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万万个人像蚂蚁一样在地上爬,两个人遇到有多难。
于真愿意相信,她还活着。
【相遇】
于真第一次见到顾惠云是1947年,初冬。
随共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节节败退,上海,也终于撕开歌舞升平的假繁荣。同乡姐妹刚带于真介绍的歌舞厅工作,也因战事的影响而停业告吹。
乱世中的希望,总是突然燃起又破灭。
于真以为自己已经习惯。
然而当她一路恍惚而归,看到家当被房东扔出屋门,还是掩饰不住眼角的疲惫。只是,她已不会像十四岁第一次离家时那样恐惧与落泪。
于真从小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从哪天开始呢。
是因发现自己面对隔壁的姐姐会面红耳赤开始,还是小小年纪便被爹卖给隔壁村子的老地主开始?
她不知道。
她只想逃。
她总是想着要找一个无人相识的地方重新开始。兴许,会在某处碰到一个人。
一个和她一样的,愿意彼此相爱的,女人。
于真年纪小,但做事是决绝的。
很快,漂泊成了于真生命中的主旋律。
一方面因为战乱,一方面,她的「不一样」始终遭人厌弃。她努力爱过的,都是最终弃她最远的。
她感到自己如同怪物一般,所过之处,无人并肩。
辗转几地,初来上海,她十九岁。
站在船来车往的黄浦江畔,于真看傻了眼。她第一次知道船竟然可以大到装下她们一整个村子的人,女人可以像画报上一样穿着旗袍精致梳妆。
繁华入眼,重生希望。
这一刻,于真觉得,这是自己可以留下来的地方。
一待,便是三年。
好在漂泊的几年已练就了自己,各种零工尚也做得起,维持生计倒也可以。闲暇之余,于真也学着本地人的样子穿起了旗袍,烫起了头发,本就年轻姣好的面容,越发出落得美丽精致。
生活,好像在朝着理想的样子靠近了。
虽然辛苦一点,但于真心生欢喜。
至于今天这样狼狈的日子,于真也不是没经历过。
初冬的夜已是很冷了。于真裹紧大衣,拾起散落箱外的衣物行李,在房东不堪的骂声中,面无表情的走进冬夜的冷风里。
饭馆做工的老板跑路,欠下两个月的工钱不知所踪,几乎已是身无分文。于真无处说理。路过桥下的烂苹果堆,这才想起自己已经一天没吃东西。拾起几个卖相尚好的,拿袖子蹭了蹭,当是宵夜了。靠在三面透风的桥墩,于真突然觉得很累,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隔日,于真当掉了身上唯一值钱的镯子,拿着仅有的一点积蓄走遍了附近的几条弄堂,想碰碰运气。
“顾太太,租房子的。”住户帮忙向楼上招呼了声,于真拎着箱子上楼寻去。
“是你要租房子啊。”正在给孩子洗澡的顾惠云抬头,微笑望向眼前的这个陌生女子。
“嗯,我看弄堂里有你贴的地址。”不知为何,于真觉得这个笑容甚是亲切,回应道。
顾惠云一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一边打量着于真,客气的说:“对不起,我们这没打算租给单身女客。”
话刚落音,孩子的一声喷嚏又让顾惠云忙了起来。
于真没接话,放下行李,走到墙边关上了透风的窗子。顾惠云听到声响抬头,略感意外的笑了笑,又低头继续给孩子擦起身子。
于真倒是没停着,走到澡盆前拉个小凳子坐下,帮着给孩子身上撩着温水。
“我自己来。”
“没事儿,搭把手。”
顾惠云不再拒绝,心生暖意的看着这个小自己许多的姑娘。对刚才自己拒绝租房的决绝略感歉意。但身在这乱世,要养活自己和两个孩子,房租,是她唯一过活的来源。找个靠得住的租户,是她对一家人的责任。
倒是于真,没再提租房的事,只是不说话,一心干活。这反倒让顾惠云有些疑问与好奇,便主动打开了话匣,一来二去,大致也了解了彼此。
顾惠云,本名姓林,原本也算出身大户人家,抗战时家毁于日本兵之手,全家只活她一人。幸得国民军军官顾长明相救,后被相中为妻,改随夫姓。育有一儿一女,生活也算美满。谁料内乱后丈夫去到前线,便再没有音信。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已近三年。
关于这些,顾惠云心里虽叹命运艰难,但也只有接受。最起码,为了两个孩子,再苦也要坚持。
顾惠云听得出,于真在讲自己时,故意轻描淡写了许多。事实上,除了关于自己爱的是女人外,于真将自己也是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了。于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如此坦白,但面对眼前这个人,她能感觉到这世界对她为数不多的善意,很暖。
过去的伤,想必没人会想再提吧,顾惠云以为。得知于真也是历经坎坷之人,顿时心生怜惜。犹豫再三,开口道:“那是这样。我三楼有一间阁楼平时堆放些杂物,基本也不去人,就是有些脏了...你要是不介意,可以在那里住一阵子。”
于真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等反应过来,只向顾惠云连连道谢。冬日的阳光映在眼里,格外明亮。
将行李拎到三楼,花了一下午时间收拾好屋子。于真坐在木板临时搭起的小床上,闻着楼下邻居们煮饭的饭香,心里止不住的喜悦。
终于,又有家了。
于真愿意相信,她还活着。
【相遇】
于真第一次见到顾惠云是1947年,初冬。
随共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节节败退,上海,也终于撕开歌舞升平的假繁荣。同乡姐妹刚带于真介绍的歌舞厅工作,也因战事的影响而停业告吹。
乱世中的希望,总是突然燃起又破灭。
于真以为自己已经习惯。
然而当她一路恍惚而归,看到家当被房东扔出屋门,还是掩饰不住眼角的疲惫。只是,她已不会像十四岁第一次离家时那样恐惧与落泪。
于真从小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从哪天开始呢。
是因发现自己面对隔壁的姐姐会面红耳赤开始,还是小小年纪便被爹卖给隔壁村子的老地主开始?
