樊哙当年说要打匈奴真的是意气用事,因为当时匈奴单于来信给吕后,让吕后嫁过去,樊哙很恼怒,完全不顾当时的汉朝打不过匈奴的事实,扬言说要战。多亏吕后脑子还是清楚的,没让他去。李建成拿这个事儿来说,摆明了讽刺李世民,言下之意你还未必赶得上霍去病呢,说不定只是樊哙的水平,说大话而已。李世民立刻反驳:樊哙有什么好说的,现在跟他那时又不同,走着瞧,不超过十年我肯定拿下突厥。
                结果李渊就没迁都。建成不甘心落下风,于是和嫔妃们又诬陷弟弟了:突厥屡次犯边,但是得了钱财就会回去,秦王一定是看准了这点,以抵御突厥为名总揽军权,好篡位。


                IP属地:江苏69楼2017-06-09 09:11
                回复
                  2025-08-03 12:48: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通鉴没有说李渊听了之后的反应,估计不太认同。但是我看到这里觉得建成真是大发慈悲,没说“突厥见世民出来就撤兵一定是世民里通外国”,不然以后世民去打突厥,输赢都不是人了:输了要问战败之罪,赢了也是叛国罪。
                  但事实证明,建成这一告不是没效果的。隔没几天,李渊带三个儿子出去打猎,让他们骑马射击来决胜负。建成有一匹北方胡马,健壮能跑但是喜欢尥蹶子,他让世民骑它。世民骑它追鹿,结果这匹马真的差点摔着世民。多亏小秦王骑术甚佳,从马上跳下来才没有出事。有这么三次之后,李世民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转头跟宇文士及说:哼,想用这招儿害我,生死有命,这种方法又怎么能害到呢?
                  然后李世民的话就被建成改了。嫔妃们跟李爹讲:秦王说了,我有天命,怎么可能随便死掉呢。李渊听了当场火冒三丈,召来建成和元吉,估计问了一下有没有这事儿,两个肯定说有。于是李渊召来世民,当着建成和元吉把他一顿训:天子是有天命,但那是天定的,不是人求的,你怎么这么着急想要天命呢?!
                  世民估计听得出这是他那句“生死有命”被改成了“我有天命”,说了爹又不信,干脆摘了王冠磕头要求父皇,就把他交给司法官署调查好了。李渊依然怒气不消,世民也不认罪,父子两个较劲赌气。眼看李唐最好的元帅就要被他爹关起来查办,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有关部门奏报,陛下,不好了,突厥这次是由颉利和突利两位可汗共同领军,倾举国之力南下,咱们的守军没挡住,他们快打到豳州了。
                  嗯,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从长安上高速飙车俩小时就到的豳州。
                  PS:突利可汗是始毕可汗之子,颉利之侄,颉利任命他做小可汗,主管契丹、靺鞨等部。
                  李爹一听这个,对儿子的态度当场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好言安慰,让世民把帽子戴上,腰带系好,赶快讨论应对突厥之策。


                  IP属地:江苏70楼2017-06-09 09:14
                  回复
                    实话实说我读通鉴的时候,读到这里觉得很不平:李世民这么下去不会气坏身体吗?你猜当时跪在地上的他会怎么想?那心里说不定各种爱咋咋地谁行谁上,这么多次累死累活跟全盛时期的敌军刚正面,却被随便编排阴谋造反夺权篡位,有没有搞错。
                    可是之后我就笑崩了,因为通鉴接下来写了这么一句话:
                    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资治通鉴 卷一九一》
                    哈哈哈哈哈哈哈看来司马光和他的编书同伴们也有类似的想法,很看不过去啊。
                    不过当然啦,世民还是分得出事情轻重的,同意挂帅出征,阻击突厥,带着元吉一起去。八月份出兵之后跟颉利在豳州遇上了。八月十二日,可汗领着一万多骑兵来到豳州城西,列开阵势。唐军将士们大多觉得很害怕。李世民原本是想出去跟突厥一战的,问元吉敢不敢去,元吉说不敢。元吉跟着二哥还不敢战,说明唐军士气真的不怎么样,但是以眼前形势又不能认怂。世民决定自己上。
                    他只领了一百来骑到阵前,先指责可汗,说两国已经和亲,还这么背约进犯太不应该了,又向可汗挑战,表示他就是秦王,请可汗有本事的话出来单挑,不然就一起上,他也只用这一百来骑应战。
                    颉利听了之后笑而不语,不知道李世民这唱的哪一出,觉得要是有诈就糟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1楼2017-06-09 09:20
                    回复
                      小秦王接下来就更加出人意料,他继续上前跟突利说,你之前跟我们有盟约,说好的互相救助呢?!突利也没答。这可以理解,估计突利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突利毕竟也是刚来当可汗没两年,哪有跟李唐立过什么盟约,而且还是颉利不知道的那种。颉利听了之后立刻开始怀疑突利跟李世民私相授受,马上劝住李世民前进的势头,跟他说这次只是加强盟约,没别的意思。然后逐渐收阵撤兵。
                      之后天开始下雨,世民觉得突厥打仗靠弓箭,下雨这么潮湿,弓弦都松了,而我们住在房子里,没有这个问题,应该趁此机会前进。突厥看他突然前进觉得很震惊,颉利原本要战,突利劝阻。想来突厥现在真的武器不济。最终颉利派阿史那摩斯和突利来跟世民讲和,求和亲。世民答应了,突利还真的跟他结成了兄弟。
                      这一次很大程度上李世民是在玩心理战,敌军指挥系统不统一,这点就是致命伤,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非常聪明。至于亲自上阵挑战敌军,他已经不是第一回了,绝对惯犯,之前打窦建德时不带多少人就敢招惹窦夏的大军,打宋金刚的时候也曾经带着一个士兵就去搞侦察,结果各种遇险脱险,也书写了许多传奇。


