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公元前6世纪,晋国将领魏舒才在与步兵为主的狄人作战时,放弃车战的主导地位,强制披甲武士们下车带领步兵小队作战。先秦步兵的地位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此前的步兵们,基本上按照72:1的形式,伴随1-2辆战车作战,车上的武士就是这支步兵分队的指挥官。这点与20世纪的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中看到的景象,如出一辙。
两种不同之处在于秦军所在的战国末年,步兵已经成为军中铁打的主力,让军官的战车反而成为了控制领导步兵队伍为主的非攻击性力量。而从西周到春秋,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军队中,战车都是战场上决定胜负归属的主要载体。

魏舒方阵 你国步兵迟来的开端
强大的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战国时代正式开始,列国纷纷开始自己的变法图强与军事改革。走在最前头的魏国依靠耕战培养起了精锐的魏武卒部队。这些当时在中原地区最强的步兵身披护甲,并同时装备了弩与戈,算是第一支大规模统一士兵武器配置的军队。
然而弩的远射属性也决定了这些精锐之师在布阵时需要比较松散的射击队形。当两军需要肉搏之际,使用戈的魏武卒们难免也会散阵自斗。与魏国同出一系的赵国和韩国自然也与之类似,其中韩国更是以装备劲弩和好剑的士兵而著称,显然不是什么整齐划一的近战力量。

曾经数次击败秦军的魏武卒
这就让散阵自斗而士气旺盛的秦军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何况秦国变法前后,大量魏国等地的中原人才带着各自国家的经验奔赴关中,也让秦军对于关东对手们的打法知根知底。
而国力贫弱的燕国,军队质量一直非常差劲的齐国同样以弓弩与混编方式来主导自己的军队。南方的楚国则因习惯于多山的林地环境而更为重视步兵的偷袭与突击,装备上也倾向于各类武器混编。遇到在中原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秦军,自然要在数个战场上被教做人。

战国水陆攻战铜纹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