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步兵类檐帽及野战帽
一、无檐野战帽
帝德步兵在装配头盔的同时也配发一顶无帽檐、圆形、平顶的帽子。普鲁士陆军最早于1808年开始使用一种没有帽檐,形状比较松散的圆形野战用帽,后称为“野战帽”(Feldmütze/Krätzchen),此类帽子设有一个折叠式的翻边便于在恶劣天气下保护颈部和脸部,帽身较高。此后野战帽在多个年份经过多次修改(1814年小改-1842年加入普鲁士黑白黑帽徽-1867年外形基本敲定),有兴趣可自行了解,笔者就不做赘述。

上图:此图中可见十九世纪初期普鲁士军队中最早的野战帽和军官檐帽的样子
本文主要介绍的野战帽是随1907年原野灰色军服一同引入的新野战帽,它的外形与1867年及后的版本基本一致,除了颜色由之前的彩色变为原野灰色以外,没有什么变化。野战帽是一种圆形、平顶的无檐帽子,前部安装有一上一下两个帽章(上为帝国三色帽章,下为邦国帽章),除却帽子主要部分的原野灰隐蔽着色以外(猎兵和步枪兵为灰绿色),新版野战帽的滚边和帽墙仍然是彩色的;步兵帽墙全部为罂粟红色,骑兵、炮兵和其他兵种等等有特定颜色,步兵除外的兵种会日后另行介绍。无帽檐的野战帽相貌奇丑无比,堪称是帝德时期军队各种军服装具里面最丑的东西;因此野战帽在当时军队中并不受欢迎。一战时期野战帽被大量佩戴,士兵使用极为频繁,大部分都弄很脏和损毁,留到当今的好品相当稀少。无檐野战帽也装备给士官,不过士官有私自订制檐帽的特权,所以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在很多照片史料中看到佩戴檐帽的士官;士兵在1915年时也得到了私定檐帽的权利。战争进行中发现野战帽有颜色的帽墙非常容易暴露军人的位置,影响隐蔽性,因此在1915年春天引入了灰色的隐蔽布条,命令是要求所有前线军人佩戴。但是随着战争进行物资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影响了隐蔽布条的生产,因为原料不足布条只得停产,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成了去掉野战帽的彩色帽墙和滚边,随之产生的新版野战帽就是1917年七月引入的“通用野战帽”,帽子整体都是原野灰色,除安装在前面带有色彩的圆形帽章(猎兵和步枪兵的通用野战帽依然保留了灰绿色)。巴伐利亚陆军按照规定使用原野灰色制造了这一版本的无檐野战帽,全帽身颜色统一;而普鲁士制式(以及其他邦国)的M1917式野战帽则采用了偏深绿一点的毛料制作帽墙和滚边,其他部分则为豆绿色或原野灰色制作,在单一的颜色中创造出简单的色彩变化,相比于巴伐利亚的款式要美观一些。
通用野战帽的引入意味着帝德陆军彻底抛弃了从野战帽不同颜色识别士兵的传统。

上图:佩戴无檐野战帽的帝德陆军士兵

上图:一顶M1907式无檐野战帽上佩戴的隐蔽布条
原野灰色无檐野战帽版本简要介绍👇
M1907式无檐野战帽:帽墙和滚边为彩色,其他部分为原野灰色;无帽檐、外形呈圆柱形、平顶。
M1917式通用无檐野战帽:帽墙和滚边改为原野灰色与其他部分相同;无帽檐、外形呈圆柱形、平顶。

上图:M1907式:例一为带骷髅头饰的第92(不伦瑞克)步兵团士兵无檐野战帽;例二为炮兵

上图:M1917式:此例为带雪绒花饰的山地兵通用无檐野战帽
二、军官檐帽
帝德陆军军官在装配头盔的同时也配发一顶檐帽,原野灰色军服改革也给军官带来一款新式的野战用檐帽(Schirmmütze/也可称Feldmütze),与之前的样式有所不同。这类檐帽与士兵的完全不一样,辨识度也很高。军官的原野灰色军服于1910年引入,檐帽也在同一时期引入;军官檐帽具有一个圆平顶,帽冠高于帽尾,彩色的帽墙,同时配有一根由两颗黑色纽扣固定在两侧的黑色皮帽带,军官檐帽的制作布料的质量比士兵的要高。相似类型的檐帽此前只在帝国海军中配用。高级士官(或各类把条例当废纸的土豪士兵)也可佩戴军官檐帽。
自从1915年新军服条例引入后,军官檐帽随之诞生了一个新版本:没有帽带、帽檐是橄榄绿色的M1915式檐帽(M1915式檐帽是作为1915年和平时期军服的一部分,将包含于日后专门讲解和平时期军服的篇目中介绍)。此前文章提到过,巴伐利亚引入的时间比普鲁士和其他邦国晚了一年,所以相似的檐帽在1916年引入称为巴伐利亚的M1916式。此时军官檐帽的制作材料也被限定为和士兵一致的布料;之前有所泛滥的各种变种此时也收到了限制。与以上提到的士兵野战帽的隐蔽布条相同,军官在前线时也需要佩戴它们(有些隐蔽布条则永久固定于军官檐帽上)。1917年士兵引入“通用野战帽”,同理,也引入了“通用军官檐帽”,整体都规定为原野灰色。以上在介绍M1917式士兵野战帽中提到的细微制造毛料颜色选用的差别在相同版本的军官檐帽中也同样体现。

上图:佩戴M1910式军官檐帽的德皇威廉二世和普鲁士奥斯卡亲王

上图:一顶M1910式军官檐帽上佩戴有隐蔽布条

上图:佩戴M1910式军官檐帽的士官和土豪士兵

上图:左起头三名士兵均佩戴了私人订制的军官版檐帽,条例废纸,装B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