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游民
电子游戏,是年轻人的娱乐方式。
虽然很多人玩过游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成为游戏玩家。
在中国,游戏玩家的成长伴随着重重磨难,随时随地都有掉队的危险。
目送走一个个曾经的玩伴。
剩下的只有一张破旧的存活名单。
如果你现在还能叫自己是游戏玩家,
一定知道其中的艰难。
1
老郭是一位父亲,今天他把孩子送进了网戒中心。
在他看来,儿子平时只知道在家玩游戏,
玩几十个小时睡十几个小时,
每天只吃一顿饭,几年没见过笑容了。
游民星空
为了让儿子不再游手好闲,他甚至想过送孩子去传销。
老郭还一直在网上义务当水军,和那些反对网戒中心的人叫板。
他说:“到网戒中心都是同类人,不玩电脑,大把的交流时间,儿子变快乐了。”
“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来网戒中心,这6千多个孩子里发疯和死亡的概率要高得多。”
游民星空
孩子玩游戏,好像成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孩子和父母的“战争”,经常会围绕着游戏展开。
轻一点的,会上演偷玩与反偷玩的谍战戏码,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上面的这种家庭悲剧。
而这场斗争中,永远都只有输家。
孩子只想找点乐子,家长只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怎么就变成像敌人一样?想一个人玩会儿游戏,就这么难吗?
这是不少中国小玩家都有疑问,搞不好还要被送去网瘾中心“治疗”。不少人的游戏兴趣,在懵懂的阶段就已经被扼杀在家里了。
2
顺利通过了家庭测试,我们还要面对第二关的考验——学校。
虽然已经离开了校园,我相信今天绝大多数的学校对游戏的态度依然只有一个:NO。
老师比家长更严厉,在学校玩游戏肯定不被允许。
为了玩游戏,学生经常随身携带游戏设备,手机、掌机、文曲星,藏在书桌里,或用一本书作为伪装,是基本操作。
游民星空
不过姜是老的辣,不论你以为自己隐藏的多好,班主任总会在你玩得正欢时出现在身后,向你VV一笑:没收!
游民星空
有人说孩子多幸福啊,衣食无忧,只需要学习就好啦,还老想着玩游戏。
这些人可能也会羡慕动物园里的动物没有生活压力。
但孩子真的没有压力吗?2015年的一份《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是全球均值的两倍,睡眠时间普遍不足7小时。
游民星空
父母的期望,老师的监督,同学的比拼,书包里成捆的作业,还有外面的补习班,怪不得孩子想要快点长大了。
游民星空
另外,谁小时候主动和父母倾诉过压力?举个手我看看。
没有排解的渠道,压力需要释放,游戏恰恰是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地方,而且安全可控、经济适用。
在对待游戏、早恋等问题上,学校和家长喜欢一棍子打死,告诉你“这是为了你好”“这不是你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与怎么办这些超纲的问题,“长大你就明白了”。
学校和父母有正当的理由,但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只是像在五指山下一样,一压就不知道是多少年。
游民星空
3
经历了家庭、学校的洗礼,如果你仍是一个玩家,接下来你将要玩一场更危险的游戏。
这次不是严刑拷打,而是糖衣炮弹。
游戏之于孩子,就像激光笔之于猫主子,生理上无法拒绝。
如果学校、家庭令行禁止,孩子会寻找第三种可能。
于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间加了一站——网吧。
不是所有玩家都会去网吧,但不同年龄段的游戏玩家都有类似的据点,游戏厅、包机房、网吧、网咖或者是某个人的家。他们都有相同的需求:一个自由的游戏空间。
游民星空
孩子们在网吧里寻找自由,家长却在网吧里寻找孩子。
杂乱的摆设,昏暗的灯光,空气中混合着汗味和二手烟,这是家长印象中的网吧。
光膀子纹身社会大哥,烟熏妆土味朋克大姐,满嘴三字经的无业青年,闪送泡面代充点卡的网管,网吧好像永远聚集着最复杂的人群。
然而这里却成了中小学生的聚集地,每当放学,总是有身着校服的学生三五成群的进入网吧。原本被严格管束的学生,突然脱离了监管,自由舞蹈,容易闪着腰。
游民星空
我有一发小,父母工作忙很少管他,只是定期会给他生活费,平时他都是和奶奶在家生活。
他不喜欢体育、看书,就是喜欢玩点游戏。
后来学习成绩不好,家里人不高兴了,把电脑加了密码。
他也够绝的,每天试几次密码,没想到有一天还真成功了!
