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刚才用字失当,欠缺客观,修改了一些字句以更切合客观情况
近日跟方方算是吵了一架,然后导致了一些不愉快的后果,也引发了一些想法,谈谈这几年来玩贴游的一些总结。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人说话冲,基本不管人家感受,想怎么爽就怎么爽,大概也是得罪过不少人,但毕竟算是成年了,看事的角度也不能太简单,太单一,不然就是幼稚了。
用我和方方的冲突作开端,事情大概就是我在她的贴先是玩萨克森,后来因为不想动脑子所以转行去了英国,基于我运气不济,本应在1603年死的伊莉莎白提前两年死了,方方因而给我刷了个内战边缘,我当场就不爽了,我不想动脑子你还给我刷事件不是给我搞事吗?然后就跟方方吵了起来,最后两个脾气都冲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这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但是引起了我对系统-玩家-贴游的一些思考,与其说我跟方方吵架是因为我不爽她给我刷事件,倒不如说是我当时认为方方「明知道」我不想搞事的情况下还给我刷事件要花脑子(事实上只是roll点脸太黑)。其次她的看法是如果玩贴游没有pvp互动,还不如去开个eu vic2自己爽,但我只想种个好田,这一点才是我们两冲突的关键点。
到底是pvp好还是种田好,这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比较关心的是,现在大家大多都关注系统权益,抬高系统的地位,当判定受质疑时,非搞事玩家大多都偏向系统,“爱玩玩不玩滚“ “那么**自己开呀?“ “玩贴游不服从系统还玩个屁?“。似乎玩家成为了在贴游圈内受著系统好处,一但对判定质疑就成了应被打倒的一群,因为他们不感恩,不尊重系统的努力,是不知好歹的白眼狼。
但事实上确实如此吗?
随著时间的流逝,特别是这一年,我发现贴游圈常说的“一潭死水““缺乏新人“的问题开始浮现,很难再看见新人的身影,系统开游戏,响应者都是过往的老玩家,系统想要招收新血愈来愈难。很多原因导致这个情况,但我现在想提出一个新原因,就是整个贴游圈缺乏对玩家的尊重,导致新人进入圈子时就感觉到这种气围,在缺乏约束力的网上他们很容易就会因著一时之气,怒而退坑,久而久之,结合其他原因,贴游圈的人口增长自然愈发停滞。
我经常向其他新人系统提出一个概念-贴游是一个商品,贴游圈是一个市场。一个商品,消费者购买的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需要的,要么是想要的,或者两者兼有。出于贴游是一种娱乐,那消费者购买的原因就只出于一种原因,就是他们想要贴游。作为一个正常的21世纪人类,我知道一个商品要卖出,单靠的不只是产品质量本身,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对商品进行包装。对于贴游而言,我们系统没有精美的包装,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工具,我们有的,只是在网络上空洞的文字和奇形怪状的表情包,似乎要对“商品“进行包装变得很难。
不过后来我从观察中发现,贴游出售的,不全是游戏的内容,更是系统的形象、待人处事甚至是情商。一个知识丰富,剧情完整,更新勤快的系统,很有可能比不上一个性情温和,整天卖萌,容忍力强的系统受欢迎,这种情况反映在他们游戏受众参与量之中,不难看到某著名鸽王软软整天不发指令,整天坑游戏,但随著卖萌和人际关系,每次开游戏总有很多人捧场,或者有人开游戏也乐于邀请他去玩;反之,方方的游戏总是无人问津,尽管她的更新速度很快,事件质量有保证,但玩家总是缺乏动力报名或者是发指令,这种情况的确很有趣,似乎侧面反映了贴游的受欢迎程度与其系统受欢迎程度是呈正比的,虽然这样说不是很好,但方方的人脉相对软软我看是有所不及的。
回归正题,那这个发现又与尊不尊重玩家有什么关系呢?
