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懿宗咸通年间,有位悟达国师,亦就是知玄和尚。在他未显达被封为国师以前,就是年少参访丛林的际遇里,有一次,到了长安京都的地方,挂搭在某一不知名的寺里,不期而遇到一位僧人,也正好住在该寺。那位僧人是一位病僧,他生的病叫迦摩罗的恶病,通身生疮,而且发出冲鼻难闻的秽气,自然谁都厌恶和他来往,但是知玄和尚和他住在隔壁,却怜愍他的病苦,常常照顾他,连一点点讨厌或躲避的颜色都没有。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大家不得不分开,临别的时侯,那位僧人因为感激知玄的德风道义,就对他说:「我要走了!可是你以后一定会有难临身,如果到了那时,你不妨到西蜀(即今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设法来解救你的灾难。请您记住,山上有两棵大松树连在一起,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标志。」说完就离去了!
以后,知玄和尚因为德行高深,为当时的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为悟达国师,住持安国寺,德名益彰,谁都知道安国寺住着这么一位高僧。何况唐懿宗还亲自移樽就教。适巧,有南方国家进贡沉香木宝座,唐懿宗自己舍不得用,就赐给悟达国师,国师欣然接受,而且还很高兴很满意地使用它。不料从这时侯开始,在他的膝盖上生出一个人面疮来,有眉毛有眼睛有口有齿,样样齐全,与人面一模一样。每天饮食喂他,都能像人那样开口啖食,自然痛苦难当。于是召请了各地的名医,但都束手无策。
就在这个时侯,悟达国师突然记起,过去同住一起的那位病僧,临别所说的话果然应验,于是忍痛前往西蜀入山去寻找。有一天,来到西蜀,天色将暗,傍晚就要到来,山路既崎曲又难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正在彷徨不知所措时,忽然看到了两棵并立的松树,直入云宵,心中大喜,知道昔日相约之事并非虚假,迅即趋前走去,但见高楼广殿,金碧辉煌,那位僧人已站立在门前等着悟达国师的到来,两人久别重逢,相谈甚欢,那僧人很诚恳地留他住下,国师便把他所患的怪病及痛苦一五一十地相告知,那位僧人对他说:「不要紧,我这儿山岩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亮后,去洗一下就会好的。」
等到第二天清晨,那位僧人派了一位童子来带路,引领了国师到山岩下清泉处,国师刚要用手捧起泉水,准备来洗人面疮时,不料人面疮竟然出声大喊:「慢点洗啊!国师您知识广博见解深远,可说是精通古今学问的人,但不知曾否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传记呢?」
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
人面疮就带着讥讽的口气说:「您既然读过了,为何不知道袁盎杀晁错的事!」
此事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袁盎是汉楚人,文帝时为郎中,淮南王很骄慢,袁盎奏请皇帝削去他的封地,皇帝未允诺。在同朝为官的晁错,其为人耿直不阿,学申商刑名的法学,文帝时,为太子掌故,奉命受尚书于伏生,后升迁为太子家令,当时被称为智囊人物。袁盎一向不喜欢晁错,两人不同坐、不交谈,到了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专掌理官吏贪渎案件。正巧,袁盎接受吴王的财物一案,被起诉而废为平民,两人冤仇又加深一层。
后来,晁错也提议削减诸侯封地,因而引起吴、楚等七国造反。他们就以讨伐晁错为借口,景帝无对策,只好速召袁盎回朝共议,袁盎此时借机建议斩晁错来向吴、楚七国谢罪,乱就可平定。景帝真的听从这个建议,晁错也因而被腰斩于东市,其冤恨之深,可以想像而知的。
人面疮继续说:「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错就是我。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怎耐您十世以来,都是身为高僧,戒律十分精严,自然冥冥之中有戒神在旁守护,我虽想要报复,却无法靠近您的身边。一直等到现在,由于您接受皇帝的无上的恩宠,待遇过分丰厚,已经到了奢侈挥霍的地步,动了沽名钓誉的心念,无形中阴德已经亏损,由于这个缘故,我才能接近您、伤害您。现在,因蒙受出世圣人迦诺迦尊者出面来调解,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那么我们之间的夙冤,也就到此一笔勾消,从今以后,我不再和您为难作对了!」
悟达国师听说后,非常震惊恐慌,已经吓得魂不附体,连忙掬起泉水洗去人面疮,忽然感觉一阵刺痛入心骨,已晕绝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好久才苏醒过来,急忙察看左膝,人面疮已不知去向了!由此遂明白圣贤浑迹世间,不是凡情所可以测度的。国师想再瞻视礼敬,然而回顾金碧辉煌的崇楼宝殿,已杳然无踪影,那能看得到呢!于是就在山岩下,建一草茅庵,撰写这部『慈悲三昧水忏』,终老此处自修,不再出山,后世人即在此处,修建成一个大寺院。
◎附注:
「迦诺迦尊者」又作「羯诺牟尼」,佛名,旧称「拘那含牟尼」,译作金寂,金仙人。贤劫中之第二尊佛,过去七佛中的第五尊。
人的念力、愿力、恨意都是同等的强有力,常听到由于某种嗔恨、嫉妒而自杀者,就是已经数年,其恨意仍然凝聚不散,甚至在当年自杀的地方,故意作弄他人。这些种种因缘果报,若不依佛菩萨的教导,努力修行,实难解脱其系缚,最后这个世间变成因果循环的还债舞台,一出一出戏重复的演出,了无止期,多可怕的事啊!奉劝大家现在就念佛或持咒,诵经及持斋,今生今世就务必跳出这个是非地,往生净土了生死。
——敬摘自刘发泉先生《但尽凡心》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大家不得不分开,临别的时侯,那位僧人因为感激知玄的德风道义,就对他说:「我要走了!可是你以后一定会有难临身,如果到了那时,你不妨到西蜀(即今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设法来解救你的灾难。请您记住,山上有两棵大松树连在一起,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标志。」说完就离去了!
