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记忆】
小 城 布 市
作者:栾武大帝
“从南京到北京富县(一种说法是小县)属栾城”这是流传在河北山西一带比较有名的俗语。这句俗语的起源相传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其起源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栾城出了巨富——城东聂家,其财产富可敌国由皇氏贵胄这些上层人士传出来的,一种说法是因为栾城几百年来形成的布市使之成为华北平原小经济中心,过往的商人流传开的。
栾城布市到底成型于何时,现在的地方志史学家、民俗研究者还在深入探索中,但据一份栾城县委在1948年11月份对全县纺织业发展大调查中记载,该县布市在光绪初年就很繁荣,甚至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布店商号就有十余家,这些商号创建时间都有几十年到一百几十年不等,其中的山西商人开设的“晋源号”布店已在该县屹立两百年之久。由此推算,栾城布市成型至少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初年。
河北栾城地处山地与平原接壤的地方,受自然环境因素,山地棉布奇缺,在正太铁路开通前,山西、晋中、晋西北、绥远等地的棉布主要靠栾城、元氏、获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正定等地这些产棉大县提供,尤其栾城更是产棉区的经济贸易中心。
华北是产棉大区,山地又奇缺棉布,有商业头脑的晋商便早早的盯上了这桩买卖。栾城有句俗语叫“穷织布,富扎花,没有能耐的纺棉花”。因为晋商在这里开设布店、花店,买卖土布,刺激了当地的经济,使栾城本地在纺织业异常繁荣,当时的栾城人几乎人人会纺线,户户会织布,加之栾城本地人对纺织技术的改良,使栾城土布在样式上、柔软度、耐磨性,耐久度上都远胜同行业其他县的纺织品上,独占鳌头几百年,迅速占领了市场,以至于元氏、赵县、正定等地只好带着自己的布来栾城上市交易,且交易时言必称“栾城布”才有人买,顺利卖出。
栾城土布分四个档次,上等好布每一锭必是宽一尺一寸五分,长四丈四尺,重二点五斤,多一两少一寸便不是好布。在布市交易上,也有一套完整的交易规则,假如谁家短了布或者以次充好,轻者被罚钱重者当街烧布。被罚钱的交易人,其钱会被用来买鞭炮,然后在布市或者沿街燃放,边放炮边有人拿着锣钵沿街敲打吆喝“谁谁谁家交易素布或花布短了布喽!”
在技艺上,土布又分三大类五小种,分别是素布(白布)、紫花布、斜纹布三大类,口袋布、绑腿布、铁机子布(现代布)、干机布、水线布五种。
干机布与水线布是本地布市的支柱产业,水线布纹理较疏、质地柔软适合做里子内衬,干机布质地细密、紧实、洁白、耐用适合做外褂外衬。由于土布的效益好,成本底,本地人往往都会在秋冬腊月在家纺布,特别是在技艺改进后(如用铁锭子纺线拉梭机织布)更是让本地人的经济收入得到一个更为可观的地步。
当时秋冬腊月家家户户农忙过后,会有漫长的空闲期,这时年岁尚幼或者老人们就会去纺棉成线,青壮年开始织布。刚开始是每家每户自己在家生产,但由于人手不足加之点煤油灯产的布发黑发黄且易潮易损其交易往往受挫,经济受损。
后来,他们以村为单位,在村子里挖几个大地窨子(地窖),开上天窗,几户或十几户集中在一起织布,这样即防寒又能相互之间竞争比较促生产。生产出的布再用硫磺熏制一边,既洁白美观又防潮耐用,经济效益直线上升,往往一冬天的纺织劳作可抵三年收入。
本地有个谜语,谜面是“一六三八”,谜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写的《栾城集》。因为农历每月逢一、六、三、八便是栾城的农村集市也可以说是栾城布市,逢一、逢六是大集,逢三、逢八是小集。布市也分大小之分,大集一般有全国各地商人来栾城交易土布,小集市一般都是本地布店或大户和周边县交易土布的时间。
