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48年11月成立的东北农学院 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1950年2月畜牧专业独立建系,称畜牧系。1993年3月改称动物科学系。1997年10月动物科学系与动物营养研究所合并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现在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水产养殖系三个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中心、水产养殖实验中心三个中心;动物营养研究所、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及动物科学实验站。共有动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三个专业。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实验设备齐全,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学院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专职科教人员50人(教师44人,科研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6人。在校学生1247人,其中博士后8人,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318人,本科生887人。畜牧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硕士点。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
80年代初,中国农业教育家、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开山鼻祖许振英先生创立了中国动物营养学分会,并首任会长。学院先后有王庆镐、张继先、于文翰、骆承祥、陈润生、杨山、盛志廉教授首任或次任中国动物环境卫生、养羊学、养马学、畜产品加工学、养猪学、养禽学、动物数量遗传学分会会长。是造就畜牧业高级人才的摇篮。
“六五”以来,学院承担国际、国家、省级及市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共获得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其中7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出版著作70余部,编写教材30余部。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出国留学,有60多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进行合作研究。我院许振英先生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陈润生(1989年)、单安山(2001年)、李辉(2004)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东北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培育优良畜禽品种、传授先进繁殖技术、饲养技术和科学的动物生产管理方法等,促进了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为“科技兴省,科教兴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现在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水产养殖系三个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中心、水产养殖实验中心三个中心;动物营养研究所、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及动物科学实验站。共有动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三个专业。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实验设备齐全,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学院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专职科教人员50人(教师44人,科研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6人。在校学生1247人,其中博士后8人,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318人,本科生887人。畜牧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硕士点。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
80年代初,中国农业教育家、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开山鼻祖许振英先生创立了中国动物营养学分会,并首任会长。学院先后有王庆镐、张继先、于文翰、骆承祥、陈润生、杨山、盛志廉教授首任或次任中国动物环境卫生、养羊学、养马学、畜产品加工学、养猪学、养禽学、动物数量遗传学分会会长。是造就畜牧业高级人才的摇篮。
“六五”以来,学院承担国际、国家、省级及市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共获得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其中7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出版著作70余部,编写教材30余部。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出国留学,有60多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进行合作研究。我院许振英先生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陈润生(1989年)、单安山(2001年)、李辉(2004)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东北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培育优良畜禽品种、传授先进繁殖技术、饲养技术和科学的动物生产管理方法等,促进了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为“科技兴省,科教兴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