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恐惧症吧 关注:10,486贴子:387,111

回复:每天更新些好的语录,祝你尽早战胜内心的恐惧。楼主也是余恐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语录六十三:
.
厨房里的烟火气,即是对生活的热忱
.
一日三餐是日常饮食起居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想把家经营好,未必要上得厅堂,但至少得有一个人,下得厨房,并且乐此不疲。
尽管去看吧,一个冷冷清清的家庭,不会呈现出热气腾腾的厨房。反之,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必然有一个饭菜飘香的灶台。
.
厨房的温度,差不多就是这个家庭的温度。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不仅仅是著名的文学家,除了诗词歌赋,其实还是一个美食家。
苏东坡这一生,不是贬谪某地,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始终流离颠沛。
可是不管身在何处,他总能随遇而安,乐观豁达,他喜欢钻研美食,在被贬谪黄州时,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还详细写了做法,不仅用诗词抒发他的豪迈,更用做美食来体味人间至味的生活意趣。
下厨做饭,不仅能让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候更乐观、更豁达,而且每一次下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火候的把握,都是在提升一个人的品质。
遗憾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缺乏的,正是这种对食物应有的尊重与耐心。
有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将外卖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习惯了在手机里下单的双手,再也回不去那载满了油盐酱醋的厨房了,与之相伴的,是高居不下的离婚率。
这便是所谓的饮食男女。
娱乐圈频繁爆料某某明星遭遇婚变,其根源也在于此。
生活里面你可以逃离一切,唯独烟火气不能离开。一旦没有了烟火气,就好像没有真切的生活过,体验过这一切带给你的美妙,心里有个牵挂,走得再远,心也留在家里。
爱情无需珠光宝气,它渴望的,是在柴米油盐的现世安稳中慢慢变老。
那些红男绿女眼前的玉盘珍馐,永远都比不了白发夫妻手中的一碗温粥。
.
厨房里的烟火气,就是婚姻里的诗与院方。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9-05-14 22:34
回复
    语录六十四:
    .
    天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凶。吉凶祸福,窅窅冥冥。其灾祸也,非富贵者,可请而避;其荣盛也,非贫贱者,可欲而得。
    .
    惟为恶则祸来,惟修善则福生。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
    .
    仁者修善积德,成仁入道,以忠以孝,希圣希贤。伯夷叔齐之高风,曾参闵子之大孝,人殁道存,充塞天地。或悔过自新,虽失之于少壮;修行赎罪,冀得之于暮衰。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9-05-15 22:35
    回复
      2025-08-03 05:52: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语录六十五:
      .
      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抱经济之才,泛然若无;洞古今之事,旷然若虚。爵之不动,禄之弗受,忘形乎尘俗之忠,得性出云霞之外。
      .
      希高敖古,克己知几。潇洒蓬门,贫同原宪;箪瓢陋巷,乐想颜回。闲邪存诚,守瓶执玉。超迹滓秽,栖真虚无。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寂处喧,其志惟一。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想两忘,方可云道。
      .
      是故有有不有,无无不无,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故有乃无之宫,形乃神之宅,所以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若气散归空,游神为变,犹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住,魂劳神散,何道可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9-05-16 23:43
      回复
        语录六十六:
        .
        我们古圣先贤提倡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德情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心胸坦荡的读书人,使他们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
        中国古人认为处理任何一种伦理关系都不是靠竞争,而是靠仁爱才能够达到的。所以中国古人讲的是仁爱,而不是竞争,在中国古代的圣贤教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竞争”这个词。
        .
        《论语》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说君子对人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说有所争的话,那一定是在射箭的场合。当两个人比赛射箭的时候,都要相互作揖,然后升到堂上去进行比赛。比赛结束之后,“下而饮”,退下来之后由战胜的人给输了的人敬酒,以示安慰,并且非常谦虚地说:“承让,承让”。这其实并不只是谦虚的话,因为高手之间的比赛,影响胜负的偶然的因素很多,他说这句话也确实是发自肺腑的,而且还敬酒表示安慰。所以他们即使是要争的话,也是不失君子风度。那么这个失败者是什么感受呢?他并不是怨恨嫉妒这个胜利的人,而是“反求诸己而已矣”,就是反过头来想想自己在技艺上哪里不够精湛,哪里有待提高。
        .