栾城布市能够繁荣昌盛几百年,与本地良好的秩序和淳朴民风离不开。假如有人在这个集市上交易布时,一时情急丢了布或者没有交易到钱,等到下个集市只要一打问,丢得布或钱就能找回来。良好的信誉加上火爆的市场氛围使栾城土布享誉国内,大批布商纷纷涌入这座小城去淘金。在光绪年间有个姓武的晋商,栾城本地人都喊他“武大布”,每年的秋收之后,他都要从山西发一支一二百匹骆驼的大商队,驮着满满的银元,雇着镖来到栾城。到栾城后,住进客栈,把现钱存进本地钱号随用随取,就地开始收布,直到来年春末夏初,他才带着满满的货物离开,然后到外地去贩卖,赚个盆钵满贯,秋天继续带商队来栾城收布,周而复始。
根据1948年中共栾城县委对全县各村纺织业的走访调查,访问了全县几百名70岁以上的技术娴熟的织布老人。根据老人们回忆,栾城布市从他们记事起就很繁荣,大概在清朝光绪初达到峰值,每个大集市的交易额达到2-3万锭上等布,小集市也有9000到15000锭不等的交易额,劣等布交易更是不在统计范围内,这样的峰值一直保持到清末民国初,持续了四十多年。
后来,在民国初期栾城等地遭了灾,三年内颗粒无收,栾城布市也开始从鼎盛走向萧条。较大的布商开始将商号转移到获鹿去经营,慢慢地栾城布市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直到正太铁路贯通,洋布行的冲击,栾城的布市开始彻底走下神坛,变得凄凉起来。民国十三年(1925年),直奉军阀混战,彻底扰乱了当地经济,大战持续了很多年,到民国二十四年栾城本地的布店就只剩下“裕华布店”一家,土布成交量也只有不足六千锭,再后来,日本侵略者袭扰栾城后,禁止本地土布交易,土布市场到此也由兴盛转向了灰暗……
(未完待续)
备注:转载请注明原作者,谢谢!
小 城 布 市
作者:栾武大帝
“从南京到北京富县(一种说法是小县)属栾城”这是流传在河北山西一带比较有名的俗语。这句俗语的起源相传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其起源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栾城出了巨富——城东聂家,其财产富可敌国由皇氏贵胄这些上层人士传出来的,一种说法是因为栾城几百年来形成的布市使之成为华北平原小经济中心,过往的商人流传开的。
栾城布市到底成型于何时,现在的地方志史学家、民俗研究者还在深入探索中,但据一份栾城县委在1948年11月份对全县纺织业发展大调查中记载,该县布市在光绪初年就很繁荣,甚至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布店商号就有十余家,这些商号创建时间都有几十年到一百几十年不等,其中的山西商人开设的“晋源号”布店已在该县屹立两百年之久。由此推算,栾城布市成型至少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初年。
河北栾城地处山地与平原接壤的地方,受自然环境因素,山地棉布奇缺,在正太铁路开通前,山西、晋中、晋西北、绥远等地的棉布主要靠栾城、元氏、获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正定等地这些产棉大县提供,尤其栾城更是产棉区的经济贸易中心。
华北是产棉大区,山地又奇缺棉布,有商业头脑的晋商便早早的盯上了这桩买卖。栾城有句俗语叫“穷织布,富扎花,没有能耐的纺棉花”。因为晋商在这里开设布店、花店,买卖土布,刺激了当地的经济,使栾城本地在纺织业异常繁荣,当时的栾城人几乎人人会纺线,户户会织布,加之栾城本地人对纺织技术的改良,使栾城土布在样式上、柔软度、耐磨性,耐久度上都远胜同行业其他县的纺织品上,独占鳌头几百年,迅速占领了市场,以至于元氏、赵县、正定等地只好带着自己的布来栾城上市交易,且交易时言必称“栾城布”才有人买,顺利卖出。
栾城土布分四个档次,上等好布每一锭必是宽一尺一寸五分,长四丈四尺,重二点五斤,多一两少一寸便不是好布。在布市交易上,也有一套完整的交易规则,假如谁家短了布或者以次充好,轻者被罚钱重者当街烧布。被罚钱的交易人,其钱会被用来买鞭炮,然后在布市或者沿街燃放,边放炮边有人拿着锣钵沿街敲打吆喝“谁谁谁家交易素布或花布短了布喽!”