“假装勇敢与勇敢,并无不同“,这一论调我很早以前在某本鸡汤书内见过,而我觉得似乎与系统对待玩家一途上有异曲同音之效。玩家在这个圈内的角色,大抵与市场上的消费者类同,更大程度上的差异,是玩家支付的是看书、思考和码指令的热情和精力,而非实际上的金钱,甚至,我认为玩家在忍耐系统的判定上,亦有独属于玩家的一份付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如此美妙,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即使判定与我的想法类近,但总有不如意的地方,如若与我想法有著莫大差异的,更是如此了。这一个容忍值随著时间,玩家对系统观感,现实生活的压力,总是处于一个浮动的状态,一但超出玩家的容忍值,代表的就是**,更甚者弃坑,玩家失去了一个游戏,系统失去了一个玩家,实现了完美的双失。
相信没人想出现双失的情况,那么代表总有一方要让步,要么就是“消费者“降低他们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商品的情况,要么就是生产者调整他们的商品到“消费者“喜欢的情况,或者更接受的地步。根据我的观察,现在贴游圈内完全倾向玩家自行调整心态,要么玩,要么走,别搞事,这个想法成为了大家默许的一种规矩。这种情况出现完全是有原因的,因为贴游圈内缺乏替代品,严谨的游戏就那几个,有问题了,就自己走,游戏不缺玩家。这种想法早两年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当时大家玩游戏的热情还很足,对系统的容忍度也高,新人也相对比较多,即使突破了容忍度,还是能有新血流入。但到了现在,基本只有寥寥可数的新人进入贴游圈,旧人慢慢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因各种事宜离开圈子,继续抱持这种心态是否有利于贴游圈的发展呢?这个大家心里都有B数,我就不多bb了。
我开这个贴的原因不是说“玩家最大“ “系统应该迁就玩家“。这是完全不可取的,作为系统,我们的职责是维系一个游戏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顺利进行,一昧迁就玩家只会令大家都不开心,这样的话,这个商品完完全全是失败的。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在维持游戏能够正常运作的同时,不妨考虑在游戏外,例如在群里吹水的时候,多给玩家一点指引或者是提醒,让其知道指令将会有可能造成什么反效果,诚然,这会对游戏的公正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起码确保了玩家在游玩时容忍值会更高。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贴游不是小说,玩家也不是玩具,不能按系统的方式来进行,否则只是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到玩家身上,以玩家来取乐而已。而这样对于玩家而言是极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进入贴游本身就是为了乐趣,排除开以**控为乐的玩家,我想一般玩家如果在**控的情况还玩得很开心,大概是该贴的确对该玩家有著莫名的吸引力。不过完全由玩家去脑补所有情况然后写指令的也不可取,由于大部份情况均由玩家自行脑补,因此当判定结果与玩家的想法不一致时,其容忍值将会非常低,这是因为系统没有尽到提供足够资讯的责任,这一个问题在架空贴游中尤其严重。故此,系统应当在不过于影响游戏公平的情况下(比如说大家都有一定的指导),给予玩家一定的引导,在提升玩家容忍值的同时,也方便游戏进行。
以上是我这几年来看玩家和系统之间互动的一些看法和总结,欢迎各看官讨论和指正。
(PS:关于方方那件事,想向方方道一下歉,虽然我对你刷事件很不爽,但毕竟那是你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码的事件,实在不应该以此为由与你吵架,就是这样)
近日跟方方算是吵了一架,然后导致了一些不愉快的后果,也引发了一些想法,谈谈这几年来玩贴游的一些总结。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人说话冲,基本不管人家感受,想怎么爽就怎么爽,大概也是得罪过不少人,但毕竟算是成年了,看事的角度也不能太简单,太单一,不然就是幼稚了。
用我和方方的冲突作开端,事情大概就是我在她的贴先是玩萨克森,后来因为不想动脑子所以转行去了英国,基于我运气不济,本应在1603年死的伊莉莎白提前两年死了,方方因而给我刷了个内战边缘,我当场就不爽了,我不想动脑子你还给我刷事件不是给我搞事吗?然后就跟方方吵了起来,最后两个脾气都冲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这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但是引起了我对系统-玩家-贴游的一些思考,与其说我跟方方吵架是因为我不爽她给我刷事件,倒不如说是我当时认为方方「明知道」我不想搞事的情况下还给我刷事件要花脑子(事实上只是roll点脸太黑)。其次她的看法是如果玩贴游没有pvp互动,还不如去开个eu vic2自己爽,但我只想种个好田,这一点才是我们两冲突的关键点。
到底是pvp好还是种田好,这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比较关心的是,现在大家大多都关注系统权益,抬高系统的地位,当判定受质疑时,非搞事玩家大多都偏向系统,“爱玩玩不玩滚“ “那么**自己开呀?“ “玩贴游不服从系统还玩个屁?“。似乎玩家成为了在贴游圈内受著系统好处,一但对判定质疑就成了应被打倒的一群,因为他们不感恩,不尊重系统的努力,是不知好歹的白眼狼。
但事实上确实如此吗?