以后,知玄和尚因为德行高深,为当时的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为悟达国师,住持安国寺,德名益彰,谁都知道安国寺住着这么一位高僧。何况唐懿宗还亲自移樽就教。适巧,有南方国家进贡沉香木宝座,唐懿宗自己舍不得用,就赐给悟达国师,国师欣然接受,而且还很高兴很满意地使用它。不料从这时侯开始,在他的膝盖上生出一个人面疮来,有眉毛有眼睛有口有齿,样样齐全,与人面一模一样。每天饮食喂他,都能像人那样开口啖食,自然痛苦难当。于是召请了各地的名医,但都束手无策。
就在这个时侯,悟达国师突然记起,过去同住一起的那位病僧,临别所说的话果然应验,于是忍痛前往西蜀入山去寻找。有一天,来到西蜀,天色将暗,傍晚就要到来,山路既崎曲又难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正在彷徨不知所措时,忽然看到了两棵并立的松树,直入云宵,心中大喜,知道昔日相约之事并非虚假,迅即趋前走去,但见高楼广殿,金碧辉煌,那位僧人已站立在门前等着悟达国师的到来,两人久别重逢,相谈甚欢,那僧人很诚恳地留他住下,国师便把他所患的怪病及痛苦一五一十地相告知,那位僧人对他说:「不要紧,我这儿山岩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亮后,去洗一下就会好的。」
等到第二天清晨,那位僧人派了一位童子来带路,引领了国师到山岩下清泉处,国师刚要用手捧起泉水,准备来洗人面疮时,不料人面疮竟然出声大喊:「慢点洗啊!国师您知识广博见解深远,可说是精通古今学问的人,但不知曾否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传记呢?」
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
人面疮就带着讥讽的口气说:「您既然读过了,为何不知道袁盎杀晁错的事!」
此事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袁盎是汉楚人,文帝时为郎中,淮南王很骄慢,袁盎奏请皇帝削去他的封地,皇帝未允诺。在同朝为官的晁错,其为人耿直不阿,学申商刑名的法学,文帝时,为太子掌故,奉命受尚书于伏生,后升迁为太子家令,当时被称为智囊人物。袁盎一向不喜欢晁错,两人不同坐、不交谈,到了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专掌理官吏贪渎案件。正巧,袁盎接受吴王的财物一案,被起诉而废为平民,两人冤仇又加深一层。
后来,晁错也提议削减诸侯封地,因而引起吴、楚等七国造反。他们就以讨伐晁错为借口,景帝无对策,只好速召袁盎回朝共议,袁盎此时借机建议斩晁错来向吴、楚七国谢罪,乱就可平定。景帝真的听从这个建议,晁错也因而被腰斩于东市,其冤恨之深,可以想像而知的。
人面疮继续说:「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错就是我。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怎耐您十世以来,都是身为高僧,戒律十分精严,自然冥冥之中有戒神在旁守护,我虽想要报复,却无法靠近您的身边。一直等到现在,由于您接受皇帝的无上的恩宠,待遇过分丰厚,已经到了奢侈挥霍的地步,动了沽名钓誉的心念,无形中阴德已经亏损,由于这个缘故,我才能接近您、伤害您。现在,因蒙受出世圣人迦诺迦尊者出面来调解,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那么我们之间的夙冤,也就到此一笔勾消,从今以后,我不再和您为难作对了!」
悟达国师听说后,非常震惊恐慌,已经吓得魂不附体,连忙掬起泉水洗去人面疮,忽然感觉一阵刺痛入心骨,已晕绝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好久才苏醒过来,急忙察看左膝,人面疮已不知去向了!由此遂明白圣贤浑迹世间,不是凡情所可以测度的。国师想再瞻视礼敬,然而回顾金碧辉煌的崇楼宝殿,已杳然无踪影,那能看得到呢!于是就在山岩下,建一草茅庵,撰写这部『慈悲三昧水忏』,终老此处自修,不再出山,后世人即在此处,修建成一个大寺院。
◎附注:
「迦诺迦尊者」又作「羯诺牟尼」,佛名,旧称「拘那含牟尼」,译作金寂,金仙人。贤劫中之第二尊佛,过去七佛中的第五尊。
人的念力、愿力、恨意都是同等的强有力,常听到由于某种嗔恨、嫉妒而自杀者,就是已经数年,其恨意仍然凝聚不散,甚至在当年自杀的地方,故意作弄他人。这些种种因缘果报,若不依佛菩萨的教导,努力修行,实难解脱其系缚,最后这个世间变成因果循环的还债舞台,一出一出戏重复的演出,了无止期,多可怕的事啊!奉劝大家现在就念佛或持咒,诵经及持斋,今生今世就务必跳出这个是非地,往生净土了生死。
——敬摘自刘发泉先生《但尽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