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7,174贴子:1,349,716
  • 14回复贴,共1

常州与吴歌、锡剧,以及近代音乐的渊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常州这样一座给人以工业化感觉的城市,甚至很多常州人自己都认为,常州缺少文化内涵,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最近比较关注常州的民间小调,不深入了解,真的是不知其中的深浅。


1楼2018-04-10 10:50回复
    凤阳花鼓想必大家都知道,虽然很早以前就知道,凤阳花鼓并不是凤阳人唱的,而是被朱元璋硬迁到凤阳的江南人唱的,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里的江南人主要就是常州人。当初朱元璋本来准备定都凤阳,硬迁十四万江南人(主要是常州及下辖的几个县)的人去筑城。后来还是定都南京,这部分人没能回来,只能定居在凤阳,农闲时思念远在江南的故乡,于是三五结群,沿路乞讨卖唱回江南,农忙时再沿路卖唱乞讨去凤阳,这就是凤阳花鼓的发源,也是那十四万常州人的辛酸史。
    常州唱春,这又是中国曲艺的一朵奇葩,想必农村的,年纪少长的常州人都还有映像。逢年过节有艺人拿竹板,小锣及财神画像会到门口来唱春,揭下去年的旧财神像,换张新的财神像。唱春的伟大意义在于,江南很多后来流传向全国的民歌,都起源于常州唱春,像:“孟姜女调(春调)”、“哭七七调”、“梳妆台调”、“手扶栏杆调”、“紫竹调”、“码头调”、“鲜花调”、“无锡景调”、“五更调”、“小板艄调”、“六花六节调”、“闹五更调”、“银纽丝调”、“满江红调”、“湘江浪调”、“九连环调”、“四方调”、“吴江调”、“八段锦调”、“麻城调”、“泗州调”等。哭七七调演变成后来的四季歌,紫竹调风靡江南各地,鲜花调就是后来的茉莉花
    常州滩簧,说常州滩簧是众滩簧的始祖,各地瘫痪是从常州流传出去的也不为过。因为常州早在乾隆中期就出现滩簧了,这在当时的常州籍诗人赵翼的笔记中都可以找到,无锡滩簧出现在道光年间,苏滩,申滩,湖滩也都基本出现在道光年后,而且都是在常州滩簧流传过去,稍加改变形成的。滩簧的伟大之处,就是产生了后来的江南的各种剧种,常州滩簧跟无锡滩簧合流,形成了常锡剧,苏州滩簧形成了苏剧,上海瘫痪形成了沪剧。小时候放暑假在外婆家,晚上最高兴的就是去看滩簧,大人看滩簧,我就喜欢躲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周围还有很多卖小吃,卖零食的,外婆为了安安稳稳的看滩簧,总是各种零食买好贿赂好我,叫我跟她们村上的小孩子自己去玩,现在想想,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2楼2018-04-10 10:52
    回复
      2025-07-14 11:54:15
      广告
      有一段不知道为什么发不上来,老是提醒有不适当内容