随著时间的流逝,特别是这一年,我发现贴游圈常说的“一潭死水““缺乏新人“的问题开始浮现,很难再看见新人的身影,系统开游戏,响应者都是过往的老玩家,系统想要招收新血愈来愈难。很多原因导致这个情况,但我现在想提出一个新原因,就是整个贴游圈缺乏对玩家的尊重,导致新人进入圈子时就感觉到这种气围,在缺乏约束力的网上他们很容易就会因著一时之气,怒而退坑,久而久之,结合其他原因,贴游圈的人口增长自然愈发停滞。
我经常向其他新人系统提出一个概念-贴游是一个商品,贴游圈是一个市场。一个商品,消费者购买的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需要的,要么是想要的,或者两者兼有。出于贴游是一种娱乐,那消费者购买的原因就只出于一种原因,就是他们想要贴游。作为一个正常的21世纪人类,我知道一个商品要卖出,单靠的不只是产品质量本身,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对商品进行包装。对于贴游而言,我们系统没有精美的包装,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工具,我们有的,只是在网络上空洞的文字和奇形怪状的表情包,似乎要对“商品“进行包装变得很难。
不过后来我从观察中发现,贴游出售的,不全是游戏的内容,更是系统的形象、待人处事甚至是情商。一个知识丰富,剧情完整,更新勤快的系统,很有可能比不上一个性情温和,整天卖萌,容忍力强的系统受欢迎,这种情况反映在他们游戏受众参与量之中,不难看到某著名鸽王软软整天不发指令,整天坑游戏,但随著卖萌和人际关系,每次开游戏总有很多人捧场,或者有人开游戏也乐于邀请他去玩;反之,方方的游戏总是无人问津,尽管她的更新速度很快,事件质量有保证,但玩家总是缺乏动力报名或者是发指令,这种情况的确很有趣,似乎侧面反映了贴游的受欢迎程度与其系统受欢迎程度是呈正比的,虽然这样说不是很好,但方方的人脉相对软软我看是有所不及的。
回归正题,那这个发现又与尊不尊重玩家有什么关系呢?
“假装勇敢与勇敢,并无不同“,这一论调我很早以前在某本鸡汤书内见过,而我觉得似乎与系统对待玩家一途上有异曲同音之效。玩家在这个圈内的角色,大抵与市场上的消费者类同,更大程度上的差异,是玩家支付的是看书、思考和码指令的热情和精力,而非实际上的金钱,甚至,我认为玩家在忍耐系统的判定上,亦有独属于玩家的一份付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如此美妙,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即使判定与我的想法类近,但总有不如意的地方,如若与我想法有著莫大差异的,更是如此了。这一个容忍值随著时间,玩家对系统观感,现实生活的压力,总是处于一个浮动的状态,一但超出玩家的容忍值,代表的就是**,更甚者弃坑,玩家失去了一个游戏,系统失去了一个玩家,实现了完美的双失。
相信没人想出现双失的情况,那么代表总有一方要让步,要么就是“消费者“降低他们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商品的情况,要么就是生产者调整他们的商品到“消费者“喜欢的情况,或者更接受的地步。根据我的观察,现在贴游圈内完全倾向玩家自行调整心态,要么玩,要么走,别搞事,这个想法成为了大家默许的一种规矩。这种情况出现完全是有原因的,因为贴游圈内缺乏替代品,严谨的游戏就那几个,有问题了,就自己走,游戏不缺玩家。这种想法早两年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当时大家玩游戏的热情还很足,对系统的容忍度也高,新人也相对比较多,即使突破了容忍度,还是能有新血流入。但到了现在,基本只有寥寥可数的新人进入贴游圈,旧人慢慢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因各种事宜离开圈子,继续抱持这种心态是否有利于贴游圈的发展呢?这个大家心里都有B数,我就不多bb了。
我开这个贴的原因不是说“玩家最大“ “系统应该迁就玩家“。这是完全不可取的,作为系统,我们的职责是维系一个游戏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顺利进行,一昧迁就玩家只会令大家都不开心,这样的话,这个商品完完全全是失败的。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在维持游戏能够正常运作的同时,不妨考虑在游戏外,例如在群里吹水的时候,多给玩家一点指引或者是提醒,让其知道指令将会有可能造成什么反效果,诚然,这会对游戏的公正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起码确保了玩家在游玩时容忍值会更高。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贴游不是小说,玩家也不是玩具,不能按系统的方式来进行,否则只是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到玩家身上,以玩家来取乐而已。而这样对于玩家而言是极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进入贴游本身就是为了乐趣,排除开以**控为乐的玩家,我想一般玩家如果在**控的情况还玩得很开心,大概是该贴的确对该玩家有著莫名的吸引力。不过完全由玩家去脑补所有情况然后写指令的也不可取,由于大部份情况均由玩家自行脑补,因此当判定结果与玩家的想法不一致时,其容忍值将会非常低,这是因为系统没有尽到提供足够资讯的责任,这一个问题在架空贴游中尤其严重。故此,系统应当在不过于影响游戏公平的情况下(比如说大家都有一定的指导),给予玩家一定的引导,在提升玩家容忍值的同时,也方便游戏进行。
以上是我这几年来看玩家和系统之间互动的一些看法和总结,欢迎各看官讨论和指正。
(PS:关于方方那件事,想向方方道一下歉,虽然我对你刷事件很不爽,但毕竟那是你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码的事件,实在不应该以此为由与你吵架,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