他偷偷的玩,最后还是被发现了。
父母欣慰的夸他聪明,然后把电脑抱走了。
家里没了电脑,发小迷上了网吧。
最开始是放学后去1个小时,之后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逗留的时间也越来越久。
之后更是在网吧结交了些不三不四的社会人,经常旷课,在学校厕所里抽烟。
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时,他几乎不玩游戏了,成天开着一辆面包车,拉着一群没见过的杀马特“出去玩”,活脱一个小混混。那时他还没成年。
电子游戏,是年轻人的娱乐方式。
虽然很多人玩过游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成为游戏玩家。
在中国,游戏玩家的成长伴随着重重磨难,随时随地都有掉队的危险。
目送走一个个曾经的玩伴。
剩下的只有一张破旧的存活名单。
如果你现在还能叫自己是游戏玩家,
一定知道其中的艰难。
1
老郭是一位父亲,今天他把孩子送进了网戒中心。
在他看来,儿子平时只知道在家玩游戏,
玩几十个小时睡十几个小时,
每天只吃一顿饭,几年没见过笑容了。
游民星空
为了让儿子不再游手好闲,他甚至想过送孩子去传销。
老郭还一直在网上义务当水军,和那些反对网戒中心的人叫板。
他说:“到网戒中心都是同类人,不玩电脑,大把的交流时间,儿子变快乐了。”
“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来网戒中心,这6千多个孩子里发疯和死亡的概率要高得多。”
游民星空
孩子玩游戏,好像成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孩子和父母的“战争”,经常会围绕着游戏展开。
轻一点的,会上演偷玩与反偷玩的谍战戏码,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上面的这种家庭悲剧。
而这场斗争中,永远都只有输家。
孩子只想找点乐子,家长只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怎么就变成像敌人一样?想一个人玩会儿游戏,就这么难吗?
这是不少中国小玩家都有疑问,搞不好还要被送去网瘾中心“治疗”。不少人的游戏兴趣,在懵懂的阶段就已经被扼杀在家里了。
2
顺利通过了家庭测试,我们还要面对第二关的考验——学校。
虽然已经离开了校园,我相信今天绝大多数的学校对游戏的态度依然只有一个:NO。
老师比家长更严厉,在学校玩游戏肯定不被允许。
为了玩游戏,学生经常随身携带游戏设备,手机、掌机、文曲星,藏在书桌里,或用一本书作为伪装,是基本操作。
游民星空
不过姜是老的辣,不论你以为自己隐藏的多好,班主任总会在你玩得正欢时出现在身后,向你VV一笑:没收!
游民星空
有人说孩子多幸福啊,衣食无忧,只需要学习就好啦,还老想着玩游戏。
这些人可能也会羡慕动物园里的动物没有生活压力。
但孩子真的没有压力吗?2015年的一份《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是全球均值的两倍,睡眠时间普遍不足7小时。
游民星空
父母的期望,老师的监督,同学的比拼,书包里成捆的作业,还有外面的补习班,怪不得孩子想要快点长大了。
游民星空
另外,谁小时候主动和父母倾诉过压力?举个手我看看。
没有排解的渠道,压力需要释放,游戏恰恰是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地方,而且安全可控、经济适用。
在对待游戏、早恋等问题上,学校和家长喜欢一棍子打死,告诉你“这是为了你好”“这不是你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与怎么办这些超纲的问题,“长大你就明白了”。
学校和父母有正当的理由,但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只是像在五指山下一样,一压就不知道是多少年。
游民星空
3
经历了家庭、学校的洗礼,如果你仍是一个玩家,接下来你将要玩一场更危险的游戏。
这次不是严刑拷打,而是糖衣炮弹。
游戏之于孩子,就像激光笔之于猫主子,生理上无法拒绝。
如果学校、家庭令行禁止,孩子会寻找第三种可能。
于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间加了一站——网吧。
不是所有玩家都会去网吧,但不同年龄段的游戏玩家都有类似的据点,游戏厅、包机房、网吧、网咖或者是某个人的家。他们都有相同的需求:一个自由的游戏空间。
游民星空
孩子们在网吧里寻找自由,家长却在网吧里寻找孩子。
杂乱的摆设,昏暗的灯光,空气中混合着汗味和二手烟,这是家长印象中的网吧。
光膀子纹身社会大哥,烟熏妆土味朋克大姐,满嘴三字经的无业青年,闪送泡面代充点卡的网管,网吧好像永远聚集着最复杂的人群。
然而这里却成了中小学生的聚集地,每当放学,总是有身着校服的学生三五成群的进入网吧。原本被严格管束的学生,突然脱离了监管,自由舞蹈,容易闪着腰。
游民星空
我有一发小,父母工作忙很少管他,只是定期会给他生活费,平时他都是和奶奶在家生活。
他不喜欢体育、看书,就是喜欢玩点游戏。
后来学习成绩不好,家里人不高兴了,把电脑加了密码。
他也够绝的,每天试几次密码,没想到有一天还真成功了!
他偷偷的玩,最后还是被发现了。
父母欣慰的夸他聪明,然后把电脑抱走了。
家里没了电脑,发小迷上了网吧。
最开始是放学后去1个小时,之后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逗留的时间也越来越久。
之后更是在网吧结交了些不三不四的社会人,经常旷课,在学校厕所里抽烟。
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时,他几乎不玩游戏了,成天开着一辆面包车,拉着一群没见过的杀马特“出去玩”,活脱一个小混混。那时他还没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