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夔(公元188前——220后)原为汉末的乐官。他"邃于声律,聪明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曹操任他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魏志》中说:"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长期战乱后散佚了的传统音乐,经过杜夔的努力,有不少恢复。在琴曲方面,他"妙于《广陵散》",嵇康所擅长的这首名曲,就是从他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的(《琴史》、刘籍《琴议》)。
蔡琰(公元177——?)字文姬,她是著名琴家蔡邕的女儿。汉末军阀混战中,她被乱兵所掳,后辗转流入南匈奴,居留十二年之久,做了匈奴人的妻子,生了两个孩子。建安十二年,曹操因为和蔡邕的友谊,把蔡琰赎了回来,再嫁给董祀。蔡琰从小受父亲的教育,因而"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后汉书•董祀妻传》。她有很好的记忆力,其父蔡邕的著作在战乱中散佚,曹操曾命她追录出来,其中有可能包括一部分音乐著作。她在《悲愤诗》中,表现流亡南匈奴时的思乡之情,和返乡时离别两个孩子的骨肉之情,真切感人,对后世颇有影响。唐代的《大胡笳》、《小胡笳》和南宋以来的《胡笳十八拍》就是以此为题材的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