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 文/张雅琦】昨天的观网关心了一下因为好莱坞电影心酸的印度媒体。根据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的电影《敦刻尔克》忽视了印度士兵在其中的“重大贡献”。
说起二战时的印度,观网的读者开启了吐槽模式。
可邑2015解读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印度好像还没有独立,还是英国的一部分,哪来的“印度军队”?
印度直到1947年才宣告独立,二战中的印度确实还属于英联邦。早在1776年,英国为了便于对英属印度进行军事管理,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创建了一个军事部门。除此之外,孟加拉、孟买和马德拉斯联邦都有各自的军队,直到1895年4月,各个联邦军队被整合进入东印度公司的军事部门,被重新命名为英属印度陆军。
抠字眼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先来看看印度军在二战里究竟做了什么?
在二战刚开始的1939年,英国官方并没有想把英属印度军拉到二战的主战场。13万人的英属印度陆军(此外还有44000人加入到驻守印度的英军部队中)的主要任务还是负责防卫印度的内部安全,以及应对苏联可能通过阿富汗对印度造成威胁。
但是随着战争的推进,英国越来越难以支撑,不得不扩大英属印度陆军的规模,并且派驻到前线战斗。虽然面临缺乏装备的难题,但英属印度陆军在二战中的参战范围非常广泛。如在1944-1945年的第三次缅甸战役中,平均一支英军部队由1个英国师、3个英属非洲师和5个英属印度师组成。
既然有那么多印度军,为啥二战里他们的存在感那么低呢?
有同学觉得这可能跟他们的战斗力有关。
无鱼暂游解读因为印度兵一战二战中一直表现的像屎一样,基本没有上前线的,只有做后勤的,不是英国军官不信任他们,而是上了前线及其容易崩溃,严重威胁友军防线。
据军事网报道,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起进攻英属马来亚殖民地的战事。英国从本土、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搜罗来14万人马,但是却被日军7万人打得几乎毫无还手能力。最终,日军仅以伤亡不到1万人的代价,击败英军远东最强大的集团,并攻占东南亚重要地区,盟军由印度至澳大利亚的战略防线被截为两段,严重影响了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防御作战的整个进程。
盟军由印度至澳大利亚的战略防线被截为两段,严重影响了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防御作战的整个进程。
而英军的14万人马里有近一半的印度士兵。

虽然整场战役的失败主要还是要归结于英军高层用人失当,防御部署不利,以至于迅速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但是英军中大量的印度士兵也难逃其咎。
印度军当然不止参加这一场战役,北非战场也有他们的身影。前来增援的第八集团军就是由英军、澳军、英属印度军队、新西兰军队和南非军队组成。有来有回地跟隆美尔的德意联军打了快一年,直到1942年10月经过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才决定性地击败了德意联军。

印度士兵在北非战场缴获了一面德国旗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同学想起了和意大利的战役。
魔法的咏唱解读也不能这么说,后期在和意大利的战斗中阿三士兵在英国长官的带领下与意大利军队打得风生水起有来有回
估计这位同学说的是北非战事结束不久,第八集团军参加的对意大利代号为“哈士奇”的行动。第八集团军与美国第七集团军共同在西西里岛实施了登陆,打到了1944年6月终于进入了罗马。
不过,二战里的印度军可不止为同盟国打战,他们也能为轴心国打。
Barbarian解读印度兵二战期间基本没人要,无论轴心或同盟,基本就是一触即溃的货谁敢要?泥木道解读因为印度在二战中几乎等于打酱油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加入了德军,呵呵
不信?先来看看这张熟悉的配图。

早就有眼尖的读者发现图片背后的玄机。
说起二战时的印度,观网的读者开启了吐槽模式。
可邑2015解读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印度好像还没有独立,还是英国的一部分,哪来的“印度军队”?
印度直到1947年才宣告独立,二战中的印度确实还属于英联邦。早在1776年,英国为了便于对英属印度进行军事管理,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创建了一个军事部门。除此之外,孟加拉、孟买和马德拉斯联邦都有各自的军队,直到1895年4月,各个联邦军队被整合进入东印度公司的军事部门,被重新命名为英属印度陆军。
抠字眼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先来看看印度军在二战里究竟做了什么?
在二战刚开始的1939年,英国官方并没有想把英属印度军拉到二战的主战场。13万人的英属印度陆军(此外还有44000人加入到驻守印度的英军部队中)的主要任务还是负责防卫印度的内部安全,以及应对苏联可能通过阿富汗对印度造成威胁。
但是随着战争的推进,英国越来越难以支撑,不得不扩大英属印度陆军的规模,并且派驻到前线战斗。虽然面临缺乏装备的难题,但英属印度陆军在二战中的参战范围非常广泛。如在1944-1945年的第三次缅甸战役中,平均一支英军部队由1个英国师、3个英属非洲师和5个英属印度师组成。
既然有那么多印度军,为啥二战里他们的存在感那么低呢?
有同学觉得这可能跟他们的战斗力有关。
无鱼暂游解读因为印度兵一战二战中一直表现的像屎一样,基本没有上前线的,只有做后勤的,不是英国军官不信任他们,而是上了前线及其容易崩溃,严重威胁友军防线。
据军事网报道,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起进攻英属马来亚殖民地的战事。英国从本土、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搜罗来14万人马,但是却被日军7万人打得几乎毫无还手能力。最终,日军仅以伤亡不到1万人的代价,击败英军远东最强大的集团,并攻占东南亚重要地区,盟军由印度至澳大利亚的战略防线被截为两段,严重影响了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防御作战的整个进程。
盟军由印度至澳大利亚的战略防线被截为两段,严重影响了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防御作战的整个进程。
而英军的14万人马里有近一半的印度士兵。

虽然整场战役的失败主要还是要归结于英军高层用人失当,防御部署不利,以至于迅速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但是英军中大量的印度士兵也难逃其咎。
印度军当然不止参加这一场战役,北非战场也有他们的身影。前来增援的第八集团军就是由英军、澳军、英属印度军队、新西兰军队和南非军队组成。有来有回地跟隆美尔的德意联军打了快一年,直到1942年10月经过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才决定性地击败了德意联军。

印度士兵在北非战场缴获了一面德国旗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同学想起了和意大利的战役。
魔法的咏唱解读也不能这么说,后期在和意大利的战斗中阿三士兵在英国长官的带领下与意大利军队打得风生水起有来有回
估计这位同学说的是北非战事结束不久,第八集团军参加的对意大利代号为“哈士奇”的行动。第八集团军与美国第七集团军共同在西西里岛实施了登陆,打到了1944年6月终于进入了罗马。
不过,二战里的印度军可不止为同盟国打战,他们也能为轴心国打。
Barbarian解读印度兵二战期间基本没人要,无论轴心或同盟,基本就是一触即溃的货谁敢要?泥木道解读因为印度在二战中几乎等于打酱油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加入了德军,呵呵
不信?先来看看这张熟悉的配图。

早就有眼尖的读者发现图片背后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