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提出了一种完全违背我们常识的,对于物质的认识。但是这是目前能提出来的最可信的,符合双缝干涉试验结果的解释。但是,我们该相信这个解释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扭过头去不看的时候,这个粒子就变成了一锅“汤”?我的有办法在不“看”的情况下,“评估”它到底是不是“汤”么?观测这个动作真的有这么神奇么?它能影响物质世界?观测这个动作又怎么界定呢?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请往下看。
实验二
下面,就是一个更加的诡异的试验:量子擦除试验。如果你理解双缝干涉试验还有些吃力的话,回头再仔细看看,理清头绪,然后闭上眼睛,按摩一下太阳穴。继续。
其实这个试验就是更加聪明的双缝干涉试验。在这个试验中,我们使用的是光子,而非电子。注意,光子有着和电子一样的波粒二象性。之所以使用光子,是因为光子有个非常好的性质:偏振性。所以你可以想象这是带着3D眼镜的双缝干涉——试验双缝干涉3D版!
理解这个试验还有一个重要的预备知识:量子纠缠态。这里不详细解释了,总之你需要知道,处于纠缠态的一对粒子,只要测量了其中的一个,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也就是确定的,不需要测量我们也知道它的状态。就好比你只有2只袜子:红袜子和绿袜子。在观测之前,你每只脚上的袜子都处于“薛定谔猫”的混合状态,但是我观察了你的一只脚,这只脚的袜子状态就坍缩为单一的颜色:要么绿,要么红;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只脚的袜子颜色也混合状态也同时坍缩了,虽然我没有直接观察它。
试验中,光子的偏振性有四种:水平、垂直、顺时针、逆时针;

下面就是3D眼镜啦!四分之一波长片:

3D眼镜的功能如下图所示:垂直的通过红色片变成了顺时针,水平的通过红色片变成了逆时针;绿色功能相反。

现在,我们的光子发射枪要开始试验了。它通过一种叫做下转换(down-conversion)的方式,一次发射两枚处于纠缠态的光子:光子进入我的探测光子偏振性的探测仪,假如说叫做M1,光子B进入双缝干涉试验装备,最终落到挡板上,挡板后面有个偏振性探测仪,假如叫M2.



嘻嘻,不过是带上3D眼镜的双缝干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