她不知道。
她只想逃。
她总是想着要找一个无人相识的地方重新开始。兴许,会在某处碰到一个人。
一个和她一样的,愿意彼此相爱的,女人。
于真年纪小,但做事是决绝的。
很快,漂泊成了于真生命中的主旋律。
一方面因为战乱,一方面,她的「不一样」始终遭人厌弃。她努力爱过的,都是最终弃她最远的。
她感到自己如同怪物一般,所过之处,无人并肩。
辗转几地,初来上海,她十九岁。
站在船来车往的黄浦江畔,于真看傻了眼。她第一次知道船竟然可以大到装下她们一整个村子的人,女人可以像画报上一样穿着旗袍精致梳妆。
繁华入眼,重生希望。
这一刻,于真觉得,这是自己可以留下来的地方。
一待,便是三年。
好在漂泊的几年已练就了自己,各种零工尚也做得起,维持生计倒也可以。闲暇之余,于真也学着本地人的样子穿起了旗袍,烫起了头发,本就年轻姣好的面容,越发出落得美丽精致。
生活,好像在朝着理想的样子靠近了。
虽然辛苦一点,但于真心生欢喜。
至于今天这样狼狈的日子,于真也不是没经历过。
初冬的夜已是很冷了。于真裹紧大衣,拾起散落箱外的衣物行李,在房东不堪的骂声中,面无表情的走进冬夜的冷风里。
饭馆做工的老板跑路,欠下两个月的工钱不知所踪,几乎已是身无分文。于真无处说理。路过桥下的烂苹果堆,这才想起自己已经一天没吃东西。拾起几个卖相尚好的,拿袖子蹭了蹭,当是宵夜了。靠在三面透风的桥墩,于真突然觉得很累,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隔日,于真当掉了身上唯一值钱的镯子,拿着仅有的一点积蓄走遍了附近的几条弄堂,想碰碰运气。
“顾太太,租房子的。”住户帮忙向楼上招呼了声,于真拎着箱子上楼寻去。
“是你要租房子啊。”正在给孩子洗澡的顾惠云抬头,微笑望向眼前的这个陌生女子。
“嗯,我看弄堂里有你贴的地址。”不知为何,于真觉得这个笑容甚是亲切,回应道。
顾惠云一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一边打量着于真,客气的说:“对不起,我们这没打算租给单身女客。”
话刚落音,孩子的一声喷嚏又让顾惠云忙了起来。
于真没接话,放下行李,走到墙边关上了透风的窗子。顾惠云听到声响抬头,略感意外的笑了笑,又低头继续给孩子擦起身子。
于真倒是没停着,走到澡盆前拉个小凳子坐下,帮着给孩子身上撩着温水。
“我自己来。”
“没事儿,搭把手。”
顾惠云不再拒绝,心生暖意的看着这个小自己许多的姑娘。对刚才自己拒绝租房的决绝略感歉意。但身在这乱世,要养活自己和两个孩子,房租,是她唯一过活的来源。找个靠得住的租户,是她对一家人的责任。
倒是于真,没再提租房的事,只是不说话,一心干活。这反倒让顾惠云有些疑问与好奇,便主动打开了话匣,一来二去,大致也了解了彼此。
顾惠云,本名姓林,原本也算出身大户人家,抗战时家毁于日本兵之手,全家只活她一人。幸得国民军军官顾长明相救,后被相中为妻,改随夫姓。育有一儿一女,生活也算美满。谁料内乱后丈夫去到前线,便再没有音信。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已近三年。
关于这些,顾惠云心里虽叹命运艰难,但也只有接受。最起码,为了两个孩子,再苦也要坚持。
顾惠云听得出,于真在讲自己时,故意轻描淡写了许多。事实上,除了关于自己爱的是女人外,于真将自己也是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了。于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如此坦白,但面对眼前这个人,她能感觉到这世界对她为数不多的善意,很暖。
过去的伤,想必没人会想再提吧,顾惠云以为。得知于真也是历经坎坷之人,顿时心生怜惜。犹豫再三,开口道:“那是这样。我三楼有一间阁楼平时堆放些杂物,基本也不去人,就是有些脏了...你要是不介意,可以在那里住一阵子。”
于真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等反应过来,只向顾惠云连连道谢。冬日的阳光映在眼里,格外明亮。
将行李拎到三楼,花了一下午时间收拾好屋子。于真坐在木板临时搭起的小床上,闻着楼下邻居们煮饭的饭香,心里止不住的喜悦。
终于,又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