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一段(标点符号是现代学者所加的):“‘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大意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在政治上有什么所长,孟子回答说知道“言”、善于养其“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说:难以说清楚,大致这种“气”是极其大、极其有力量;如果始终如一地养育它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世界;这种“气”需要“义”与“道”培育;如果没有“义”与“道”培育,这“气”就萎靡了。这种“气”是全面的“义”与“道”所形成的,不是偶然地用“义”与“道”表演施行一下所能够得到的。如果行为不能在心里与“义”与“道”相符合,这种“气”就萎靡了。显然,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儒家政治思想中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于搏斗技艺的太极拳是文不对题的。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里出现这句话,显然是拳谱作者借用提取了《孟子》这一章节中的“气……以直养而无害”,改变了“气”在《孟子》一书里的概念用以表达阐述太极拳的拳理。就是说,《孟子》这一章节原话中的“气”的概念与拳谱“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里的“气”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拳谱里的“气”不是指儒家主观政治思想中的社会精神力量,而是太极拳锻炼所追求的人体内物质性的包括“劲”的“气”这种力量,也就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显然,拳谱里所说的这种“气”与收载于《道藏》里的各种道家典籍所说的培育蕴藏于丹田、源于丹田、回归于丹田的“气”也是不同的概念。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里的一段话其实是对于“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很好的解释,那就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文中所谓的“全身松开”至“圆转自如”说的就是“曲蓄”。“若不用力而用意”至“久久练习”说的就是“直养而无害”。而“则得真正内劲”就是“有余”。就是说,太极拳锻炼“气”与“劲”达到“有余”就是锻炼得到了“极坚刚”的又是对外经常性表现为“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经常性是“柔软之于外”的“真正内劲”。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所要表达、阐述的就是:太极拳锻炼应该始终以使用传递性力量的方法使得身体始终处于十分小的体力消耗与松柔的状态中,以这样的方法使得太极拳内在的传递性的力量的使用中渐渐变成为强大的“真正内劲”。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里的一段话其实是对于“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很好的解释,那就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文中所谓的“全身松开”至“圆转自如”说的就是“曲蓄”。“若不用力而用意”至“久久练习”说的就是“直养而无害”。而“则得真正内劲”就是“有余”。就是说,太极拳锻炼“气”与“劲”达到“有余”就是锻炼得到了“极坚刚”的又是对外经常性表现为“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经常性是“柔软之于外”的“真正内劲”。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所要表达、阐述的就是:太极拳锻炼应该始终以使用传递性力量的方法使得身体始终处于十分小的体力消耗与松柔的状态中,以这样的方法使得太极拳内在的传递性的力量的使用中渐渐变成为强大的“真正内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