        中国古人坚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原则,这是因为,世界所有冲突、不和谐的出现,根源在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冲突。因此,要化解冲突,每个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对方。孟子对这一点的阐述尤为详尽。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的道理。今天,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冲突,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很多都是由于彼此之间只知道责怪对方,而不能够反躬自省导致的。只有人人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平。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9-05-17 22:28
        回复
          语录六十七:
          多静坐以收心, 寡酒色以清心;
          去嗜欲以养心, 诵古训以警心;
          悟至理以明心, 常布施以善心。
          ——贞观政要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9-05-18 22:47
          回复
            语录六十八:
            受人之辱,无动于色
            佛家有句话:“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能够承载多大的福气,关键在于他能够背负多大的屈辱。
            有人辱你,面不改色,非但不是懦弱,反是胸襟,胸襟宽厚者,人生自有天地。
            很多人受不了言语不敬,稍有不悦就立刻翻脸,一把嗔火烧了自己的前程。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乌龟快要渴死了。
            正巧头顶有大雁飞过,于是就请求道:“大雁,能否带我飞到有水的池塘里去?”
            大雁见乌龟可怜,就同意了。
            大雁叼着一根树枝,让乌龟衔着,临行前一再叮咛:“一会飞上了天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开口。”
            乌龟点头答应,大雁带着乌龟往南飞。
            当飞过一片村庄的池塘时,村童看见了天上的乌龟,哈哈大笑。
            “看,那只笨乌龟,被大雁捉走了。”
            乌龟觉得受到了侮辱,大怒:“我是和他们去找水,不是被捉住的!”
            话还没说完,就从空中掉了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所谓一念嗔火起,火烧功德林。
            生活中很多时候,眼见着就要成功了,往往因为忍受不了只言片语而功亏一篑。
            《呻吟语·应务》有言:“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厚德载物,一个连言语都承载不了的人,如何能载得了大福。
            大多数时候,你感受到的侮辱,其实不值得计较。
            若无其事,才是最好的报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9-05-19 10:28
            回复
              语录六十九:
              星云大师:‘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脑中虑少,自然纹少。在职场中多一份快乐,多一份豁达,自然就会少了一份苦恼,少了一份抱怨!
              唐朝医学大家孙思邈,活到120多岁,他的长寿秘诀是四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口中话少,自然睡少。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9-05-20 22:33
              回复
                语录七十:
                .
                四月中,小满者
                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不满,则空留遗憾;过满,则招致损失;小满,才是最幸福的状态。
                小满,是二个节气
                农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
                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有人说:满足的状态是刚刚好
                幸福的状态是比刚刚好再多一点
                小满是一段初夏醉美的时光
                也是最有智慧内涵的节气
                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
                大地色彩多,青黄绿白红新的希望
                总是在辛勤劳作中实现着
                小满意味着收获来临
                北方作物夏熟饱满
                南方夏收夏种
                万物是小得盈满
                人则是情满意满
                小满一词,虽为节气
                但用于比喻人生,亦为巧妙
                古人云:
                君子宁居无不居有
                宁处缺不处完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这是自然之道,人生至哲
                小满是夏天最可爱的时光
                人生小满亦足矣
                小满,小得盈满,中国人从不奢望天上掉馅饼,抛弃了“大满”,小收获也能带来小喜悦,恰似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确幸”:比如出门适逢天晴;随手摸摸口袋突然发现有钱;即便是在阳台上晒了会儿太阳发了会儿呆,也能刹那间感到幸福……
                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小确幸,尽管它转瞬即逝,但那些微小的幸福感切切实实温暖过我们。读懂了小满,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在悄悄地幸福着。
                小满·大欢喜不如小确幸
                二十四节气里,小满之后没有“大满”
                是因为满易招损,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小满,将满未满,不急不忙
                一切刚刚好,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趁此大好初夏、小满时节
                偷得人生半日闲
                听一首歌谣,沏一壶清茶
                写一段文字,书一笔清浅
                让日子在夏天的红情绿意中
                不骄不躁地淡然前行
                检视自身,修身养性,以达小满
                方不悔走这一遭快意人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9-05-21 17:30
                回复
                  2025-08-03 05:46: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语录七十一:
                  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里面提到很多病,一条条都是关于我们心理行为的毛病。
                  “喜怒偏激是一病”,因大喜大怒或偏执自己的成见,偏见固执得厉害即是一病。尤其大喜大怒,肝就首先受影响,将来都是问题。
