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只是一个潜水的吧友,自从有剑来,我几乎每天都会来剑来吧望上几眼。
但何人碍我清明,何人使我露尖脚,自不去细说,而且我也没注意他姓甚名谁,大体是应了剑来的口头禅-破天荒,某人似乎破天荒发现了剑来的漏洞,由偷书所放大的陈平安人格的缺陷,说一套做一套的令道德君子,看热闹之徒无法忍受的巨大漏洞,这是一场他们的狂欢,而有些善良的吧友却说无能为力,希冀烽火在以后的篇章中去给答案。
说了这么多,你们明白我的用意了吧,我就是要为烽火辩护,为那些善良的,而因为语塞而无法为天地放生的小家伙们辩护。
我很直白的讲,我喜欢烽火的原因,是因为烽火的三观,我一直认为烽火的三观很正,是一个有良心的作者,虽然他在文中的道理有时候讲的很硬,没有那种大道无言的平顺,即我什么都没有明说,但我什么都说了,但瑕不掩瑜,天空中一颗炽热的太阳,即使有无数耀斑,但依旧难掩其煌煌。
下面开始说正事。这可能让有些人难受,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一家之言无成万家之美,我对于他们并无恶意,甚至是浓浓的善意,毕竟我们不要对这个世界失望,所以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不正是我们理想的道理吗,况且某些人并不是不善良,只是有些偏执,无碍于他们成为一个光辉善良的好家伙,所以对于他们,我丝毫没有恶意。
就像陈平安对于曹晴朗或者他娘亲没有丝毫恶意,即使晴朗他娘亲,偷了陈平安的书给晴朗看。文中是这样描述平安的态度的,陈平安的第一态度是算了,但最终陈平安却讲起了道理,说未经人允许,拿别人的书看是不对的,以后可不能这么做。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由于烽火写到平安却说一套做一套,偷偷潜入人家的藏书楼偷书看,这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形象。于是有的人就开始义愤填膺,控诉无良的烽火,使陈平安的形象瞬间崩塌,所有光辉损于一旦。
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陈平安的初衷,难道陈平安只是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吗?其实不是。陈平安对于晴朗他娘亲偷书这一行为的第一反应是算了,这说明陈平安本来不想跟晴朗讲道理,陈平安是默许并且愿意晴朗她娘亲进行这一行为的,陈平安是苦大的,他很明白晴朗们的不容易,人间无小事,他会仅为了讲道理而把晴朗他娘亲痛斥一顿吗,不会的。
我们再来分析晴朗他娘亲的行为。晴朗他娘亲偷了书,这是不对的,不占道理的,批评她没什么不对。但考虑到她的初衷,是为了晴朗能有书读,是为了晴朗能有大出息,这个初衷,可怜天下父母心,你忍心批评她吗。再来分析晴朗她娘亲接下来的行为,她把偷来的书还回去了,这说明晴朗她娘亲心地是善良的,是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了有违道义的事情。再来看她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结果是晴朗读了书,而陈平安却没有什么损失。换句话说,晴朗她娘亲偷书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是晴朗受益了,而陈平安却没有损失什么,所以从结果来看,她的有错的行为带来了好的结果。
所以陈平安自然乐见其成,第一想法是算了。但陈平安是心细的,晴朗她娘亲偷的是陈平安,所以她才没事,但如果对象换了,换成是偷丁婴的书呢。那么对于晴朗一家简直是灾难。从这一点来看,晴朗她娘亲坏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坏的结果,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死亡。所以陈平安考虑到这一点,他必须跟晴朗去讲道理,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这样才不会让晴朗的娘亲以为,所有人都跟陈平安心地一样善良,偷书的行为不会遭至严重的后果,所以陈平安给晴朗讲道理的实质是为了保护晴朗,保护她娘亲,在相同的错误的行为下,在对象不同时,可能带来的危险。
那么陈平安对晴朗讲这个道理不是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是怀着保护人的目的。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何还要纠结陈平安的知行不一,本来陈平安讲这个道理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道理多,而且还要去实践这个道理。这也能解释为何陈平安可以心安理得地潜入人家的藏书楼,而没有道义上的负罪感。
试问,陈平安潜入藏书楼,被人发现,他也能全身而退,而曹晴朗如果被发现,能不被打个半死吗。当以后曹晴朗实力具备,陈平安也不会跟他讲这些道理,只会说句小心罢了吧。
正像被我们嘲笑的孔乙己所说的一样,读书人偷书,能叫偷吗?是啊,我们偷了别人的书,又还了回去,如果我们怀着善良的人,知道有这一群渴望知识的穷读书人,难道我们不愿意把书借给他们读吗。
所以,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事情的实质,而不只是执迷于生硬的道理,这样就容易陷入偏执和迂腐,毕竟所有的规矩框框都是为人服务的,为了讲有益的东西落实到人的身上,如果道理正确,却于人有害,我们还要这么做吗。
就像老秀才一样,偷了人肩头的上的太阳,不还是一个儒家圣人吗?可想而知,一个熟读道德文章的儒家圣人居然也会行窃,这可真是贻笑大方的事情,但我们就认为老秀才德行不高吗?那么,我们将对待老秀才的观点放到我们的小平安身上呢,是不是好受多了。
好了,言尽于此,觉得过长的,就不要看了,毕竟说教的文章本就应该烂在最底层的泥土中,即使它能孕育出世间最美丽的花。