      3楼2018-04-10 10:54
      回复


        4楼2018-04-10 10:55
        回复
          唱春调  唱春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是一种民间曲调。一人拉胡琴,一女孩唱,除茶楼酒肆卖唱外,亦有在街头巷尾,夏令纳凉时演唱,也叫孟姜女调、四季调。常为十二迭,每月一迭,也可按四季分为四迭。每迭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 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所唱有《孟姜女十二月花名》、《梁祝十二月花名》、《赵五娘四季调》等。
            常州唱春,汲取了常州山歌和小调之精华,其曲调旧称“常州调”,俗称“春调”,是在常州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文艺活动之一。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至清代,与常州道情、滩簧等民间艺术一起风行于世,尤其在江、浙、沪“吴语地区”相当流行。
            唱春,顾名思义,即在贺新春时进行的演唱,旧时一般发生在春节农闲时,唱春艺人为了索取赏钱,唱词多是吉利话,每到一村,总是挨门换户地唱过去,唱到人家酬以赏钱,便另换人家。常州唱春,起先有二人演唱(双档),后多为一人演唱(单档),身背搭裢(称乾坤袋、龙袋),一手持春锣(二斤重,寓意南北二京),一手持绘有龙凤图案的敲板(或无图案的素色板,板长13寸,寓意13省),从乡村到城镇,串街走村、挨户演唱,就眼前事物随时编唱,真所谓“出口成章,锣鼓伴唱”,同时也能以七言四句为一迭演唱历史人物故事。
            常州唱春与民间故事相结合,以传说故事为内容,特别是当它与孟姜女故事相结合以后,使唱春以孟姜女故事为内容连带着它哀婉动人的曲调传遍了江南,也流传于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唱春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亦被人称为《孟姜女调》),至少已经成了十六个剧种、二十个曲种、十四个歌舞乐种的基本唱腔与主要曲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1984年5月开始向全国公开征集《孟姜女资料》,属于“唱春”类腔调的竟占全部的72.28%,在中国民间文艺史上,乃至世界民间文艺史上,都是罕见的。
            唱春,是流传在常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旧时新春期间,便有唱春艺人走村串巷,挨家挨户地上门唱春。他们一手提黄铜春锣,一手持红木春板,蹁着阔步,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声调清朗,挨门挨户地唱过去。有时也有两人搭档,轻锣小鼓合唱。他们站在人家门口,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所唱都是吉利和颂扬的话语,直唱到主家开颜,酬以糕团和零钱为止,另换人家。
            唱春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也称“常州调”。它以十二月花名调为代表,在节奏上更加欢快和热烈,给人以一种喜庆的气氛。早在光绪年间,上海百代公司就为唱春调灌过唱片。1925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明确指出:“唱春调,我们知是江苏常州的出产。”
            在常州民间,关于唱春的起源,有这样一种传说:明武宗时,一次他带领几名亲随乔装改扮,外出暗察民情,至一山区,不幸遇上盗贼,银钱被劫,失去盘缠,被困路上,回不得京城。这时,随行大臣中有一位冯阁老,自告奋勇,手提小锣,沿途卖唱,来解决皇上一行人的生活经费。这便是民间传下来的冯阁老唱官春的故事。常州地方民间歌谣也有“冯阁老纳帖送官春,常州唱到紫禁城,一直唱到午朝门”的说法。