                  “亡义取利是一病”,做人做事不讲仁义,对朋友不讲义气,光是图谋利害,这是一大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因为好色而不顾人伦的道德。这些病是讲人的病根所在,心理行为,属心理学范围,心理学是现在新的科学。
                  我们晓得,今天世界上一切领导人,不论是政治上、工商业或社团的领导人,最重要的必须要研究心理行为,心理行为是今日领导人必修的课程。真正讲心理领导的人,就要进一步研究佛学的唯识与这些佛所说的心理病态,而且这已经变成最新的科学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样学问是新的,都是旧的,只是创了一些新名词,写了一些新理论,至少我看了觉得好笑,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就蒙蔽了现代人。假如拿佛法所讲的这些病态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尤其是研究领导心理学的必须要知道。
                  至于讲做人修行,这里每一条都是戒条,应该天天念的。现在你们在座的年轻人,五十岁以下的大都不清楚,讲中国文化,过去我们小时候念书,最早背的是《昔时贤文》,我们七、八岁就念得相当顺口了,一辈子做人都用得着。
                  其次,我们小时候念书,先背“朱子治家格言”,不但会背,像我所受的家庭教育,父母管得很严,再冷的天也要叫起来扫地、扫雪,手都冻得发肿,非做不可,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硬是要做到。
                  另外有一本书也很重要,每个读书人案头都有一本《太上感应篇》。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念这些书,好比你们现在念的公民道德的课,都是必须读的。
                  下面讲治病的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这一条太难了,动静包括很多,做人做事,处处有礼,礼还包括了合理,这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就是生活有规律。“推分引义是一药”,推分就是说一个人要守本分,什么叫本份?人有人的范围,男人有男人的范围,朋友相处,讲话、作人、态度各有范围,超过了范围就是过份。过份了就容易出错,不要做过分的事,不要说过分的话,不要做过分的行为。做人做事要晓得自己的本份,本份就是立场;讲话、作人、做事都要有立场,不要任性乱讲话,一句话讲错了,没有办法改变。
                  引义,引用义理,尤其读书人要合理,就是讲道德的义理。现在研究中国文化,中文底子不好,看过去似乎也懂,中国字嘛!怎么不懂?但是一考你就完了。……这些地方要注意,在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文字不好,中国文化非常危险,这样搞下去,文化要断了。
                  “虽憎犹爱是一药”,虽然我讨厌这个人,嗔恨极了,但是我总觉得他也是一个人,应该改变他,还是慈悲他、爱护他。这是治心病的一帖药,如果做到,每个人都有道德、都得长寿。我看世界上男女之间感情久了,或成为夫妇的,都在这个病中,须吃这个药。讨厌到了极点,不过,好久不回来又担心,走开了又舍不得,都是在虽憎犹爱中。如果扩充男女夫妇之间的心理,爱一切人,那就是大药了。
                  “教化愚顽是一药”,这里所讲的“一药”是一件功德的事,功德是行为,功德成就了,才能证道、悟道。你们平常喜欢讲禅宗开悟,开悟那么容易啊?功德不成就,做人都不行,悟了干什么?况且你也不能悟,即使悟了干什么?悟了以后再去“误”人,那还得了!
                  ——南怀瑾大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9楼2019-05-22 22:27
                  回复
                    语录七十二:
                    佛陀说:
                    “没有敌人会比人自己的
                    贪心、嫉妒、愤怒更可怕,
                    最可怕的就是自己。
                    人的内在若有强烈的
                    贪欲、嗔恨、嫉妒,
                    往往把自己迷失掉。”
                    所以,
                    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我们要努力去降服自己。
                    ————慧律法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19-05-23 22:29
                    回复
                      语录七十三: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做人与做事,千万别太过。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
                      行走人世间,低调没有错。
                      天外还有天,人外皆是人。
                      风飘云彩过,水落石头出。
                      物大值千金,人大不值钱。
                      自己有多沉,心里要有数。
                      做人别太狂,枪打出头鸟;
                      做人别太过,风水轮流走;
                      做人别太滑,诚信走天下;
                      做人别太炫,脚下桥会垮。
                      人活着,没什么值得显摆的。
                      钱再多,
                      没品德也不招人待见。
                      名再大
                      没修养也不受人拥护。
                      个瞧不起别人的人,同样也被别人瞧不起。
                      一个能成就别人的人,同样也会被别人帮助。
                      日子有轮回,人生有因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帮人有人帮,伤人有人伤。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真正有修养,有品位的人,
                      话有三不说:
                      贬低别人的话不说
                      抬高自己的话不说
                      毫无价值的话不说。
                      事有三不做:
                      损人害人的事不做,
                      眼高手低的事不做,
                      狂妄自大的事不做。
                      做人收敛一点没亏吃,
                      要知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别张扬,别狂妄,
                      我们都有不如人的地方。
                      做人低调一些是涵养,
                      要明白: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多容人,多帮人,
                      善良是为人的妙方,
                      谦虚是处世的锦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9-05-24 22:31
                      回复
                        语录七十四: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老子这句话指出慈悲的重要。我们晓得中国文化的所谓三家,在秦汉以前的三家为儒家、道家、墨家;唐宋以后的三家则为佛、道、儒。不管中国文化如何说,在老子作此书时,佛教尚未传来中国,佛教是在《老子》这本书问世后数百年才传入中国的。但远在老子时代,已先提出慈悲观念的重要。后来佛家传入中国,一面与老庄思想,一面与孔孟思想,好像强力胶一样粘牢在一起了。主要的原因是太多观念相同,自然就构成了东方文化的“大器”。“慈悲”是佛家最重要的基本,可是,真正开始讲的是老子。老子说,唯有真正的慈悲,战争才不会打败仗,都是打胜仗的。
                        .