晚安,善良的家伙们。
但何人碍我清明,何人使我露尖脚,自不去细说,而且我也没注意他姓甚名谁,大体是应了剑来的口头禅-破天荒,某人似乎破天荒发现了剑来的漏洞,由偷书所放大的陈平安人格的缺陷,说一套做一套的令道德君子,看热闹之徒无法忍受的巨大漏洞,这是一场他们的狂欢,而有些善良的吧友却说无能为力,希冀烽火在以后的篇章中去给答案。
说了这么多,你们明白我的用意了吧,我就是要为烽火辩护,为那些善良的,而因为语塞而无法为天地放生的小家伙们辩护。
我很直白的讲,我喜欢烽火的原因,是因为烽火的三观,我一直认为烽火的三观很正,是一个有良心的作者,虽然他在文中的道理有时候讲的很硬,没有那种大道无言的平顺,即我什么都没有明说,但我什么都说了,但瑕不掩瑜,天空中一颗炽热的太阳,即使有无数耀斑,但依旧难掩其煌煌。
下面开始说正事。这可能让有些人难受,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一家之言无成万家之美,我对于他们并无恶意,甚至是浓浓的善意,毕竟我们不要对这个世界失望,所以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不正是我们理想的道理吗,况且某些人并不是不善良,只是有些偏执,无碍于他们成为一个光辉善良的好家伙,所以对于他们,我丝毫没有恶意。
就像陈平安对于曹晴朗或者他娘亲没有丝毫恶意,即使晴朗他娘亲,偷了陈平安的书给晴朗看。文中是这样描述平安的态度的,陈平安的第一态度是算了,但最终陈平安却讲起了道理,说未经人允许,拿别人的书看是不对的,以后可不能这么做。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由于烽火写到平安却说一套做一套,偷偷潜入人家的藏书楼偷书看,这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形象。于是有的人就开始义愤填膺,控诉无良的烽火,使陈平安的形象瞬间崩塌,所有光辉损于一旦。
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陈平安的初衷,难道陈平安只是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吗?其实不是。陈平安对于晴朗他娘亲偷书这一行为的第一反应是算了,这说明陈平安本来不想跟晴朗讲道理,陈平安是默许并且愿意晴朗她娘亲进行这一行为的,陈平安是苦大的,他很明白晴朗们的不容易,人间无小事,他会仅为了讲道理而把晴朗他娘亲痛斥一顿吗,不会的。
我们再来分析晴朗他娘亲的行为。晴朗他娘亲偷了书,这是不对的,不占道理的,批评她没什么不对。但考虑到她的初衷,是为了晴朗能有书读,是为了晴朗能有大出息,这个初衷,可怜天下父母心,你忍心批评她吗。再来分析晴朗她娘亲接下来的行为,她把偷来的书还回去了,这说明晴朗她娘亲心地是善良的,是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了有违道义的事情。再来看她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结果是晴朗读了书,而陈平安却没有什么损失。换句话说,晴朗她娘亲偷书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是晴朗受益了,而陈平安却没有损失什么,所以从结果来看,她的有错的行为带来了好的结果。
所以陈平安自然乐见其成,第一想法是算了。但陈平安是心细的,晴朗她娘亲偷的是陈平安,所以她才没事,但如果对象换了,换成是偷丁婴的书呢。那么对于晴朗一家简直是灾难。从这一点来看,晴朗她娘亲坏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坏的结果,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死亡。所以陈平安考虑到这一点,他必须跟晴朗去讲道理,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这样才不会让晴朗的娘亲以为,所有人都跟陈平安心地一样善良,偷书的行为不会遭至严重的后果,所以陈平安给晴朗讲道理的实质是为了保护晴朗,保护她娘亲,在相同的错误的行为下,在对象不同时,可能带来的危险。
那么陈平安对晴朗讲这个道理不是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是怀着保护人的目的。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何还要纠结陈平安的知行不一,本来陈平安讲这个道理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道理多,而且还要去实践这个道理。这也能解释为何陈平安可以心安理得地潜入人家的藏书楼,而没有道义上的负罪感。
试问,陈平安潜入藏书楼,被人发现,他也能全身而退,而曹晴朗如果被发现,能不被打个半死吗。当以后曹晴朗实力具备,陈平安也不会跟他讲这些道理,只会说句小心罢了吧。
正像被我们嘲笑的孔乙己所说的一样,读书人偷书,能叫偷吗?是啊,我们偷了别人的书,又还了回去,如果我们怀着善良的人,知道有这一群渴望知识的穷读书人,难道我们不愿意把书借给他们读吗。
所以,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事情的实质,而不只是执迷于生硬的道理,这样就容易陷入偏执和迂腐,毕竟所有的规矩框框都是为人服务的,为了讲有益的东西落实到人的身上,如果道理正确,却于人有害,我们还要这么做吗。
就像老秀才一样,偷了人肩头的上的太阳,不还是一个儒家圣人吗?可想而知,一个熟读道德文章的儒家圣人居然也会行窃,这可真是贻笑大方的事情,但我们就认为老秀才德行不高吗?那么,我们将对待老秀才的观点放到我们的小平安身上呢,是不是好受多了。
好了,言尽于此,觉得过长的,就不要看了,毕竟说教的文章本就应该烂在最底层的泥土中,即使它能孕育出世间最美丽的花。
晚安,善良的家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