          5楼2018-04-10 10:57
          回复
            常州的音乐文化是如此的辉煌,而且更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发源地。
            我最近看了一些书,也从我的祖辈那里了解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爱国的常州籍大学生、中学生和商人们自发组织了一个“西风音乐会”,冒着被汪伪政府拘役的危险,在常州各大剧院做爱国演出,支持重庆国民政府抗击日寇。“西风音乐会”的壮举让我甚为感动,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曾在40年代风靡常州的“西风音乐会”。该会完全是一个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一个民间组织,但后来这个音乐会的演出水平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由此看来常州人的音乐底蕴还是非常强的,这和常州人文荟萃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分不开的。
            1943年,在沦陷时期,一些常州籍的爱国学生受到刘天华、卫仲乐等前辈的熏陶,爱上了民乐,同时在当时政治环境之下激发出的爱国热情,便组织了一个业余的音乐社团——西风音乐会。为什么叫“西风音乐会”?当时,沦陷区的人民期盼着重庆国民政府早日打败日寇,希望西部胜利之风能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将侵略者赶走,所以学生们便用“西风”来命名这个音乐会。参加西风音乐会的有谢忱、卜鳌海、杨九如、谈祥云、沈震宇、万洪政、刘杏春、张象喧、张宇、徐毓同等10多人,谢忱(谢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勾吴史新考》作者、历史学家)为会长。
            “西风音乐会”刚开始完全是凭借爱国热情的业余组织,会址设于双桂坊民众教育馆,青年学生们请卫仲乐、金祖礼、刘天华等音乐大师来常州举办演奏会,并教授音乐会学生以音乐技能(我深感疑惑的是,当时的一帮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面子,居然能请得动音乐大腕亲自教授业余爱好者?光是爱国可能不够吧,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大腕比现在的大腕要高尚得多和有素质得多。)后来多才多艺的常州著名中医、画家屠济宽也加入音乐会,教授会员二胡和萧笛的演奏技法,并担任该会名誉会长。
            “西风音乐会”会员内部相当自律,规定的练习时间很少有人缺席和迟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会员的水平达到了演出级的水平,会员增至70多人,并遍布常州各大高级中学。并多次在民间各大剧院进行演出,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演奏有:《胜利进行曲》、《快乐铜匠》、《爱国进行曲》、《民族自由》、《天堂与地狱》、《罗漫娜圆舞曲》、《海燕》等爱国曲目。
            1945年秋抗战胜利,“西风音乐会”从地下走向殿堂,迎来了她最灿烂的时期。1945年10月,常州各剧团界为庆祝胜利联合演出了古装历史名剧《还我河山》。“西风音乐会”为该剧担任配乐,开始了常州话剧有乐队配乐的新篇章。该剧有主题歌《满江红》,以及插曲《北伐》、《浮生若梦》、《帘外月》等,同时“西风音乐会”还以《将军令》为主旋律,配以其他乐曲小段作为话剧的背景配乐,小试锋芒,竟然轰动整个常州城。《还我河山》有江上青编剧,戴衍万导演,黄肃秋扮演岳飞,张剑萍扮演岳云等,在常州大剧院演出。
            1946年2月开始,“西风音乐会”剧艺组主持演出了由清代文学名著《浮生六记》改编的话剧。该剧由费穆根据沈三白同名原著改编,常州籍著名导演杨小仲执导(杨小仲执导了中国第一部戏曲故事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3年获百花奖,受到周总理接见;执导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女主角陈芸由当时著名影星司马丹扮演。其他演职员,包括音乐、舞台、灯光、美工、剧务基本由“西风音乐会”成员和社会各界名流担当,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创举。一群由常州的爱国大学生、中学生组成的音乐社团,组织了国家级的艺术大师,主持演出了著名话剧《浮生六记》,在常州大剧院连演了3天6场,场场爆满,极为成功,轰动了整个戏剧界,实则为一大奇迹。“西风音乐会”的《浮生六记》在中国话剧界,到现在为止还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奇迹。(这使我想起了电影《色戒》里爱国学生演“中国不能亡”的轰动香港的话剧场景)
            抗战胜利后的几年,国民政府在大庙弄中山纪念堂设立了广播电台,“西风音乐会”经常为常州人民演播音乐节目,同时音乐会也经常举办“胜利音乐会”,演出国乐、歌咏等。“西风音乐会”存在了4、5年之后,主体为中学生的会员们面临毕业、入学、工作、革命等不同方向,有考入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北京大学等,也有参加了革命的,也有经商实业报国的,也有救病治人成为著名医生的,音乐会也就此解散。“西风音乐会”的常州青年们坚持钻研、坚持爱国音乐演出,开创常州戏剧的新篇章,在常州音乐史上洒下了小小的也是灿***墨。
            “西风音乐会”完全是业余的青年们的热情,但也离不开常州这块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文化热土。业余选手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来看看专业的常州籍的音乐大师是怎样引领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的。
            一代流行歌曲之王常州人陈蝶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从过去到现在,他写的歌被周旋、邓丽君、林忆莲、张惠妹等几代歌后传唱;陈蝶衣之子陈燮阳,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最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常州人周旋,可能是中国歌后的鼻祖吧;常州人瞿维创作了《白毛女》;常州人孟波、刘如曾等创作了《梁祝》、《智取威虎山》;常州人吴祖强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最具权威性的音乐家……
            我为常州的音乐感到骄傲,我看常州是用心去看,然后我用文笔来描绘这个美丽的常州。


            6楼2018-04-10 10:59
            回复
              常州籍的音乐大师:
              赵元任(1892~1982),著名作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等。历史学家赵翼的第六代嫡孙,获得过物理学、哲学、文学、法学、人文博士学位。曾创作过歌曲、大型歌曲、钢琴曲等100多首,其中有许多经久不衰的精典作品。如:创作于1927年由徐志摩作词的《海韵》。
              吴伯超(1903~1949),中国音乐教育创始人、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赴比利时留学,先后在布鲁塞尔南夏罗瓦的音乐院和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与指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创办学校音乐教学的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人。
              陈蝶衣(1908~2007),中国流行歌曲奠基人、流行歌曲之王、香港音乐成就最高荣誉“金针奖”首届得主。曾创作过《凤凰于飞》、《情人的眼泪》、《春风她吻上我的脸》、《南屏晚钟》等30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词,人们尊称他“三千首”。周璇、邓丽君、张惠妹、林忆莲等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一代又一代歌星都演唱过他的歌。其子为中国最著名指挥家陈燮阳。
              张肖虎(1914~1997),出生于书香门第、绘画世家,同时也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张肖虎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主要作品有舞剧《宝莲灯》、交响诗《苏武》、歌剧《木兰从军》、歌舞剧《海盗船》、《浔阳曲》、《刘胡兰》、《长恨歌》等。作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张肖虎结合教学实践写出了大量的论著,主要有《乐学基础》、《音乐结构与曲式作品分析》、《音乐教育学论稿》等。