                      IP属地:江苏72楼2017-06-09 09:22
                      收起回复
                        时间到武德八年(625年),五月份的时候李唐复置十二军。六月,突厥还是老样子,又打来了,打的是灵州。李渊表示他对突厥已经忍无可忍,决定以后不把他们与大唐平等对待,不再写国书了,准备讨伐他们。颉利可汗这次进攻灵州未知是遇到阻挠还是本来就属于佯攻,总之没有太多后续,以后对灵州的入侵也是被李道宗阻击了。颉利真正的大举入侵是在七月份进攻朔州,兵力在十余万。
                        这个进攻路线类似武德六年,依然是从长安东北方向过来,不过最后看起来是往南向洛阳那边打过去了,并没有向西。七月二十五日,李渊让李世民去中都蒲州,从那里出发。结果世民还没有到战场,随着突厥进一步进攻并州(图上大约就是太原府),八月十一日,张瑾在太谷与之交战,结果全军覆没,张瑾逃到了李靖那里。突厥接着就南下打沁州、潞州,李渊派出李靖从潞州出兵。


                        IP属地:江苏73楼2017-06-09 09:24
                        回复
                          最后的结果是世民和李靖还有李世勣都赶到了并州,八月二十六日把突厥搞得撤退求和了。
                          太宗帅师讨之,次蒲州;颉利引兵而去,太宗旋师。

                          ——《旧唐书 列传一四四 突厥》
                          可见颉利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差不多就行,见好就收。后来的故事显示,他这个样子似乎搞得李世民非常不爽,加上渭水之盟记的仇,最终在登基之后的贞观四年把他彻底打败了。
                          武德七年和八年阻击颉利可汗成功,李渊对世民的才能很满意,后来武德九年还封给他“蒲州都督”这样的职衔让他负责军区备战工作。而眼下,爹似乎觉得还有必要加封儿子,在武德八年十一月十三日封他当中书令,同时封元吉为侍中。
                          ……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秦王世民,宇量冲深,风神爽悟。任兼文武,声绩著闻。司徒并州大都督稷州刺史左领军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齐王元吉,……世民可中书令,元吉可侍中,馀如故。

                          ——《全唐文 秦王等兼中书令侍中制》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4楼2017-06-09 09:28
                          回复
                            估计世民已经习惯了打赢仗之后回来得到各种顶级封赏了。军事上胜利而得到文臣职衔也不是头一回,但是,问题是,这回得到的并非某个行台的尚书令,而是中书省的中书令。李渊同时还加封元吉为门下省的侍中,能看出有用元吉节制世民的意思,可这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李世民现在即是尚书令又是中书令,他的存在已经打破了三省应有的权力平衡。
                            中书省负责拟定诏命,门下省负责审议并且有权封驳,这两个省是政府的决策机构,历来皇帝都要与之保持紧密的联系以便自己的意志能够传达下去、能够交给尚书省执行。而尚书省对于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也要负责报告上来,作为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三省之所以分三省,就是要把权力分开互相制衡。而李世民这样同时当尚书令与中书令,等于是说中书省要怎么拟诏命,尚书省要怎么执行,他两头都能过问。而元吉在此之前从未担任过三省长官,政事方面经验肯定赶不上世民,恐怕很难在足够的程度上“封驳”他二哥的意志。李渊作为老子固然可以忍耐儿子的集权,那是因为他是老子,儿子不会怎么反对他的想法,可等到他这个爹不在了,建成怎么办呢?在迁都不迁都的问题上,世民跟建成已经有了明显的政见分歧,以后两人以君相的身份合作,这种分歧恐怕会只多不少,到时建成将很难顺利地让三省官员配合自己。世民的军权已经顶天了,如果相权还要超越常规,那即使李渊不想改立太子,只怕建成也无法容忍。
                            这么想的话,中书令的职位——不知道李渊想过没有——对李世民来说完全可能成为催命符。
                            很多人都不相信建成到了武德九年还会对李世民有什么攻击,毕竟当时李渊已经不想改立太子了。但是我觉得正好想反,要是世民在朝中的权力仅限于尚书省,那还有得商量,可如果世民还会进一步得权,那就最好趁着李渊在,还能按得住他,尽速铲除之。


                            IP属地:江苏75楼2017-06-09 09:29
                            回复
                              2025-08-03 12:42: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东宫鸩酒,黑暗降临
                              在前面的武德七年夏天,建成曾经两次向世民发起攻击,第一次虽然掉链子,但就结果来说,成功地按住了李渊改立太子的想法;第二次也差点把李世民扔到司法部门折磨一顿,如果不是突厥打来他就大功告成了。应该说,接下来的事情显示,建成不到不得已,还是懂得轻重的,他在武德八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似乎都很安分,没有再对世民发起进攻。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建成也发现朝廷还需要世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发现李渊在太子问题上相对已经更倾向于他这个长子了,那么他也就没必要铤而走险再去谋反啊谋杀什么的,继续让嫔妃吹吹枕边风也就是了。
                              只是虽然建成相对安分,世民还是无法安心的,他想了一个自保的方案:退守洛阳。
                              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余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谋不轨,下吏考验;亮终无言,乃释之,使还洛阳。

                              ——《资治通鉴 卷一九一》
                              吸取上次杨文干事件的教训,元吉也学会了暗中盯着他二哥的一举一动,这就发现了张亮去洛阳不正常。但是张亮死不松口,元吉没办法,只有把他放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6楼2017-06-09 0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