                        假使我们没有好好研究军事哲学,没有好好研究兵法,对于老子所说的慈悲会打胜仗这句话,一定觉得奇怪。中国人有两句老话,“慈不将兵,义不掌财”,慈悲的人不可以带兵,慷慨的人不能掌握财政,因为他的口袋很松,看到有人可怜,就把钱拿去做好事了。
                        .
                        但是,老子为什么却说“夫慈以战则胜”呢?这要深入研究军事哲学了,更要深通兵法,才会晓得兵家这一种思想的崇高伟大与重要。中国的军事哲学思想,除了老子还有后面的孙子。孙子可说是中国的第一位军事思想家,世界各国的军事包括苏联的陆军大学,也都是非研究《孙子兵法》不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上有老子、下有孙子,中间有“倪子”,倪子就是儿子,这都是全世界文化研究的题目。
                        .
                        一般学军事的人,很少提到“慈”,更少提到慈可以打胜仗;可是《孙子兵法》中则提到“仁”。中国文化“慈”与“仁”有时是同义字,只是两个名词的变化,由于时代不同,语言文字表达的不同罢了。大丈夫假如没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天下人之心,不能为大将。至少在带领自己的部下时,如果没有仁慈之心,不能视部下如自己的子弟,那是无法打仗的。
                        .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都推崇自己的子弟兵,所谓子弟兵,当然不都是自己的子弟,而是自己的部下,都视同自己的子弟一样。历史上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都是项羽的家乡人,项羽对部下是仁慈的,只是脾气太暴躁而已。但是,乌江一战打败了,而他的八千子弟没有一个人投降。由此说明,项羽带领部下就很了不起了。那时的人口远比现在的少,而他能拥有八千子弟兵,实在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这八千子弟,战败没有一个人投降,确实不是偶然。
                        .
                        又如田横的五百子弟兵,当领导人战死,则统统**,一个不留。这就说明带领部下如果不是真仁慈,不是真做到如父母爱儿女一样的仁爱,是不会有如此结果的。不但作战带兵是如此,就是领导一个机构,领导一个工厂、一个公司,对部下也是应该如此。
                        不过,仁慈并不是如带娃娃一样,下雨了赶快把他抱起来,天热了赶快为他脱衣服。仁慈是真教育,真爱护,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所以能“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不作战处于防御时期时,则是万众一心的坚固团结。
                        .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天心仁爱——天地之心,生生不息。天地的心在哪里?天地无心,看不到一个心脏,也看不到一个思想,天地的心在万物上面表现出来,它生生不息。万物的生命靠天地而生,这就是“天心仁爱”,所以,“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一个人真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时,上天便自然保佑你。这个上天,称之为上帝也好,菩萨也好,乃至于鬼神也好,都在保卫你,保卫万物。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9-05-27 22:27
                        回复
                          语录七十五:
                          语录七十三:
                          明知道锻炼对身体好,
                          还是蜷在床上不肯起来;
                          明知道读书能改变气质,
                          还是宁愿浪费时间玩乐;
                          明知道潇洒放手会更好过,
                          还是优柔寡断犯贱想念。
                          明明可以去磨练出一技之长,
                          却把时间花到了无用的社交上;
                          明明可以改变自己,
                          却把时间荒废在追剧、游戏中…
                          这就是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
                          孤独其实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这世界上很多很牛的事情,
                          都是一个人独处时干出来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3楼2019-05-28 10:16
                          回复
                            语录七十六: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19-05-29 23:17
                            回复
                              2025-08-03 05:40: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语录七十七: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曾子一生严于修身, “三省”“慎独”等修身方法深刻影响了后世,更成为曾氏的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
                              曾子后裔曾国藩就是一位修身楷模,他的修身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就看一下他著名的“修身十二条”。
                              .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
                              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
                              “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
                              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常人做不到“无事时心在腔子里”,而这个方法却是训练“应事时专一不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的“开卷有益”则是在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以后的事。
                              .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
                              读中国历史可以使人明白善恶事理,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世,光宗耀祖,这是父母所希望的,为己为人,都是必要的。否则,必定成为不忠不孝之徒。
                              .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
                              为人处世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说话,而谨言的基础在于“三思”和“反省”。这也是能够做到“不生气”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19-05-30 22:31
                              回复