              7楼2018-04-10 11:00
              回复
                孟波(1916~),著名作曲家,创作了《牺牲已到了最后关头》进行曲;1958年,孟波策划和调度了那首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国际声誉的经典交响乐名曲《梁祝》的创作。著名芭蕾舞剧《白毛女》中那首广为流传的《大红枣儿甜又香》是由孟波和他的夫人——著名作曲家严金萱合作创作的。
                瞿维(1917~2002),原名瞿世雄,著名作曲家。1945年和马可、张鲁等合作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还创作有钢琴曲《花鼓》、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石油颂》等作品,曾为《白毛女》、《革命家庭》、《燕归来》等优秀影片写过音乐。出版有《瞿维文选》、《瞿维钢琴曲集》等著作。他的夫人寄明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曾创作过著名的中国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刘如曾(1918~1999),著名作曲家。1937年作词作曲创作了第一首歌曲《我们的行列》;为雪声剧团的越剧《月光曲》谱写伴奏音乐和创作主题歌;1953年,刘如曾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片《梁祝》的音乐创作,翌年该片在第八届国际电影节获音乐片奖。刘如曾还是京剧《智取威虎山》作曲者。
                周璇(1920~1957),原名苏璞,著名歌唱家。“金嗓子”的美誉几乎代替了她的名字。20世纪30年代她成为中国最红的歌影两牺明星。《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流传至今,成为了不朽的经典名曲。作为一代歌后和著名影星,周璇在她近二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共拍摄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


                8楼2018-04-10 11:00
                回复
                  2025-07-14 11:48:15
                  广告
                  周文中(1923~),海外著名作曲家,在当今海外华人中,他与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并称为“艺术三宝”。1954年他创作了取材于唐代诗人孟浩然五言诗《春晓》的管弦乐曲《花落知多少》,由著名指挥家史托科夫斯基指挥演出而闻名于世。他还创作了管弦乐《风景》、《花月正春风》、《渔歌》、钢琴协奏曲《阳光三叠》,长笛与钢琴《草书》,室内乐协奏曲《变》等。介于他在现代作曲方面所取得的众多杰出成就,198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终身院士。
                  吴祖强(1927~),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最具权威性的音乐家。1993年由其主创的两部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的音乐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精典作品。其它重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变奏曲》、管弦乐《在祖国大地上》、琵瑟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声乐、电影音乐、乐器小品和广播、话剧音乐,他编写的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
                  陈燮阳(1939~),陈蝶衣之子、中国最著名的指挥家。中国音乐指挥史上陈燮阳有着太多辉煌的第一。他曾首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中央民族乐团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第一个走进金色大厅的中国指挥家,被世人称为“金色旋风”而载入史册。他曾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和敲击乐团录制谭盾的《卧虎藏龙》配乐得了奥斯卡奖。他还是2001年世界三高紫城音乐会上第一个参与其事的中国指挥家。近年来,我国举办的许多重大音乐会,陈燮阳都担任指挥。


                  9楼2018-04-10 11:00
                  回复
                    常州人周璇把贺绿汀的《四季歌》唱的家喻户晓,可常州人可知道<四季歌》并不是贺绿汀写的,是根据常州地方小调《哭七七》改编的。常州的农村地区至今还有亲人逝世,请专人《哭七七》的习俗。


                    10楼2018-04-10 11:05
                    回复
                      紫竹调,这首最早起源于常州的吴歌,墙内不香墙外香,上海人把她传唱向世界,常州人却不知道,这首小调来自于常州。紫竹调在上世纪一共采集到三个版本的调调,分别是苏州,常州,苏北,苏北的明显是从江南传过去的,苏州的是唱给宝宝听的,常州的是唱做豆腐的。只要稍懂吴哥的人,都知道,吴歌是吴人劳作时唱的,所以,常州版的应该才是正源。


                      11楼2018-04-10 11:06
                      回复
                        城市还是小了。上次一个南京吧友说无锡就是小地方。现在深以为然,不过得加深一步,除了一线都是小地方。地方小,就养活不了文娱届。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4-10 12:36
                        回复
                          以往不像现在这样资源集中,我们江南各地倒是都有璀璨的历史。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8-04-10 1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