在技艺上,土布又分三大类五小种,分别是素布(白布)、紫花布、斜纹布三大类,口袋布、绑腿布、铁机子布(现代布)、干机布、水线布五种。
干机布与水线布是本地布市的支柱产业,水线布纹理较疏、质地柔软适合做里子内衬,干机布质地细密、紧实、洁白、耐用适合做外褂外衬。由于土布的效益好,成本底,本地人往往都会在秋冬腊月在家纺布,特别是在技艺改进后(如用铁锭子纺线拉梭机织布)更是让本地人的经济收入得到一个更为可观的地步。
当时秋冬腊月家家户户农忙过后,会有漫长的空闲期,这时年岁尚幼或者老人们就会去纺棉成线,青壮年开始织布。刚开始是每家每户自己在家生产,但由于人手不足加之点煤油灯产的布发黑发黄且易潮易损其交易往往受挫,经济受损。
后来,他们以村为单位,在村子里挖几个大地窨子(地窖),开上天窗,几户或十几户集中在一起织布,这样即防寒又能相互之间竞争比较促生产。生产出的布再用硫磺熏制一边,既洁白美观又防潮耐用,经济效益直线上升,往往一冬天的纺织劳作可抵三年收入。
本地有个谜语,谜面是“一六三八”,谜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写的《栾城集》。因为农历每月逢一、六、三、八便是栾城的农村集市也可以说是栾城布市,逢一、逢六是大集,逢三、逢八是小集。布市也分大小之分,大集一般有全国各地商人来栾城交易土布,小集市一般都是本地布店或大户和周边县交易土布的时间。
栾城布市能够繁荣昌盛几百年,与本地良好的秩序和淳朴民风离不开。假如有人在这个集市上交易布时,一时情急丢了布或者没有交易到钱,等到下个集市只要一打问,丢得布或钱就能找回来。良好的信誉加上火爆的市场氛围使栾城土布享誉国内,大批布商纷纷涌入这座小城去淘金。在光绪年间有个姓武的晋商,栾城本地人都喊他“武大布”,每年的秋收之后,他都要从山西发一支一二百匹骆驼的大商队,驮着满满的银元,雇着镖来到栾城。到栾城后,住进客栈,把现钱存进本地钱号随用随取,就地开始收布,直到来年春末夏初,他才带着满满的货物离开,然后到外地去贩卖,赚个盆钵满贯,秋天继续带商队来栾城收布,周而复始。
根据1948年中共栾城县委对全县各村纺织业的走访调查,访问了全县几百名70岁以上的技术娴熟的织布老人。根据老人们回忆,栾城布市从他们记事起就很繁荣,大概在清朝光绪初达到峰值,每个大集市的交易额达到2-3万锭上等布,小集市也有9000到15000锭不等的交易额,劣等布交易更是不在统计范围内,这样的峰值一直保持到清末民国初,持续了四十多年。
后来,在民国初期栾城等地遭了灾,三年内颗粒无收,栾城布市也开始从鼎盛走向萧条。较大的布商开始将商号转移到获鹿去经营,慢慢地栾城布市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直到正太铁路贯通,洋布行的冲击,栾城的布市开始彻底走下神坛,变得凄凉起来。民国十三年(1925年),直奉军阀混战,彻底扰乱了当地经济,大战持续了很多年,到民国二十四年栾城本地的布店就只剩下“裕华布店”一家,土布成交量也只有不足六千锭,再后来,日本侵略者袭扰栾城后,禁止本地土布交易,土布市场到此也由兴盛转向了灰暗……
(未完待续)
备注:转载请注明原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